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中抗日战争一直是大热点,特别是在全国卷I,全国卷II和海南卷中命制频率更突出,考察的角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而本文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尝试利用研究高考题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以教研促教学;也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同行们不吝赐教指正批评。
一、发现规律——规律分析与经典题评析
根据近五年十几份高考题的数据汇总分析,笔者发现如下规律:
(一)高考考点命题频率与周年纪念密切关联,重视历史对现实的警示作用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1-2013考察抗日战争的题目较少,2014(胜利次周年)、2015年和2016年在抗日考点的命题上明显增加。预计未来几年的高考中仍有可能体现。
(二)考察的重点异于教材,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观点
通过研究抗战方面的高考题,笔者发现高考命题的依据更多不是教材(例如教材根据课标编写的“侵华日军的罪行”考察就极少 ),而是更多注重命题中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以下是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抗战研究重点进行相关高考题的分类:
分析: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重点放在中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推动,(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用;(3)国共两党的关系的变化2012海南27、2015全国I46;
2.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如淞沪会战,对传统教学中的“扬共(产党)贬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面战场)”的片面认识有“纠偏”意义:如2014全国卷II47;(2)肯定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建设和作用,如2014全国卷II46
例:(2014全国卷II)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评析:本题虽然是设计选修题目中,但是却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考作为一个导向,历史教师在讲授抗战史的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全面客观评价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对过去教材一些讳莫如深的部分,如本题的远征军、滇缅战场的意义都应该自主大胆整合到教材知识中去。
3.关于抗战时期的经济:(1)民族工业的内迁;(2)战时经济统制政策;(3)民族资产阶级抗日;(4)战时农村政策和土地改革2013全国II30。
4.关于抗战时期的文化:(1)文化教育重心转移2012海南18;(2)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建立背景与特点2014海南27
5.关于抗战时期的外交:此部分注重用全球史观分析抗战史,多角度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国际关系(1)抗日早期西方国家对日本侵华态度2013海南31;(2)抗战后期的外交2013海南17(3)国民政府自主外交
6.抗战的地理概念考察:高考题中设计的地理概念统计如下——滇缅公路、陕甘宁边区、西南(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华东(淞沪会战)、华北(山西太原会战)、江苏北部(徐州会战)、华中(武汉会战)、大后方(川、滇、黔、陕、甘、湘、桂)、湖北省政府、远东、沦陷区、解放区、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苏区、华北五省(晋察冀鲁绥)。本部分例4和例子6都涉及相关的抗战地理概念
二、提升教学——基于高考题研究的教学设想
(一)开展概念教学,对和抗战相关的外延性概念,准确串联抗战史实基本脉络
上述第六小点分析到,抗战部分的高考题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如包含隐形时间的边区、红军、新四军;如核心主干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如旧教材中新解读的概念绥靖政策;还有选修部分的概念,如三三制;抗战常识类概念,如大内迁;还有抗战地理概念:滇缅公路……笔者认为重要的主干知识概念要讲透,而其它庞杂的高考中要求较单一对和抗战相关的外延性概念适合用抗战大事记的形式串联起来,这样可以对高考考察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二)运用新史观整合抗战史知识
在中国过去的历史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特别是当中的革命史观。而近年来,由西方引入的新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在高考中大放异彩,抗战史的高考题中,重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战场的作用运用的是全球史观视角,重视考察抗战经济、文化和外交運用的是现代化史观视角。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紧跟高考的指挥棒,自觉运用新史观,多角度,深刻全面辩证地去看待历史问题,整合相关知识.
(三)利用史料教学回望抗战史
以往的历史叙事和历史教学惯于宏大叙事,重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很少注意基本史实,更忽略细节,但是如今的高考题满目的新情景新材料,利用史料教学成了趋势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培养:杨春华老师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一文中指出,选择“既切合抗战史内在的脉络和机理,又能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历现场、入乎其内、身临其境”的材料,展开一个基于“材料、故事和细节”交集的抗战史。
(四)结合史学方法拓宽抗战史的认识通道
史学方法的考察在高考中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如果历史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触觉,从眼前看,已经无法追赶高考的形式,固步自封不可能在新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从长远看,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引导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历史态度、客观地分析问题、严谨地推出结论,不利于培养新时代公民。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评价抗战史(侵华)中引用了不同于正统教材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抗战史的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历史态度、理性爱国,背后的设计理念是史学方法的引领。
作者简介:吴凯琪(1980-),广东佛山南海区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国抗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2015.
