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喜欢谈论张爱玲,谈论她与胡兰成那段被滚滚红尘惊扰了的情,谈论她笔下那些或光艳靡丽或清冷凉薄的男女。但我们鲜少谈论的,是她身上烙印般的家族符号,以及她曾显赫一时的家族中的人和事。
这些在乱世中浮沉逐浪的人和事,宛如一条条色彩浓重的血脉分支,最后汇聚于张爱玲一身,形成她优雅、孤高、冷傲、怪异、矛盾,甚至离经叛道的独特个性,并让我们为之深深着迷。
昔年煊赫家声远
1888年,初夏,天津城渐渐有了一丝燥热的意味。直隶总督府内,北洋大臣李鸿章喝退了吵闹的夫人,坐下来拭去额角的毛汗,开始计划女儿李菊耦与属僚张佩纶的婚事。
李夫人同李鸿章理论,原本也是为了这桩不般配的婚事。时年正值张佩纶马江之战失利发满归京,朝廷方面迟迟不见复他官职,仕途蹭蹬,又刚死了妻子,弄得一派孤苦潦倒的境况,李夫人瞧他不起倒也正常。
但李鸿章惜才。十年前邀张佩纶来天津充当幕僚,虽然他在朝廷弹劾失职官员的举措张狂招忌太深,却在洋务改革上早已展露过人才华。同时念及与其父张印塘镇压太平军时的患难情分,在故人之子潦倒之际将女儿许配给他,邀他重入李幕,也是恩威并施再纳良才。
这个激化李鸿章夫妻矛盾的张佩纶,正是后来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提及的“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的祖父。
当年张佩纶和李菊耦婚配时,40岁出头,李菊耦23岁。连年龄也不那么般配的婚姻,在遵从父母之命的年代,李菊耦除了相信父亲的眼光外别无他法。
婚后,李鸿章安排张佩纶入翰林院做文官,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郎舅李经方执意要出任统帅领军迎战。思及马江战役的失败教训,张佩纶建议李鸿章应将驻朝清军撤回,好示弱骄敌,再图大举。
不想一番好言落得“干预公事、驱逐回籍”的下场,张佩纶移居南京不问国事,在平静安宁的日子中,与李菊耦合写了食谱和武侠小说《紫绡记》。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张佩纶在家中急得咳血。时事越发艰危,年近八旬的李鸿章操心与八国联军议和之事,终猝死京郊贤良寺。李家气数已尽,张佩纶的抱负与才气亦随之消弭,郁郁寡欢的他以酒浇愁,三年之后也因肝病在南京病逝。
昔日光鲜的宅院只剩坐吃山空的窘境。李菊耦不得不带着张廷重和张茂渊一双儿女孀居,风流才情宛如昨日流水不复还,留下的只有“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这等心酸词句。
李菊耦中年时的一张照片,张爱玲用了“阴郁严冷”这个形容词。当年孀居的李菊耦让女儿着男装称少爷,性别倒置的举措看似荒诞不经,却隐藏着对固有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我祖母的婚姻算是美满的了。”张爱玲显然是在说祖父母诗酒风流协力写书的日子。也仅仅只有这段短暂自在的时光,可以让张爱玲将其视为整个张氏家族中唯一理想的婚姻生活范本。所以再凉薄的张爱玲,也可以让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倾城之恋》里团圆,也可以在晦涩悲哀的故事背后,让几缕温暖的笔触暗涌。
外曾祖父、祖父时代的显赫家声、富贵荣华,到张爱玲这一代,只剩下些黯淡的尾声。但他们身上流淌的经世济国的血液,以及名门望族的袅袅余音,即使是在怪僻的张爱玲身上,也有一些无法改变的因子。从外曾祖父把祖母许配给爷爷张佩纶的那一天起,庞大家族已经作为一笔丰厚的财产,绵延到若干年后出生的张爱玲身上。她的弟弟张子静对她的每一部作品津津乐道,一一对应家族里的人,张爱玲因此将李家人几乎得罪光。张爱玲对此未曾有过一句解释,如同她那作为前朝重臣的外曾祖父,对加予身上的所有毁誉概不辩解。
冷漠亲情寂寞心
如果说张爱玲的特立独行血脉源于外曾祖父、祖父母,那么她孤僻的性格、复杂的感情就直接受父母亲的影响。
在她的母亲黄逸梵豆蔻年华的时候,对婚姻想必也有一番美好憧憬。然而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迎娶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这段被世人传道的金童玉女羡煞旁人的婚姻,并未给黄逸梵带来多大的荣耀与欣喜。
