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苏米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邂逅苏米,是一次偶然。
  去年,我在一家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办卡人员送了我一盒礼品包装的苏米——江苏溧阳庆丰大米。回家后,我就把它煮饭吃。当我打开电饭锅时,一阵浓郁的饭香迎面扑来,正在书房的老公闻到香气,连忙走过来问“: 什么东西这么香?”
  “是江苏大米香!银行送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苏米的香气回答。
  当我用饭勺盛米饭时,那种酥软、柔嫩与弹性让人倍感亲切,我的心甚至有些激动——这是小时候的感觉!自然、绿色、健康,我仿佛又重拾少年时光。
  “江苏大米这么香,味道肯定不错,我先吃一口。”老公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吃起来,连连赞叹道“: 好吃!好吃!味道非常棒、非常棒!”
  我也盛了一碗,却舍不得吃,这是我闻过最香、见过最靓的米饭——颗颗饱满圆润、妙不可言。
  老公看到我不动筷子,催我说:“快吃,快吃,太香了,我们吃完了就去买!”“好,好!”我吃了几口,感觉香香的、糯糯的、甜甜的、软软的,顿时一阵暖流流遍全身。
  这一天,苏米煮成的饭没有吃完。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苏米的冷饭不回生——冷而不硬,依旧柔软,热一下可以再吃,跟刚煮的一模一样,清香可口。中国是稻米文化的发源地,早在3000年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臼”,“臼”就是指米或稻。江苏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表明,早在8000 多年前,泗洪就适宜种植水稻了,考古专家们认为,这里发现的水稻田遗迹不仅是中国最早,而且是全世界最早。
  而苏米,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米饭。
  苏米的味道是自然的味道。水韵江苏,鱼米之乡。江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气候适宜,有着千年的米乡史。盈盈江苏水,粒粒苏米香。苏米,让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这种气息,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青草的露香,也是妈妈的味道,亲切、温馨,让我们吃出了浓浓的乡愁,仿佛妈妈就在身边,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苏米如此诱人、如此香甜,很快,这包银行送的苏米吃完了,我就经常从网上订购。苏米杂质少、光泽度高、米粒均匀,吃上了苏米,人是铁,饭是钢,这苏米饭真是与众不同的钢!
其他文献
周末回老家,我去看看乡下空着的房子,我惊喜地发现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不知何时已经开得很茂盛了。看树上金黄色的小花挤挤挨挨、密密麻麻、悄无声息地缀满枝头,清香扑鼻,忽然觉得很对不起它,半个月没来了吧,马上就得走,今年连采摘的工夫都没有。初绽的时候,没能见证,再来,是否就是满地的桂花雪了?  带着对家乡桂花的牵挂,再走进嘉绿苑公园,我发现原来这里的桂花也早就开了。也许因为是暗香,也许因为花朵太小,又也许
期刊
荠菜的生命力极强。  从前,在农村,房前屋后,墙角旮旯,荠菜有的是,更不用说麦地田野里了。荠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无论土地是否肥沃,还是土壤是否疏密,只要它落地生根,便脚踏实地,默默等待春风惠雨。冬寒未尽,春寒还料峭时,它便开始吸收养分,储存能量,舒展筋骨了。细心的你这时就会发现,小路边、田埂旁,乃至湿漉漉的墙根下,稀疏的三角形叶子已探出了脑袋,纤细绿茎的荠菜和那些蓬勃而张扬的肥硕油绿的野菜相比,自
期刊
欢欢是孩子们的舅舅和舅妈养的一条小京巴。春节前夕,因为他俩有事,欢欢被送到了我们家。  站在客厅里的欢欢,小小的身子里透着机灵,一双黑眸子滴溜溜地转着,披着黄毛的小脑袋左扭扭右看看,瞅瞅妻子和我,扭身又跑到儿子和女儿面前,摇着短短一截毛茸茸的尾巴,仰着头,讨巧似的瞅着他们仨。  对于欢欢的到来,儿子和俩女儿流露出了极大的热情,三人高呼着欢欢是舅妈送来的春节礼物。装苹果的纸箱被儿子一腾而空,紅彤彤的
