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住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港湾,是家。住宅设计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住宅是家的保障,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每个人奋斗的目标就是一座自己的房子。所以,住宅建筑的设计显得举足轻重。文章将重点分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展望未来居住的空间将如何变化。
【关键词】现代技术;住宅设计;空间需要;新方法;住宅建筑的未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家的幻想。从古到今,无论是房屋林舍还是官园府邸,亦或是宫殿庙宇,都有其人类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私密的空间。我们追求在尘世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尤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势头,住宅的设计已经慢慢由实用过渡到美观,有物质层面逐渐演变到精神层面。
1 世界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文化
从中国春秋时期最早的《考工记》到北宋的《营造法式》,再到后来解放后的《营造法原》以及当代的许多建筑成果论文,所有的建筑手段都偏向于技术。中国的建造技术在古代史尤为出色的,深渊的屋檐、高高的起翘、凹曲的屋面,无一不精美的体现着中国古代匠人的技术高超。这是我们建筑技术的伟大成果。
最早的人类住宅当然要从“巢居”和“穴居”开始,这是的技术是最为原始的,人们只能够凭借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选择较天然的适合的地点进行建造,用来保护自己避免野兽的伤害。知道更高级的工具出现,人们能够利用的材料也随之丰富起来,他们能够砍伐木头,烧纸陶瓷,逐渐能够建设更高级的住宅,更结实的住宅。人们将住宅从阴暗的底下建造到树上,再到后来架在地面上,以便汲取更多的阳光。逐渐,人们的生活居所已经稳定,他们慢慢向美观靠拢。房子渐渐离地面越来越近,直到稳稳的站在地面上。人们的技术随着智慧和新材料的出现慢慢更加巧妙,能够做出斗拱、窗棂这样的细致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所住的高楼大厦,公寓、酒店、别墅、洋房等等都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才有我们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
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我们以技术高速发展的20世纪为例,当时的技术出现应接不暇,技术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20世纪的繁荣大发展,带来了钢筋混凝土等技术,然我们的建筑更加结实耐用,并且能够做出很多不同造型的建筑。还有钢结构,成就了4S店遍地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方便和大跨度成为可能。还有玻璃幕结构,让建筑的立面更加丰富和通透,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
2 住宅设计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住宅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建筑的本身,不只是建筑设计师自己的意愿。我们主要分几个方面来说明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
2.1 住宅建筑设计的居住功能
顾名思义,住宅就是要给人们居住用的,所以适用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住宅一定要根据居住者的性格特点,生活行为等息息相关。只有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符合人形体功能的需要,才是好的设计。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首先考虑功能的需要,就是人们日常行为起居所需要的功能,比如睡觉、学习、做饭、休息和娱乐等等。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天气状况、环境条件等等都不会完全一样,因此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材料和习惯,建造适合的住宅,融入到特定的城市中去。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当地的生化习俗,颜色等运用,提供不同的住房结构既户型来供人选择。
在实际的设计当中,设计师会先对整体进行区域进行功能的划分:起居厅、厨房、餐厅是公共区域;卧室和卫生间是私密空间。将动、静分开,既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又拥有丰富的生活,使用合理。还有就是注意房间的开间和进深,不要有过大的空间造成视觉空当,比如过大的卧室空间使人觉得私密性不够好,空荡没有安全感。过小又会显得局促、不方便。入户门应当靠近公共区域,避免影响私密性较好的房间。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我们可以增加不同功能的房间代替单方面加大房间的面积,以提供人们更加丰富的生活选择。例如书房,独立的卫生间,储藏间,更衣间,客房、佣人房等等。
2.2 设计的前期调查
在选择和决定要建造住宅的开始,做一定的市场调查很能够说明当地的住房问题。现在的住宅基本都是商品房,因此人们的购买力就是选择建造什么样的住房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当前城市的人口结构,人们的经济收入状况,文化受教育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生活模式,社会地位的高低,都是影响住房的因素。
不同的家庭在选择住房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做出过多大户型而当地人的收入又无能力购买,造成住房浪费。而如果都是小户型,又不能够满足个别人对生活舒适的追求,也同样不会购买。所以,住宅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甚至是可以隨市场改变的住宅将会非常受欢迎。
2.3 住宅建筑设计内部空间的灵活性