清末民初的新时代,扑面而来的皆是自由民主的气息。黄逸梵尽管生于封建家庭,甚至还被强制裹成一双小脚,但骨子里却是位拥护五四思潮的独立新女性,要她守着三从四德过传统妇女的生活,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张廷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满身深宅大院里养出的陋习,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全被他败在吃喝嫖赌、讨姨太太上。
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谁也不肯妥协,无尽的争吵让张家永无宁日。黄逸梵负气出走异国他乡,通过留洋让自己寻求理想生活与自我价值的平衡,并受到了更多自由欢快的西方文明熏染。后来回国、回到张家,见女儿渐渐显露惊人的悟性,于是执意送女儿去洋学堂念书,培养女儿的才华。但丈夫依然恶习难改,黄逸梵只好采取协议离婚的办法,二人最终婚姻破裂。
前朝遗少的张廷重对女儿是忽视的,再加上续妻是个惯常的狠心后母,张爱玲在家里严重缺爱。她的作品里,极少形象良好的男性,想必与此有关。和胡兰成婚恋的“天注定”,或许也与此有关。
再后来,被张廷重毒打并惨遭禁闭差点死了的张爱玲来投奔黄逸梵,西化的母亲在家庭认知问题上,完全拒绝施与亲情。黄逸梵只是拿出一笔钱,表明要么拿着这笔钱打扮、嫁人,要么去读书。张爱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生俱来的贵族后裔的骄傲与觉悟,使她年纪轻轻就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即使家道中落,即使落魄潦倒,也绝不选择早早嫁人荒废才华!
张爱玲顺利考入弥漫着西方贵族化教育的港大,在香港这座殖民化的繁华都市独自体验着漂流的孤寂。遗憾的是她并未如愿以偿地奔赴伦敦留学,日战爆发,她被迫回到上海,从此踏上以文学为生的创作之路。
尽管张爱玲从黄逸梵身上找到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人的意识形态萌芽,但她终究亲情淡漠。8岁时,留洋回国的母亲牵她过马路,她产生的感情只有“生疏的刺激”。多年后母亲对她继续吝于亲情,寂寞的张爱玲只能寄望于“出名要趁早”。在最好的年华,向世人昭告过人之处,才是一个贵族后裔的最大渴求与辉煌。而她骨子里透出的森森寒意,皆因对冷漠亲情的失望透顶,对破败家庭的切齿仇恨。这种绵延深邃的恨,慢慢转化成一种冷眼旁观的描述,在小说里,像铁笔弹劾失职官员的祖父一样,对腐朽堕落的家族和丑陋肮脏的人性进行无情弹劾。
家族衰败、家庭不幸,通通变成张爱玲作品的原型。她惊艳的文字与绮丽的风格,正是因中国家族传统文化渲染、母亲倡导的西洋文明熏陶、港大殖民化漂泊的生存体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殊家庭背景中,形成独特的矛盾共生与交织,才绽放出了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缱绻真爱泣鬼神
张爱玲一生孤高冷傲,却对姑妈张茂渊十分欣赏和仰视。这个对家人态度淡薄、却惟独对张爱玲关照备至的女人,当时在电台做新闻主播,并说些“冬之夜,嗜睡如归”的俏皮话。
张茂渊虽然对人态度冷清,但她对爱情的心却炙热无比。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和黄逸梵留洋,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青年才俊李开弟,两人一见钟情。但得知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后,这个爱国新青年立刻斩断情丝。
张茂渊不是没有恨过烟花般美丽的恋情只有瞬间璀璨,但她高傲的贵族血液不允许她被庸常的妒恨裹缠。她对他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
而这一等,竟是半个世纪。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右派,每日佝偻着身躯清理弄堂里的垃圾,遭受人人对反革命唾弃的凄苦。只有张茂渊肯去探望他、接济他、帮他“改造”。直到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张茂渊已经78岁,两人才终于走到一起。
岁月将这段缱绻情缘润泽成珠,留给两人在黄昏里细数。而这样执着的爱情,若不是被过于高傲乃至乖僻的个性支撑,恐怕也早已落了“明日天涯、各不相干”的俗套。
张茂渊的爱情,带给张爱玲是怎样一番心境,以至于她亦乖僻到不肯多花笔墨提及太过美好的守望之爱?或者这种敢于用真实和勇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态度,根本不用任何词藻矫饰?又或者经过家族兴衰、沧桑百年的侵蚀,想提及时却已满目疮痍?
