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遍佈香港大街小巷的茶餐厅
中西结合、价格亲民
代表当地普罗大众所喜爱的饮食风格
具有浓郁的香港文化
渐渐能把食肆、客人、邻里间的情愫渗透其中
经年累月的酝酿後,散发出一种暖人心扉的温情
就如马健亮先生经营的位於新界荃湾石围角邨的茶餐厅
始终贯彻着“用心製作,选料上乘”的信念
换来了熟客们交口称讚的口碑
将一章融汇味觉与情感的诗篇续写下去
耕耘之中显情怀
从事餐饮,入门不高,只要肯幹、勤奋,不消多长时间,就能掌握窍门。35年前,马健亮先生进入父亲创办的茶餐厅工作也遵循着同样的轨跡:“1981年之前,我父亲经营粉麵製造厂,主要生产河粉、麵等食品,後期在朋友带领下开始做茶餐厅。”众所周知,该行业需要起早贪黑,忙碌起来可谓分身乏术。幸好马健亮先生与父亲一样,承传了潮汕人勤劳刻苦的品质,因此他毫无怨言,默默地耕耘在这个传统的行业中。
最初,与马健亮先生一起工作的,除了父亲、奶奶,还有弟弟,他希望长辈们不用那麽辛苦,所以希望自己能分担多一些工作,因此从洗碗工开始,慢慢接触水吧、厨房等范畴,对店中大小事务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他熟悉了常常到店里帮衬的街坊们,每天早上卖出奶茶及菠萝油套餐,午市以售卖快餐为主。他与食客们一次次的交流,认识了彼此,熟悉了彼此,双方交织出深厚的情谊。
後来奶奶和父亲先後退休,弟弟又对餐饮兴趣不大而转行,茶餐厅便由马健亮先生一人负责。自接手的第一天,他就感觉到,这家食肆不仅是一份凝聚着父亲多年心血的产业;还是自己与邻里维繫情谊的共通点,即使岁月更替,卻能洗涤出真诚与纯粹: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频频光顾;不少成长在社区、後来搬到别处的後辈在前来探望长辈时,也不忘到店里回味一下昔日的味道;有一位搬到远处的顾客,不时步行半小时,只为这家自己认定的茶餐厅……
林林种种,为马健亮先生带来了生意之外的成就,令他欣慰,有了感恩。他回忆,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疫情,卫生问题导致社会各界人心惶惶,对餐饮界中不少同行影响较大,生意惨淡,而马健亮先生有赖於街坊们多年的信任,遭受影响不大,在人们不敢外出就餐的情况下,仍有外卖电话接连打到店里,帮助茶餐厅度过这一次难关。
多年的经营和努力,就是为了给顾客送上用心烹製的美食。他从材料的选取开始,严把质量关,速冻肉、果蔬、罐头、茶叶、淡奶等原料皆亲自嚐试,待肯定质量、与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之後,方从对方处取货,坚持多年,让自己与客户、供应商三方皆实现了良好的信誉。
例如製作奶茶,虽然不同的师傅做法不同,选材也不同,但马健亮先生卻始终有个不变的标凖:挑选最好的茶叶,且坚持用三到四种茶叶调配出味道香浓、柔和顺滑的奶茶。此外,还有沙嗲牛肉、菠萝油,同样口味地道、出品精良。
“毕竟我们做的是熟客的生意,人情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外部的商家与客人的关係、内部的人际关係两者能像朋友一样亲密,是茶餐厅在盈利之外更重要的成就。”多年的沉淀,岁月早已把另一种内涵赋予了茶餐厅,虽然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不如从前亲密,但马健亮先生还能欣喜地看到茶餐厅成为朋友与家庭閒谈联络的场所,他的内心,因此也变得愉快与满足。
与时俱进求进步
提到茶餐厅,人们往往会想到柠茶、例汤、烧味、奶茶、小炒、云吞麵等东西文化糅合一起的餐点,这些都是香港鲜明的招牌,代表着快捷、丰富的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其实从业者也会在细节上加以改进,使食肆更符合食客们变化的口味。
目前,马健亮先生的茶餐厅已发展至两家,共有员工约四十人,他们在前台、水吧、厨房等部门分工合作,各有专人负责工作的进程。大家各司其职之外,也会定时推陈出新,藉此带给客户新的体验:“通常一年里我们会组织两次大型的转型,在春夏会推出瓜类比较多的菜式,在秋冬主打暖锅。”同时,为了迎合现代人健康的饮食观,茶餐厅在出品方面也作出调整:“茶餐厅传统的菠萝油、蛋挞由於糖高油多,所以不受注重健康的食客群体垂青,他们喜欢的是蔬菜为主、少油少糖少盐的菜式,我们也支持这种健康的观点,尽量去满足这类食客的要求。不过,有时健康与味道不能兼顾,清淡的饮食无法迎合所有客人的口味。对此我们希望对顾客有好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健康的饮食观,从而调整口味和习惯。”
马健亮先生表示,客人满足,是经营者的成功所在,因此每每看到客人在店里吃得开心,他便感到满足。如果加上管理有效,上下沟通顺畅,不用经常开会而在问题出现时便能妥善处理,更是经营策略的成功。