期刊
王老好是邻村人,听母亲讲我们本是一个村子的人。認识王老好时我还很小,那时他到我们村敲着个小锣挨家挨户唱着歌,一般孩子从他进村就前后跟着,直到他离开村子才罢休。起先一直将他同要饭的画上等号,可母亲告诫:老好非是要饭非是卖唱,而是“送春”。至于“送春”有何意?母亲叙说半天还是没闹明白,只晓得离过年不远了。  “送春”其实是一种地域性民间表演形式,就一人表演,无须化妆,道具也极其简单,一面小锣就搞定,“
期刊
那时还年少,爱一个人,我会觉得他哪哪兒都好,怎么可以这么优秀。我就会自卑,然后变得小心翼翼,希望自己做好万全准备,来迎接这个事后看来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完美的男人。太爱一个人,胖的时候不见他,黑的时候不见他,头发短的时候不见他,没化妆的时候不见他,穿得不漂亮的时候不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亦不见他。这样作三作四,爱的男人早已被隔壁班的小妖精给勾走了,而爱我的男人,我连名字都不想知道。  在2020年,一场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乡兴起了栽桑养蚕热,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植桑树。要将老枝剪去,只留桑茬子,到来年春天重新发枝,叶大,质量好。唯有地阡上的几棵桑树不进行修剪,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每到夏初,笔直的桑枝缀满翠绿油亮的大叶子,阳光照射在叶面上,反射出万千金点。树下浓荫蔽日,顽强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投下零碎的光斑。早已垂涎欲滴的小孩子们,一头钻进去,在桑树上寻找美味的桑葚。只见一粒粒、一簇簇,有白的、
期刊
我的工作地点离家远,每天清早乘公交一小时才到达。也有让人闹心的事,比方说一只老鼠撕咬开了我盛放货物的袋子,搬走了里面的果子。一次也算了,还三番五次地来偷吃,真的让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被偷吃,没多少。它咬破我盛放着香榧的蛇皮袋,进而撕破里面的塑料包装。不知它怎么知道里面有香味可口的美食,更不知它如何一颗颗偷拿出来。我只看见一堆壳,整齐地堆在货架的搁板上。这让我生气,偷吃了没事,把果壳弄得这么齐整,
期刊
办完岳母的丧事回来后,妻子坐在小凳子上,又一次哭了,声泪俱下:“怎么才能忘掉妈在世时的那些事啊……”  我放下书,把她搀扶到沙发上来,便陪着她默默地落泪。而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岳母健在时的场景,我与妻子每次去,她总是欢喜地忙碌——为我们张罗一餐可口的饭菜。她看我们吃得高兴,就一脸的惬意。我最爱吃岳母做的酸菜、萝卜、藠头、腌菜、辣椒……是那般美味。我们走时,她总要送到巷弄的转角处。我们劝她:“妈,回去
期刊
“山水结在四个方,鹤峰出座交椅山。四项宝贝守凤阳,凤楼雷家立旗杆。”在凤阳的山林和田间,时常会传出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然后在山地的那边兴许就有另一个人歌声迎接而上,这是畲乡经常听到唱歌的场景。  今年71岁的凤阳畲族乡的兰梅英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爱好畲歌,多次代表畲族参加省、市畲歌比赛并获奖。2002年2月,兰梅英受邀为大型少儿电視连续剧《山的那边是大海》演唱畲族民
期刊
散文诗自19世纪20年代经过译介进入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未能在中国文学观念转型的契机中进入“文学体裁”一级分类框架1,对它身份的质疑因此始终存在着。历史无法更改,与其深究散文诗文体的合理性,不如将其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议题中加以审视,通过追问散文诗是否可以承载独特美感与现代哲思、当代经验倒推它存在的意义。  鲁迅的《野草》集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