时至今日,由时代、家族融合中造就的才女已经远去,她留下的不仅仅是写满家族符号的厚重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姿态,还有那些永远吸引人们去追寻、去探究的李氏、张氏家族之谜。
这些在乱世中浮沉逐浪的人和事,宛如一条条色彩浓重的血脉分支,最后汇聚于张爱玲一身,形成她优雅、孤高、冷傲、怪异、矛盾,甚至离经叛道的独特个性,并让我们为之深深着迷。
昔年煊赫家声远
1888年,初夏,天津城渐渐有了一丝燥热的意味。直隶总督府内,北洋大臣李鸿章喝退了吵闹的夫人,坐下来拭去额角的毛汗,开始计划女儿李菊耦与属僚张佩纶的婚事。
李夫人同李鸿章理论,原本也是为了这桩不般配的婚事。时年正值张佩纶马江之战失利发满归京,朝廷方面迟迟不见复他官职,仕途蹭蹬,又刚死了妻子,弄得一派孤苦潦倒的境况,李夫人瞧他不起倒也正常。
但李鸿章惜才。十年前邀张佩纶来天津充当幕僚,虽然他在朝廷弹劾失职官员的举措张狂招忌太深,却在洋务改革上早已展露过人才华。同时念及与其父张印塘镇压太平军时的患难情分,在故人之子潦倒之际将女儿许配给他,邀他重入李幕,也是恩威并施再纳良才。
这个激化李鸿章夫妻矛盾的张佩纶,正是后来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提及的“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的祖父。
当年张佩纶和李菊耦婚配时,40岁出头,李菊耦23岁。连年龄也不那么般配的婚姻,在遵从父母之命的年代,李菊耦除了相信父亲的眼光外别无他法。
婚后,李鸿章安排张佩纶入翰林院做文官,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郎舅李经方执意要出任统帅领军迎战。思及马江战役的失败教训,张佩纶建议李鸿章应将驻朝清军撤回,好示弱骄敌,再图大举。
不想一番好言落得“干预公事、驱逐回籍”的下场,张佩纶移居南京不问国事,在平静安宁的日子中,与李菊耦合写了食谱和武侠小说《紫绡记》。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张佩纶在家中急得咳血。时事越发艰危,年近八旬的李鸿章操心与八国联军议和之事,终猝死京郊贤良寺。李家气数已尽,张佩纶的抱负与才气亦随之消弭,郁郁寡欢的他以酒浇愁,三年之后也因肝病在南京病逝。
昔日光鲜的宅院只剩坐吃山空的窘境。李菊耦不得不带着张廷重和张茂渊一双儿女孀居,风流才情宛如昨日流水不复还,留下的只有“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这等心酸词句。
李菊耦中年时的一张照片,张爱玲用了“阴郁严冷”这个形容词。当年孀居的李菊耦让女儿着男装称少爷,性别倒置的举措看似荒诞不经,却隐藏着对固有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我祖母的婚姻算是美满的了。”张爱玲显然是在说祖父母诗酒风流协力写书的日子。也仅仅只有这段短暂自在的时光,可以让张爱玲将其视为整个张氏家族中唯一理想的婚姻生活范本。所以再凉薄的张爱玲,也可以让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倾城之恋》里团圆,也可以在晦涩悲哀的故事背后,让几缕温暖的笔触暗涌。
外曾祖父、祖父时代的显赫家声、富贵荣华,到张爱玲这一代,只剩下些黯淡的尾声。但他们身上流淌的经世济国的血液,以及名门望族的袅袅余音,即使是在怪僻的张爱玲身上,也有一些无法改变的因子。从外曾祖父把祖母许配给爷爷张佩纶的那一天起,庞大家族已经作为一笔丰厚的财产,绵延到若干年后出生的张爱玲身上。她的弟弟张子静对她的每一部作品津津乐道,一一对应家族里的人,张爱玲因此将李家人几乎得罪光。张爱玲对此未曾有过一句解释,如同她那作为前朝重臣的外曾祖父,对加予身上的所有毁誉概不辩解。
冷漠亲情寂寞心
如果说张爱玲的特立独行血脉源于外曾祖父、祖父母,那么她孤僻的性格、复杂的感情就直接受父母亲的影响。
在她的母亲黄逸梵豆蔻年华的时候,对婚姻想必也有一番美好憧憬。然而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迎娶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这段被世人传道的金童玉女羡煞旁人的婚姻,并未给黄逸梵带来多大的荣耀与欣喜。
清末民初的新时代,扑面而来的皆是自由民主的气息。黄逸梵尽管生于封建家庭,甚至还被强制裹成一双小脚,但骨子里却是位拥护五四思潮的独立新女性,要她守着三从四德过传统妇女的生活,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张廷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满身深宅大院里养出的陋习,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全被他败在吃喝嫖赌、讨姨太太上。
