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房地产新关键词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份的专栏中,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与过去十年完全不同的美好季节,中国经济将从10%波动大的“超高增长”进入“七上八下”的“次高增长”以及波动较小的“稳态增长”。本期与大家一同展望新态势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多年的“卖方市场”将一变而为“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动摇
  中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房地产需求仍将持续上升,但供不应求的年代已经过去,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呈现,并将主导未来的房地产发展大势。
  据“城镇化需求预测模型”测算,预计2012-2014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年均约为12.7亿平方米(2010年实际新增商品房住宅需求只有10亿平方米),假设2009-2011年新开工面积在2012-2014年竣工,来自市场的供求可以说基本平衡。然而,考虑到还有“非房地产开发建设”和“城区扩大”以及“小产权房”等大量非市场性供应,中国的城镇住宅市场格局将明显转变为供过于求。
  与此同时,我们将看到,城市化所创造的住宅“刚需”完全无法挽救房地产走向的颓势,仅靠所谓“刚需”根本无法撬动,更难以推动全国住宅销量的持续快速增长。
  当前,全国住宅库存积压已达3亿平方米,2012-2014年住宅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态势。预计到2017年,中国住宅市场才能重新恢复供求平衡。但好景不长,中国房地产很快将走向2020年后的需求下滑年代。故未来中长期总体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由热闹浮躁的卖方市场转向清淡冷静的买方市场,不仅黄金增长年代,就连白银增长年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预判,2012年全国新增商品房住宅需求为10亿平方米,预计2011-2020年的十年间,顶峰时也不过13亿平方米,全国全部新增商品住宅十年总需求约120亿平方米。如此,十年内中国商品住宅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滑落至5%以内,完全无法比肩过去十年年均20%以上的增长!从结构上看,前五年首次置业的刚需客户仍是主力,后五年改善型需求占比将超过刚需客户(55%的现有城市居民家庭住房面积仍低于30平方米)。开发商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当不可不把握住节奏和结构的迅速变化。
  调控必将成功
  就政策趋势而言,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将不会松手,房地产调控将从以往的再三失败走向成功!
  过去十年,房地产调控几乎年年都被强调,但调控最终总是变成空调。但展望未来,这一局面将被彻底颠覆,炒作房价暴涨、恶赌政府没戏的朋友这次要小心了。
  众所周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决定着下年度的政策走向,而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关乎下年,甚至关乎整个新领导班子对于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政策思路,无疑更加重要。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许多重要信号传递出来,而对于举世关注的房地产业,会议只有一句话,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这句话足以印证我们事先的猜测:本届政府将不会再允许房地产市场过热,也不会允许房地产价格再度失控。道理非常简单:钟摆不能一直往一个方向摆,一旦到头必然要往回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145处提到“人民”,显然要提醒全党须牢牢记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教训,真正落实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方能继往开来。
  在上述趋势主导下,中国各城市房地产、各房地产公司、各房地产产品的发展趋势必然出现分化,“分化”必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关键词。如果以10年为一个时代的度量尺码,下一个时代将是特别值得期待的时代。谁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只有那些善于把握趋势并勇于改革创新的人士!
  责任编辑:马小琳
其他文献
通过介绍国外雷达数据在城市内涝实时模型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对比不同类型雷达的使用情况,数据特征以及应用结果,指出将雷达数据应用于城市内涝实时模型是未来城市内涝防汛预测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上海等国内大型城市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继续研发此类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乌鲁木齐市城南经贸合作区为新开发区域,由于其处于国道、高速公路交汇之处,虽然交通体系发达,但新开发区域与现状道路及规划路网均存在衔接冲突,相交节点较多,给片区路网的
对古建结构的损伤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随机激励作用下古建结构的小波包能量变化率指标。把古建结构梁上节点的加速度响应采用小波包变换进行损伤定位分析,研究表明:该指标对于古
许多企业在创新上投入了许多资源,却收获绵薄。  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全球创新报告显示,940个世界级公司主管中,只有不足一半的人对公司创新投入的回报表示认可。而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无论企业嵌入最新的创新激励制度,还是培训员工学习创新企业的新锐工作方式,大家的思维却依旧在习惯性的束缚中沉滞。而企业企盼的创新苗头和成果,也都休眠在这种沉滞中。  在努力追求创新时,企业常常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