[2]光新伟等.中外学者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进展、新观点.
一、发现规律——规律分析与经典题评析
根据近五年十几份高考题的数据汇总分析,笔者发现如下规律:
(一)高考考点命题频率与周年纪念密切关联,重视历史对现实的警示作用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1-2013考察抗日战争的题目较少,2014(胜利次周年)、2015年和2016年在抗日考点的命题上明显增加。预计未来几年的高考中仍有可能体现。
(二)考察的重点异于教材,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观点
通过研究抗战方面的高考题,笔者发现高考命题的依据更多不是教材(例如教材根据课标编写的“侵华日军的罪行”考察就极少 ),而是更多注重命题中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以下是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抗战研究重点进行相关高考题的分类:
分析: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重点放在中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推动,(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用;(3)国共两党的关系的变化2012海南27、2015全国I46;
2.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如淞沪会战,对传统教学中的“扬共(产党)贬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面战场)”的片面认识有“纠偏”意义:如2014全国卷II47;(2)肯定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建设和作用,如2014全国卷II46
例:(2014全国卷II)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评析:本题虽然是设计选修题目中,但是却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考作为一个导向,历史教师在讲授抗战史的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全面客观评价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对过去教材一些讳莫如深的部分,如本题的远征军、滇缅战场的意义都应该自主大胆整合到教材知识中去。
3.关于抗战时期的经济:(1)民族工业的内迁;(2)战时经济统制政策;(3)民族资产阶级抗日;(4)战时农村政策和土地改革2013全国II30。
4.关于抗战时期的文化:(1)文化教育重心转移2012海南18;(2)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建立背景与特点2014海南27
5.关于抗战时期的外交:此部分注重用全球史观分析抗战史,多角度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国际关系(1)抗日早期西方国家对日本侵华态度2013海南31;(2)抗战后期的外交2013海南17(3)国民政府自主外交
6.抗战的地理概念考察:高考题中设计的地理概念统计如下——滇缅公路、陕甘宁边区、西南(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华东(淞沪会战)、华北(山西太原会战)、江苏北部(徐州会战)、华中(武汉会战)、大后方(川、滇、黔、陕、甘、湘、桂)、湖北省政府、远东、沦陷区、解放区、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苏区、华北五省(晋察冀鲁绥)。本部分例4和例子6都涉及相关的抗战地理概念
二、提升教学——基于高考题研究的教学设想
(一)开展概念教学,对和抗战相关的外延性概念,准确串联抗战史实基本脉络
上述第六小点分析到,抗战部分的高考题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如包含隐形时间的边区、红军、新四军;如核心主干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如旧教材中新解读的概念绥靖政策;还有选修部分的概念,如三三制;抗战常识类概念,如大内迁;还有抗战地理概念:滇缅公路……笔者认为重要的主干知识概念要讲透,而其它庞杂的高考中要求较单一对和抗战相关的外延性概念适合用抗战大事记的形式串联起来,这样可以对高考考察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二)运用新史观整合抗战史知识
在中国过去的历史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特别是当中的革命史观。而近年来,由西方引入的新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在高考中大放异彩,抗战史的高考题中,重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战场的作用运用的是全球史观视角,重视考察抗战经济、文化和外交運用的是现代化史观视角。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紧跟高考的指挥棒,自觉运用新史观,多角度,深刻全面辩证地去看待历史问题,整合相关知识.
(三)利用史料教学回望抗战史
以往的历史叙事和历史教学惯于宏大叙事,重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很少注意基本史实,更忽略细节,但是如今的高考题满目的新情景新材料,利用史料教学成了趋势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培养:杨春华老师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一文中指出,选择“既切合抗战史内在的脉络和机理,又能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历现场、入乎其内、身临其境”的材料,展开一个基于“材料、故事和细节”交集的抗战史。
(四)结合史学方法拓宽抗战史的认识通道
史学方法的考察在高考中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如果历史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触觉,从眼前看,已经无法追赶高考的形式,固步自封不可能在新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从长远看,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引导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历史态度、客观地分析问题、严谨地推出结论,不利于培养新时代公民。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评价抗战史(侵华)中引用了不同于正统教材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抗战史的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历史态度、理性爱国,背后的设计理念是史学方法的引领。
作者简介:吴凯琪(1980-),广东佛山南海区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国抗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2015.
[2]光新伟等.中外学者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进展、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