人们的幸福随着下一代的降临开始的,生命的延续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和幸福,也是人生的价值。那么,它对住房的要求就是我们设计的重点之一。一个灵活的住宅室内空间,是及其有价值的。两个人的结合,终究会演变成三口之家,这就是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家庭模式的改变是客观需要,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提供一个相对大的合理空间,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的支撑。利用主题支撑的框架结构,给大开间提供了可行性,其次是剪力墙的应用。在这些承重结构之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隔断墙和分割房间的墙体。我们在这里可以随意灵活的布置设备、管道、线路等等。这完全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的设计,既规整又方便,拥有极大的可改性。
2.4 住宅景观
住宅建筑的另一大吸引人的特色当属他的景色。在中国古代就可以看出,人们很喜欢营造视觉上的美妙景色,以供欣赏,达到与大自然的融合,达到身心愉悦甚至是忘我的境界。无论是苏州的园林还是北京的避暑山庄,无一不体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与喜爱。
因此,住宅建筑设计的景观占有十分重要的市场份额。住宅的景观均好性是很难营造的,需要每个住宅都能够用于一份恬静的美妙的大自然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设计师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大眼睛住宅、半月型住宅、联排别墅等等。
想要使每套住房都得到良好的景观环境,首先要注意住宅小区的环境资源均好和景观共享。清水、山林、喷泉、灌木,都尽可能让每一户拥有。在无法做到这些的时候,也应该做出补偿,给无法分享的住户营造一些其他的特色景观。在自然条件利用上,也要满足每户的需要。尽量让每一户的日照时间都均等,自然风通畅,良好的隔音保温等等。在做规划设计时,保证合理的日照间距,引导季风的主流风向,隔绝马路或小区周围的其他噪音。使小区内部拥有自己的安静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家一样的温馨。
3 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
未来住宅的设计基本有以下几个趋势:
3.1 以市场为核心,满足消费心理的住宅
3.2 户型趋于多元话,追求舒适的住宅
3.3 科学化朝向和布局设计
3.4 符合环境心理的住宅
3.5 满足居住者思想与情感的设计
3.6 私密性与开放性共存的设计
3.7 居住空间集中绿化
3.8 符合空间
3.9 高科技住宅的应用
3.10 生态低碳环保的绿色住宅
3.11 新科技新材料在住宅中的应用
4 结语
现代的住宅建筑承载了更多的东西,文化、科技、历史、人文、装饰。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见证。在未来的住宅建筑设计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坚持可持续战略,满足人们对家的渴望的同时,能够坚持使用低碳环保的新型材料,使人们住的放心,住的舒心,并且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王磊,建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
[2]张春意,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因素[J],科技资讯,2011(9)
[3]王军,高振华,浅析现代住宅设计[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14(2)
【关键词】现代技术;住宅设计;空间需要;新方法;住宅建筑的未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家的幻想。从古到今,无论是房屋林舍还是官园府邸,亦或是宫殿庙宇,都有其人类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私密的空间。我们追求在尘世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尤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势头,住宅的设计已经慢慢由实用过渡到美观,有物质层面逐渐演变到精神层面。
1 世界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文化
从中国春秋时期最早的《考工记》到北宋的《营造法式》,再到后来解放后的《营造法原》以及当代的许多建筑成果论文,所有的建筑手段都偏向于技术。中国的建造技术在古代史尤为出色的,深渊的屋檐、高高的起翘、凹曲的屋面,无一不精美的体现着中国古代匠人的技术高超。这是我们建筑技术的伟大成果。
最早的人类住宅当然要从“巢居”和“穴居”开始,这是的技术是最为原始的,人们只能够凭借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选择较天然的适合的地点进行建造,用来保护自己避免野兽的伤害。知道更高级的工具出现,人们能够利用的材料也随之丰富起来,他们能够砍伐木头,烧纸陶瓷,逐渐能够建设更高级的住宅,更结实的住宅。人们将住宅从阴暗的底下建造到树上,再到后来架在地面上,以便汲取更多的阳光。逐渐,人们的生活居所已经稳定,他们慢慢向美观靠拢。房子渐渐离地面越来越近,直到稳稳的站在地面上。人们的技术随着智慧和新材料的出现慢慢更加巧妙,能够做出斗拱、窗棂这样的细致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所住的高楼大厦,公寓、酒店、别墅、洋房等等都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才有我们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
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我们以技术高速发展的20世纪为例,当时的技术出现应接不暇,技术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20世纪的繁荣大发展,带来了钢筋混凝土等技术,然我们的建筑更加结实耐用,并且能够做出很多不同造型的建筑。还有钢结构,成就了4S店遍地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方便和大跨度成为可能。还有玻璃幕结构,让建筑的立面更加丰富和通透,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
2 住宅设计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住宅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建筑的本身,不只是建筑设计师自己的意愿。我们主要分几个方面来说明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
