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阅读就谈不上真正的语文学习。随着大语文观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往单纯依靠课内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课内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语文教学才能自由飞翔。课内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而课外阅读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课外阅读的实效不明显,教师对处于自由阅读状态的学生在引导上有欠缺。在此,笔者谈谈在大阅读课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就成为大阅读课的“重头戏”。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用五步阅读法。
(一)整体感知。通常我们读一篇文章总是对文章内容先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和大概的了解。即对文章的感知。感知是对文章概貌的感觉和认识,而这一点恰是理解和欣赏文章的重要基础。在阅读中指导学生从感知入手,从整体上感知读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产生心得,提出看法和疑问。不妨让学生采用通读的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学会用简略的语言归纳大意。
(二)鉴赏技巧。大纲规定:“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非常有必要。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细读方式,从文章写作技巧方面入手,欣赏作者的创意。诸如运用倒叙,增加悬念,引人入胜;或巧设伏笔,调动兴趣;或先抑后扬,出人意料;或卒章露底,富有戏剧性,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或议论抒情串缀全篇,如茅盾的《风景谈》,文中五处议论性语段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风景”的含义,又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等。阅读时应注意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三)品味语言。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角度入手,提高阅读和欣赏的品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语言上的品味。
赏词语。语言生动的叙事写景文章要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语言平实的议论说明文章则赏析限制语、修饰语的严密性、准确性。赏析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形象,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品味鲁迅的深刻,钱钟书、梁实秋的幽默,徐志摩的华美,孙犁的清新隽永等。
赏修辞。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四)鼓励质疑。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启迪思维、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活动迁移。“学而不思则罔”,“积而不发则淤”。课堂上。加强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吸纳,弄清例子,评析技巧,开阔视野,举一反三: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课前讲演、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读书征文赛,实现读以致用。学生通过检查和活动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后,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步阅读法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局部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品味点评文章的语言。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这样的阅读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采取有效的阅读保障措施
为了把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做出某些保障,否则阅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保障充足的阅读时间。时间是阅读的有力保障。现在的学生课外时间较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而且其他的信息渠道,诸如电视、网络等占据的时间,都给课外阅读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在时间上采取有力措施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可以每周集中两节课,连堂作为大阅读课,形成制度。大阅读课时间相对集中稳定,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这样他们获得的体验也较深刻。教师也可获得相对充足的时间来反馈和调整,更好地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由阅读。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利用课前或饭后的点滴时间,利用休息日,把读书作为休息的一种方式——相信只要是有心人,善于“挤”,时间总是有的。
(二)保障稳定的阅读源头。没有源头,哪来活水?充足有益的阅读材料也是课外阅读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阅览室的刊物。把文质兼美,时代感强的期刊作为重点阅读材料,如《读者》、《视野》、《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另外,号召学生把零花钱用以购买图书。教师推荐刘墉、史铁生、毕淑敏、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他们的文章或鞭辟入理,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保证集中稳定的读物来源,既便于资源共享,也便于交流。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三到”,最重要的是心到,但还应该写一写读书笔记,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依据个人爱好准备本子,随时记下所读到的精彩句子、段落,甚至文章;最好把自己的思索、感悟也记下,要提醒学生的是记过写过后别忘拿出来翻翻,让这些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求异创新意识,善于提出深刻而新颖的见解。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三是要具有批判意识,敢于质疑,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阅读层次推荐相应层次的书,以确保阅读课的实施。一是推荐文学品位较高的书,如《青年文摘》、《读者》、《散文》等;二是推荐文学品位一般的书,例《校园文学》、《儿童文学》等;三是推荐趣味性较浓的刊物,如《小小说》、《中学生阅读》等。这样与各层次学生的读书兴趣相吻合,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选内容、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而摘抄本则成了学生的珍宝。有的老师看到后赞叹“摘抄的内容这样丰富,可称得上一本小百科全书”。