通常,香港的平民百姓都习惯在午餐或下午三四点时分,到茶餐厅吃碟头饭、喝杯奶茶、吃点小吃,以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这也体现出茶餐厅从数十年前,由英国红茶传到香港,並发展成符合本地口味的鸳鸯等饮品之文化。反映出香港民俗风情、可以透露大众百态。同时,随着世界交流程度的日益提升,茶餐厅已经走出香港,在内地及世界多处落地生根,以美食为媒介,对外宣扬香港的文化。
不难看出,按此趋势,茶餐厅在未来会迎来美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中人才缺乏,成为该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现在许多香港的行业都存在人口结构性转变的问题,出生率低,令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辛苦又枯燥的餐饮行业。”马健亮先生说道,若餐饮经营的问题无法解决,很容易会延伸其他问题。因此希望行业的发展能出现转机,给餐饮带来新的机遇。
从餐饮延伸到社会,再从社会回赠到行业,马健亮先生不仅停留在思想上,他更以亲身行动进行奉献,他秉承父亲教导“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无私付出,每个月赠送免费早餐给长者,也会心繫环保,提议客人按自己的食量可减少食物的分量,且予以相应的优惠,既减少厨餘垃圾,也让客人受惠健康。他还参加有关的社团,为民生、为行业、为社会传达声音,达到各方通融。
从事餐饮,马健亮先生专注且负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热衷学习阅读,喜欢了解世界新闻的人。他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分析出时态的变化趋势;在纷扰的世界各地信息里,看到了市场与民生的高低起伏;就事件发展的过程,知道了起因与结果的关联。所以,就时事、就行业,他融汇贯通、分析精辟:“国家与自我的经营,其实有着很密切的关係,一百多年前,时局动荡,经济不稳,所以百废待兴,商家也不能安心做生意。至改革开放,内地富庶,给香港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就如自由行一类优惠政策,促使香港零售业兴盛发展,所以我们香港人应该懂得感恩,也要懂得顺势求进。做好本分,减少怨气,对国家、对香港、对自己都有好处。”
就行业而言,马健亮先生多年的付出,保持商誉的良好,维护街坊的情谊,延续着茶餐厅的名誉。就公益而言,他积极奉献,热心社会时事,提升自己,裨益行业。作为从业者,他尽职尽责,在自己的范围内,献出了更多,成就了更多,也把更多的美好带给社会。
中西结合、价格亲民
代表当地普罗大众所喜爱的饮食风格
具有浓郁的香港文化
渐渐能把食肆、客人、邻里间的情愫渗透其中
经年累月的酝酿後,散发出一种暖人心扉的温情
就如马健亮先生经营的位於新界荃湾石围角邨的茶餐厅
始终贯彻着“用心製作,选料上乘”的信念
换来了熟客们交口称讚的口碑
将一章融汇味觉与情感的诗篇续写下去
耕耘之中显情怀
从事餐饮,入门不高,只要肯幹、勤奋,不消多长时间,就能掌握窍门。35年前,马健亮先生进入父亲创办的茶餐厅工作也遵循着同样的轨跡:“1981年之前,我父亲经营粉麵製造厂,主要生产河粉、麵等食品,後期在朋友带领下开始做茶餐厅。”众所周知,该行业需要起早贪黑,忙碌起来可谓分身乏术。幸好马健亮先生与父亲一样,承传了潮汕人勤劳刻苦的品质,因此他毫无怨言,默默地耕耘在这个传统的行业中。
最初,与马健亮先生一起工作的,除了父亲、奶奶,还有弟弟,他希望长辈们不用那麽辛苦,所以希望自己能分担多一些工作,因此从洗碗工开始,慢慢接触水吧、厨房等范畴,对店中大小事务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他熟悉了常常到店里帮衬的街坊们,每天早上卖出奶茶及菠萝油套餐,午市以售卖快餐为主。他与食客们一次次的交流,认识了彼此,熟悉了彼此,双方交织出深厚的情谊。
後来奶奶和父亲先後退休,弟弟又对餐饮兴趣不大而转行,茶餐厅便由马健亮先生一人负责。自接手的第一天,他就感觉到,这家食肆不仅是一份凝聚着父亲多年心血的产业;还是自己与邻里维繫情谊的共通点,即使岁月更替,卻能洗涤出真诚与纯粹: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频频光顾;不少成长在社区、後来搬到别处的後辈在前来探望长辈时,也不忘到店里回味一下昔日的味道;有一位搬到远处的顾客,不时步行半小时,只为这家自己认定的茶餐厅……
林林种种,为马健亮先生带来了生意之外的成就,令他欣慰,有了感恩。他回忆,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疫情,卫生问题导致社会各界人心惶惶,对餐饮界中不少同行影响较大,生意惨淡,而马健亮先生有赖於街坊们多年的信任,遭受影响不大,在人们不敢外出就餐的情况下,仍有外卖电话接连打到店里,帮助茶餐厅度过这一次难关。
多年的经营和努力,就是为了给顾客送上用心烹製的美食。他从材料的选取开始,严把质量关,速冻肉、果蔬、罐头、茶叶、淡奶等原料皆亲自嚐试,待肯定质量、与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之後,方从对方处取货,坚持多年,让自己与客户、供应商三方皆实现了良好的信誉。