2.1 住宅建筑设计的居住功能
顾名思义,住宅就是要给人们居住用的,所以适用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住宅一定要根据居住者的性格特点,生活行为等息息相关。只有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符合人形体功能的需要,才是好的设计。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首先考虑功能的需要,就是人们日常行为起居所需要的功能,比如睡觉、学习、做饭、休息和娱乐等等。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天气状况、环境条件等等都不会完全一样,因此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材料和习惯,建造适合的住宅,融入到特定的城市中去。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当地的生化习俗,颜色等运用,提供不同的住房结构既户型来供人选择。
在实际的设计当中,设计师会先对整体进行区域进行功能的划分:起居厅、厨房、餐厅是公共区域;卧室和卫生间是私密空间。将动、静分开,既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又拥有丰富的生活,使用合理。还有就是注意房间的开间和进深,不要有过大的空间造成视觉空当,比如过大的卧室空间使人觉得私密性不够好,空荡没有安全感。过小又会显得局促、不方便。入户门应当靠近公共区域,避免影响私密性较好的房间。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我们可以增加不同功能的房间代替单方面加大房间的面积,以提供人们更加丰富的生活选择。例如书房,独立的卫生间,储藏间,更衣间,客房、佣人房等等。
2.2 设计的前期调查
在选择和决定要建造住宅的开始,做一定的市场调查很能够说明当地的住房问题。现在的住宅基本都是商品房,因此人们的购买力就是选择建造什么样的住房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当前城市的人口结构,人们的经济收入状况,文化受教育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生活模式,社会地位的高低,都是影响住房的因素。
不同的家庭在选择住房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做出过多大户型而当地人的收入又无能力购买,造成住房浪费。而如果都是小户型,又不能够满足个别人对生活舒适的追求,也同样不会购买。所以,住宅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甚至是可以隨市场改变的住宅将会非常受欢迎。
2.3 住宅建筑设计内部空间的灵活性
人们的幸福随着下一代的降临开始的,生命的延续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和幸福,也是人生的价值。那么,它对住房的要求就是我们设计的重点之一。一个灵活的住宅室内空间,是及其有价值的。两个人的结合,终究会演变成三口之家,这就是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家庭模式的改变是客观需要,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提供一个相对大的合理空间,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的支撑。利用主题支撑的框架结构,给大开间提供了可行性,其次是剪力墙的应用。在这些承重结构之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隔断墙和分割房间的墙体。我们在这里可以随意灵活的布置设备、管道、线路等等。这完全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的设计,既规整又方便,拥有极大的可改性。
2.4 住宅景观
住宅建筑的另一大吸引人的特色当属他的景色。在中国古代就可以看出,人们很喜欢营造视觉上的美妙景色,以供欣赏,达到与大自然的融合,达到身心愉悦甚至是忘我的境界。无论是苏州的园林还是北京的避暑山庄,无一不体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与喜爱。
因此,住宅建筑设计的景观占有十分重要的市场份额。住宅的景观均好性是很难营造的,需要每个住宅都能够用于一份恬静的美妙的大自然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设计师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大眼睛住宅、半月型住宅、联排别墅等等。
想要使每套住房都得到良好的景观环境,首先要注意住宅小区的环境资源均好和景观共享。清水、山林、喷泉、灌木,都尽可能让每一户拥有。在无法做到这些的时候,也应该做出补偿,给无法分享的住户营造一些其他的特色景观。在自然条件利用上,也要满足每户的需要。尽量让每一户的日照时间都均等,自然风通畅,良好的隔音保温等等。在做规划设计时,保证合理的日照间距,引导季风的主流风向,隔绝马路或小区周围的其他噪音。使小区内部拥有自己的安静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家一样的温馨。
3 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
未来住宅的设计基本有以下几个趋势:
3.1 以市场为核心,满足消费心理的住宅
3.2 户型趋于多元话,追求舒适的住宅
3.3 科学化朝向和布局设计
3.4 符合环境心理的住宅
3.5 满足居住者思想与情感的设计
3.6 私密性与开放性共存的设计
3.7 居住空间集中绿化
3.8 符合空间
3.9 高科技住宅的应用
3.10 生态低碳环保的绿色住宅
3.11 新科技新材料在住宅中的应用
4 结语
现代的住宅建筑承载了更多的东西,文化、科技、历史、人文、装饰。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见证。在未来的住宅建筑设计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坚持可持续战略,满足人们对家的渴望的同时,能够坚持使用低碳环保的新型材料,使人们住的放心,住的舒心,并且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王磊,建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
[2]张春意,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因素[J],科技资讯,2011(9)
[3]王军,高振华,浅析现代住宅设计[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