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分地区已经将游泳纳入至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然而,由于个人体质与心理特点存在差异,部分初中学生在游泳教学中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障碍问题,具体表现在动作僵硬、肌肉痉挛、情绪焦虑甚至出现呼吸苦难等问题。基于对长年对初中生的教学实践,首先对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具体行为进行梳理,经过分析得出,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主要是由于其个人存在遇险经历、人体难以适应陌生环境、教学安排不合理等主观或客观因素。因此一方面从心理层面采取预防的措施降低学生出现心里障碍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从教学方法上探究如何针对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进行缓解、消除。
关键词:中考;游泳课程;教学;心理障碍
引言
早在2012年,上海市就将游泳作为中考体育课程中的考核项目之一,在近些年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也不断推进中考体育课程的改革[1]。如今,游泳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游泳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这种问题由多方面因素导致。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游泳学习是广大体育教师的责任所在。
一、游泳课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目前学术界将心理障碍定义为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者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异常心理活动,并通过某种异常的人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当异常的程度到达医学诊断标准后,便可成为心理障碍患者[2]。轻度的心理障碍往往表现问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而重度心理障碍则表现为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甚至病态人格[3]。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当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上游泳课时的状态明显与平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部分学生会在游泳之前变得异常焦虑,他们可能会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四肢不知道如何摆放,保持身体绷直的状态。其次,一部分学生对于下水游泳存在极其强烈的抵抗情绪,无论如何安慰,他们都不肯下水,甚至有些学生过于害怕以至于痛哭。最后,极少部分可能在下水之前身体出现严重问题,如脸色发白,神情恍惚等。
二、造成学生对游泳课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有过水中遇险的经历
现有调查已经证明,经历溺水等事故之后,未成年人出现应激性障碍的发生率超过60%,主要表现为闯入性会议、创伤提示后异常心理痛苦、注意受损等。
未系统接受过游泳教学之前,部分学生都有过和家人朋友一起游泳戏水的经历,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基本常识在进入水中身体无法及时适应,而周围人群没有迅速反应使得个体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下最终遭遇呛水甚至淹水的经历,虽然最终成功脱险,但是仍然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情绪。
(二)接触环境介质改变,人体难以适应
个体的体质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很难短时间内适应与地面生活时完全不同的环境。多数学生可能自小就从未接触过水中环境,当他们从地面环境突然进入陌生的水中,周遭环境的突然改变,加之身体从空气中进入到水池当中。人体重心也无法稳定,尤其是当人体不能够触底时,皮肤传递给大脑对于未知的恐惧心理很难在短时间调整过来。水带来的浮力、阻力以及压力使得他们感受到漂浮带来的身体不能自主操纵的问题。
(三)运动行为发生改变,呼吸方式骤变
当学生鼻子口腔进入水面之下,他们将直面窒息感,部分学生可能不能迅速转变呼吸频率,最终在水下呛水、喝水。如呛水是指水进入人体呼吸器官后,肺部产生條件反射通过剧烈咳嗽将异物排出体外,净化呼吸环境。而在不熟悉的水域中一旦发生呛水,可能会导致学生肺部充血,造成呼吸困难而危及到生命。
三、消除学生在游泳教学中心理障碍的方法探究
(一)确保游泳环境足够安全,给予学生心理暗示
从学生迈入游泳馆的第一分钟,教师就需要严格监控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与状态,无论学生身处地面还是进入水池当中,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他们的状态。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4]。对于部分过于紧张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一个“老师在这里,游泳足够安全”的心理信号。对于一些对下水游泳存在抵抗情绪的学生,教师不可采取强制的措施,应当慢慢宽慰,如若效果不佳,可以尝试与学生一起下水,用手托住学生的身体,以便学生缓解恐惧情绪。
(二)培养学生游泳兴趣,通过表扬消除学生恐惧
教师可以从游泳这一技能的优点出发,比如讲解游泳的健身健美的效果,吸引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并且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游泳的有趣经历,吸引学生下水游泳。在课堂之前,老师可以进行示范,利用自己的技巧展现优美的游泳姿势,将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对于游泳课程的积极性。此外,对于一些不敢下水的学生,应当进行适当的鼓励。当他们慢慢尝试之后,应当给予必要的鼓励。
(三)强化学生游泳过程中的呼吸训练
当学生逐步熟悉水中的环境后,教师可以就人在水中进行呼吸的基本技能进行教学。正确的游泳呼吸方式应当是用嘴快速吸气,用鼻子或嘴巴完成呼气,可以让学生在浅水区域站立联系呼吸,首先在空气中深吸一口气,在将自己的面部没入水中,憋气保持一段时间在抬头呼吸,不断循环练习。
结束语
初中生学习游泳,最大的恐惧感无非是来源于水,在不熟悉水性的情况下,学会游泳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老师能够针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状态,做出针对性的游泳教学环节,在周围环境都完全安全的情况下,就能够迅速克服与消除学员的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广州9.3万考生参加中考体育考试 游泳首次纳入中考[J].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2017.