新旧思想激烈碰撞,谁也不肯妥协,无尽的争吵让张家永无宁日。黄逸梵负气出走异国他乡,通过留洋让自己寻求理想生活与自我价值的平衡,并受到了更多自由欢快的西方文明熏染。后来回国、回到张家,见女儿渐渐显露惊人的悟性,于是执意送女儿去洋学堂念书,培养女儿的才华。但丈夫依然恶习难改,黄逸梵只好采取协议离婚的办法,二人最终婚姻破裂。
前朝遗少的张廷重对女儿是忽视的,再加上续妻是个惯常的狠心后母,张爱玲在家里严重缺爱。她的作品里,极少形象良好的男性,想必与此有关。和胡兰成婚恋的“天注定”,或许也与此有关。
再后来,被张廷重毒打并惨遭禁闭差点死了的张爱玲来投奔黄逸梵,西化的母亲在家庭认知问题上,完全拒绝施与亲情。黄逸梵只是拿出一笔钱,表明要么拿着这笔钱打扮、嫁人,要么去读书。张爱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生俱来的贵族后裔的骄傲与觉悟,使她年纪轻轻就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即使家道中落,即使落魄潦倒,也绝不选择早早嫁人荒废才华!
张爱玲顺利考入弥漫着西方贵族化教育的港大,在香港这座殖民化的繁华都市独自体验着漂流的孤寂。遗憾的是她并未如愿以偿地奔赴伦敦留学,日战爆发,她被迫回到上海,从此踏上以文学为生的创作之路。
尽管张爱玲从黄逸梵身上找到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人的意识形态萌芽,但她终究亲情淡漠。8岁时,留洋回国的母亲牵她过马路,她产生的感情只有“生疏的刺激”。多年后母亲对她继续吝于亲情,寂寞的张爱玲只能寄望于“出名要趁早”。在最好的年华,向世人昭告过人之处,才是一个贵族后裔的最大渴求与辉煌。而她骨子里透出的森森寒意,皆因对冷漠亲情的失望透顶,对破败家庭的切齿仇恨。这种绵延深邃的恨,慢慢转化成一种冷眼旁观的描述,在小说里,像铁笔弹劾失职官员的祖父一样,对腐朽堕落的家族和丑陋肮脏的人性进行无情弹劾。
家族衰败、家庭不幸,通通变成张爱玲作品的原型。她惊艳的文字与绮丽的风格,正是因中国家族传统文化渲染、母亲倡导的西洋文明熏陶、港大殖民化漂泊的生存体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殊家庭背景中,形成独特的矛盾共生与交织,才绽放出了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缱绻真爱泣鬼神
张爱玲一生孤高冷傲,却对姑妈张茂渊十分欣赏和仰视。这个对家人态度淡薄、却惟独对张爱玲关照备至的女人,当时在电台做新闻主播,并说些“冬之夜,嗜睡如归”的俏皮话。
张茂渊虽然对人态度冷清,但她对爱情的心却炙热无比。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和黄逸梵留洋,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青年才俊李开弟,两人一见钟情。但得知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后,这个爱国新青年立刻斩断情丝。
张茂渊不是没有恨过烟花般美丽的恋情只有瞬间璀璨,但她高傲的贵族血液不允许她被庸常的妒恨裹缠。她对他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
而这一等,竟是半个世纪。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右派,每日佝偻着身躯清理弄堂里的垃圾,遭受人人对反革命唾弃的凄苦。只有张茂渊肯去探望他、接济他、帮他“改造”。直到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张茂渊已经78岁,两人才终于走到一起。
岁月将这段缱绻情缘润泽成珠,留给两人在黄昏里细数。而这样执着的爱情,若不是被过于高傲乃至乖僻的个性支撑,恐怕也早已落了“明日天涯、各不相干”的俗套。
张茂渊的爱情,带给张爱玲是怎样一番心境,以至于她亦乖僻到不肯多花笔墨提及太过美好的守望之爱?或者这种敢于用真实和勇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态度,根本不用任何词藻矫饰?又或者经过家族兴衰、沧桑百年的侵蚀,想提及时却已满目疮痍?
时至今日,由时代、家族融合中造就的才女已经远去,她留下的不仅仅是写满家族符号的厚重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姿态,还有那些永远吸引人们去追寻、去探究的李氏、张氏家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