总之,大阅读课的开设,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读书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得到尊重,把语文学习外延拓展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墨韵书香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拓展并深化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双翼并举,以读促教”的目的。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就成为大阅读课的“重头戏”。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用五步阅读法。
(一)整体感知。通常我们读一篇文章总是对文章内容先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和大概的了解。即对文章的感知。感知是对文章概貌的感觉和认识,而这一点恰是理解和欣赏文章的重要基础。在阅读中指导学生从感知入手,从整体上感知读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产生心得,提出看法和疑问。不妨让学生采用通读的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学会用简略的语言归纳大意。
(二)鉴赏技巧。大纲规定:“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非常有必要。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细读方式,从文章写作技巧方面入手,欣赏作者的创意。诸如运用倒叙,增加悬念,引人入胜;或巧设伏笔,调动兴趣;或先抑后扬,出人意料;或卒章露底,富有戏剧性,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或议论抒情串缀全篇,如茅盾的《风景谈》,文中五处议论性语段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风景”的含义,又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等。阅读时应注意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三)品味语言。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角度入手,提高阅读和欣赏的品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语言上的品味。
赏词语。语言生动的叙事写景文章要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语言平实的议论说明文章则赏析限制语、修饰语的严密性、准确性。赏析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形象,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品味鲁迅的深刻,钱钟书、梁实秋的幽默,徐志摩的华美,孙犁的清新隽永等。
赏修辞。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四)鼓励质疑。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启迪思维、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活动迁移。“学而不思则罔”,“积而不发则淤”。课堂上。加强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吸纳,弄清例子,评析技巧,开阔视野,举一反三: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课前讲演、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读书征文赛,实现读以致用。学生通过检查和活动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后,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步阅读法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局部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品味点评文章的语言。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这样的阅读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采取有效的阅读保障措施
为了把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做出某些保障,否则阅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保障充足的阅读时间。时间是阅读的有力保障。现在的学生课外时间较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而且其他的信息渠道,诸如电视、网络等占据的时间,都给课外阅读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在时间上采取有力措施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可以每周集中两节课,连堂作为大阅读课,形成制度。大阅读课时间相对集中稳定,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这样他们获得的体验也较深刻。教师也可获得相对充足的时间来反馈和调整,更好地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由阅读。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利用课前或饭后的点滴时间,利用休息日,把读书作为休息的一种方式——相信只要是有心人,善于“挤”,时间总是有的。
(二)保障稳定的阅读源头。没有源头,哪来活水?充足有益的阅读材料也是课外阅读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阅览室的刊物。把文质兼美,时代感强的期刊作为重点阅读材料,如《读者》、《视野》、《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另外,号召学生把零花钱用以购买图书。教师推荐刘墉、史铁生、毕淑敏、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他们的文章或鞭辟入理,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保证集中稳定的读物来源,既便于资源共享,也便于交流。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三到”,最重要的是心到,但还应该写一写读书笔记,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依据个人爱好准备本子,随时记下所读到的精彩句子、段落,甚至文章;最好把自己的思索、感悟也记下,要提醒学生的是记过写过后别忘拿出来翻翻,让这些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求异创新意识,善于提出深刻而新颖的见解。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三是要具有批判意识,敢于质疑,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阅读层次推荐相应层次的书,以确保阅读课的实施。一是推荐文学品位较高的书,如《青年文摘》、《读者》、《散文》等;二是推荐文学品位一般的书,例《校园文学》、《儿童文学》等;三是推荐趣味性较浓的刊物,如《小小说》、《中学生阅读》等。这样与各层次学生的读书兴趣相吻合,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选内容、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而摘抄本则成了学生的珍宝。有的老师看到后赞叹“摘抄的内容这样丰富,可称得上一本小百科全书”。
总之,大阅读课的开设,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读书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得到尊重,把语文学习外延拓展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墨韵书香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拓展并深化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双翼并举,以读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