[2]苑毅. 游泳者初学恐惧心理的表现和教学对策[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3]扶长青,张大均.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 中国特殊教育,2008,000(009):67-72.
[4]曾李萍,程龙. 对游泳呼吸教学中"呛水"现象的分析研究[J]. 考试周刊,2013,000(076):124-124.
关键词:中考;游泳课程;教学;心理障碍
引言
早在2012年,上海市就将游泳作为中考体育课程中的考核项目之一,在近些年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也不断推进中考体育课程的改革[1]。如今,游泳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游泳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这种问题由多方面因素导致。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游泳学习是广大体育教师的责任所在。
一、游泳课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目前学术界将心理障碍定义为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者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异常心理活动,并通过某种异常的人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当异常的程度到达医学诊断标准后,便可成为心理障碍患者[2]。轻度的心理障碍往往表现问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而重度心理障碍则表现为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甚至病态人格[3]。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当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上游泳课时的状态明显与平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部分学生会在游泳之前变得异常焦虑,他们可能会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四肢不知道如何摆放,保持身体绷直的状态。其次,一部分学生对于下水游泳存在极其强烈的抵抗情绪,无论如何安慰,他们都不肯下水,甚至有些学生过于害怕以至于痛哭。最后,极少部分可能在下水之前身体出现严重问题,如脸色发白,神情恍惚等。
二、造成学生对游泳课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有过水中遇险的经历
现有调查已经证明,经历溺水等事故之后,未成年人出现应激性障碍的发生率超过60%,主要表现为闯入性会议、创伤提示后异常心理痛苦、注意受损等。
未系统接受过游泳教学之前,部分学生都有过和家人朋友一起游泳戏水的经历,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基本常识在进入水中身体无法及时适应,而周围人群没有迅速反应使得个体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下最终遭遇呛水甚至淹水的经历,虽然最终成功脱险,但是仍然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情绪。
(二)接触环境介质改变,人体难以适应
个体的体质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很难短时间内适应与地面生活时完全不同的环境。多数学生可能自小就从未接触过水中环境,当他们从地面环境突然进入陌生的水中,周遭环境的突然改变,加之身体从空气中进入到水池当中。人体重心也无法稳定,尤其是当人体不能够触底时,皮肤传递给大脑对于未知的恐惧心理很难在短时间调整过来。水带来的浮力、阻力以及压力使得他们感受到漂浮带来的身体不能自主操纵的问题。
(三)运动行为发生改变,呼吸方式骤变
当学生鼻子口腔进入水面之下,他们将直面窒息感,部分学生可能不能迅速转变呼吸频率,最终在水下呛水、喝水。如呛水是指水进入人体呼吸器官后,肺部产生條件反射通过剧烈咳嗽将异物排出体外,净化呼吸环境。而在不熟悉的水域中一旦发生呛水,可能会导致学生肺部充血,造成呼吸困难而危及到生命。
三、消除学生在游泳教学中心理障碍的方法探究
(一)确保游泳环境足够安全,给予学生心理暗示
从学生迈入游泳馆的第一分钟,教师就需要严格监控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与状态,无论学生身处地面还是进入水池当中,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他们的状态。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4]。对于部分过于紧张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一个“老师在这里,游泳足够安全”的心理信号。对于一些对下水游泳存在抵抗情绪的学生,教师不可采取强制的措施,应当慢慢宽慰,如若效果不佳,可以尝试与学生一起下水,用手托住学生的身体,以便学生缓解恐惧情绪。
(二)培养学生游泳兴趣,通过表扬消除学生恐惧
教师可以从游泳这一技能的优点出发,比如讲解游泳的健身健美的效果,吸引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并且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游泳的有趣经历,吸引学生下水游泳。在课堂之前,老师可以进行示范,利用自己的技巧展现优美的游泳姿势,将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对于游泳课程的积极性。此外,对于一些不敢下水的学生,应当进行适当的鼓励。当他们慢慢尝试之后,应当给予必要的鼓励。
(三)强化学生游泳过程中的呼吸训练
当学生逐步熟悉水中的环境后,教师可以就人在水中进行呼吸的基本技能进行教学。正确的游泳呼吸方式应当是用嘴快速吸气,用鼻子或嘴巴完成呼气,可以让学生在浅水区域站立联系呼吸,首先在空气中深吸一口气,在将自己的面部没入水中,憋气保持一段时间在抬头呼吸,不断循环练习。
结束语
初中生学习游泳,最大的恐惧感无非是来源于水,在不熟悉水性的情况下,学会游泳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老师能够针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状态,做出针对性的游泳教学环节,在周围环境都完全安全的情况下,就能够迅速克服与消除学员的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广州9.3万考生参加中考体育考试 游泳首次纳入中考[J].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2017.
[2]苑毅. 游泳者初学恐惧心理的表现和教学对策[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3]扶长青,张大均.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 中国特殊教育,2008,000(009):67-72.
[4]曾李萍,程龙. 对游泳呼吸教学中"呛水"现象的分析研究[J]. 考试周刊,2013,000(076):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