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由于降水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而我县又重点靠农业生产,旱耕地近年来几乎是颗粒无收,所以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就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紧抓不放。下发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通知》和《意见》,逐级签定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村组于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深入水利工程建设一线,督办检查、指导施工、协调矛盾,极大地增强了各地干群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2、做好科学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紧紧围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建设任务抓落实,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面上的水利建设,全力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总体部署安排,狠抓末级渠系建设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早部署、早安排、早规划,在每年的冬季,就开始筹划下一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门下发通知,组织工作专班,作好调查研究。对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直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并提出了初步设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下一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经政府领导审查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按计划实施,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3、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投入机制创新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是关键。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采取积极引导,深入宣传,创新机制,多方吸引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办法,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社会其它经济组织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探索出了“政府引导、部门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投入运行模式。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坚持把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水利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小农水、水保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规模效益。
二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三是完善“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各级政府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指导各村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规定的程序,坚持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人手,让农民尝到甜头,逐渐习惯、接受“一事一议”政策。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组织形式,村属工程和村以下工程,由村和受益群众“一事一议”。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
四是合理划分投资事权增加投入。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承担应承担的建设事项和投资比例。各地坚持对于大型灌区工程由国家投入为主,中小型灌区以地方投入为主,省级适当予以补贴;对于斗、农、毛渠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积极参与,地方制订相应的奖励政策加以扶持。
在政府投资有限、农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利工程滚动开发。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的同时,地方则政还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入,同时,正确引导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办水利。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上实现了两个突破,即从管理方式上突破,实行租赁承包;从资产所有权上突破,实行买断。
二、规范建设管理,狠抓建管机制创新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规范建设管理,坚持效能优先,狠抓工程质量。一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求50万元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应推行“四制”,对跨村组的工程实行统一设计、分段施工,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依照不同建管程序、规范程序、规范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同时,积极推进“四个落实”,即落实经营管理主体,落实工程安全责任、防汛抗旱责任和维修养护责任,落实管理标准,落实监管措施。对已竣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筹措管护资金,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以我区农村饮水安全为例,其基本定位是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既要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又要做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营。在建立小型水利工程长效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产权受益者共有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末级渠系终端水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产权受益者共有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权责,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紧抓不放。下发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通知》和《意见》,逐级签定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村组于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深入水利工程建设一线,督办检查、指导施工、协调矛盾,极大地增强了各地干群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2、做好科学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紧紧围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建设任务抓落实,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面上的水利建设,全力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总体部署安排,狠抓末级渠系建设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早部署、早安排、早规划,在每年的冬季,就开始筹划下一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门下发通知,组织工作专班,作好调查研究。对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直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并提出了初步设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下一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经政府领导审查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按计划实施,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3、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投入机制创新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是关键。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采取积极引导,深入宣传,创新机制,多方吸引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办法,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社会其它经济组织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探索出了“政府引导、部门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投入运行模式。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坚持把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水利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小农水、水保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规模效益。
二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三是完善“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各级政府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指导各村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规定的程序,坚持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人手,让农民尝到甜头,逐渐习惯、接受“一事一议”政策。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组织形式,村属工程和村以下工程,由村和受益群众“一事一议”。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
四是合理划分投资事权增加投入。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承担应承担的建设事项和投资比例。各地坚持对于大型灌区工程由国家投入为主,中小型灌区以地方投入为主,省级适当予以补贴;对于斗、农、毛渠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积极参与,地方制订相应的奖励政策加以扶持。
在政府投资有限、农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利工程滚动开发。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的同时,地方则政还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入,同时,正确引导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办水利。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上实现了两个突破,即从管理方式上突破,实行租赁承包;从资产所有权上突破,实行买断。
二、规范建设管理,狠抓建管机制创新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规范建设管理,坚持效能优先,狠抓工程质量。一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求50万元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应推行“四制”,对跨村组的工程实行统一设计、分段施工,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依照不同建管程序、规范程序、规范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同时,积极推进“四个落实”,即落实经营管理主体,落实工程安全责任、防汛抗旱责任和维修养护责任,落实管理标准,落实监管措施。对已竣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筹措管护资金,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以我区农村饮水安全为例,其基本定位是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既要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又要做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营。在建立小型水利工程长效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产权受益者共有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末级渠系终端水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产权受益者共有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权责,调动了群众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