例如製作奶茶,虽然不同的师傅做法不同,选材也不同,但马健亮先生卻始终有个不变的标凖:挑选最好的茶叶,且坚持用三到四种茶叶调配出味道香浓、柔和顺滑的奶茶。此外,还有沙嗲牛肉、菠萝油,同样口味地道、出品精良。
“毕竟我们做的是熟客的生意,人情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外部的商家与客人的关係、内部的人际关係两者能像朋友一样亲密,是茶餐厅在盈利之外更重要的成就。”多年的沉淀,岁月早已把另一种内涵赋予了茶餐厅,虽然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不如从前亲密,但马健亮先生还能欣喜地看到茶餐厅成为朋友与家庭閒谈联络的场所,他的内心,因此也变得愉快与满足。
与时俱进求进步
提到茶餐厅,人们往往会想到柠茶、例汤、烧味、奶茶、小炒、云吞麵等东西文化糅合一起的餐点,这些都是香港鲜明的招牌,代表着快捷、丰富的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其实从业者也会在细节上加以改进,使食肆更符合食客们变化的口味。
目前,马健亮先生的茶餐厅已发展至两家,共有员工约四十人,他们在前台、水吧、厨房等部门分工合作,各有专人负责工作的进程。大家各司其职之外,也会定时推陈出新,藉此带给客户新的体验:“通常一年里我们会组织两次大型的转型,在春夏会推出瓜类比较多的菜式,在秋冬主打暖锅。”同时,为了迎合现代人健康的饮食观,茶餐厅在出品方面也作出调整:“茶餐厅传统的菠萝油、蛋挞由於糖高油多,所以不受注重健康的食客群体垂青,他们喜欢的是蔬菜为主、少油少糖少盐的菜式,我们也支持这种健康的观点,尽量去满足这类食客的要求。不过,有时健康与味道不能兼顾,清淡的饮食无法迎合所有客人的口味。对此我们希望对顾客有好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健康的饮食观,从而调整口味和习惯。”
马健亮先生表示,客人满足,是经营者的成功所在,因此每每看到客人在店里吃得开心,他便感到满足。如果加上管理有效,上下沟通顺畅,不用经常开会而在问题出现时便能妥善处理,更是经营策略的成功。
通常,香港的平民百姓都习惯在午餐或下午三四点时分,到茶餐厅吃碟头饭、喝杯奶茶、吃点小吃,以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这也体现出茶餐厅从数十年前,由英国红茶传到香港,並发展成符合本地口味的鸳鸯等饮品之文化。反映出香港民俗风情、可以透露大众百态。同时,随着世界交流程度的日益提升,茶餐厅已经走出香港,在内地及世界多处落地生根,以美食为媒介,对外宣扬香港的文化。
不难看出,按此趋势,茶餐厅在未来会迎来美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中人才缺乏,成为该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现在许多香港的行业都存在人口结构性转变的问题,出生率低,令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辛苦又枯燥的餐饮行业。”马健亮先生说道,若餐饮经营的问题无法解决,很容易会延伸其他问题。因此希望行业的发展能出现转机,给餐饮带来新的机遇。
从餐饮延伸到社会,再从社会回赠到行业,马健亮先生不仅停留在思想上,他更以亲身行动进行奉献,他秉承父亲教导“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无私付出,每个月赠送免费早餐给长者,也会心繫环保,提议客人按自己的食量可减少食物的分量,且予以相应的优惠,既减少厨餘垃圾,也让客人受惠健康。他还参加有关的社团,为民生、为行业、为社会传达声音,达到各方通融。
从事餐饮,马健亮先生专注且负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热衷学习阅读,喜欢了解世界新闻的人。他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分析出时态的变化趋势;在纷扰的世界各地信息里,看到了市场与民生的高低起伏;就事件发展的过程,知道了起因与结果的关联。所以,就时事、就行业,他融汇贯通、分析精辟:“国家与自我的经营,其实有着很密切的关係,一百多年前,时局动荡,经济不稳,所以百废待兴,商家也不能安心做生意。至改革开放,内地富庶,给香港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就如自由行一类优惠政策,促使香港零售业兴盛发展,所以我们香港人应该懂得感恩,也要懂得顺势求进。做好本分,减少怨气,对国家、对香港、对自己都有好处。”
就行业而言,马健亮先生多年的付出,保持商誉的良好,维护街坊的情谊,延续着茶餐厅的名誉。就公益而言,他积极奉献,热心社会时事,提升自己,裨益行业。作为从业者,他尽职尽责,在自己的范围内,献出了更多,成就了更多,也把更多的美好带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