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学活用、古为今用是毛泽东读书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之处。分析研究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关系,理解毛泽东读四大名著的独特之处,能让我们了解毛泽东如何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关键词】毛泽东 四大名著 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A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3-02
一、引 言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喜欢研读文学经典,尤其是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他提倡“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多处引用、转换、移植和点评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和典故,谈论场面描写、小说结构和主题,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素材借以运用和发挥,形成新的见解和思想,阐明深刻的道理,指导革命实践活动。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复杂、风格迥异,却在毛泽东只言片语中成为了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素材。
二、在语言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正如一幅人物画最难画的部分是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小说,最难写的部分就是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物的“眼睛”。毛泽东曾说:“《红楼梦》的语言是所有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曹雪芹的语言写的很好,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语言。”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宣传家,他善于转换和移植古典小说中鲜明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策略通俗地传播给他的战士和人民群众,使之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毛泽东对四大名著词语、诗词、语句的运用
毛泽东不仅喜欢读《红楼梦》,还擅于吸收《红楼梦》中的语言,引用人物的语言,应用在他的一些文章和谈话中,为现实革命宣传服务。
在1956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谈到矛盾斗争时,毛泽东说:“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注1]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代表会议上评判当时国际政治形势时,又借用林黛玉说的这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比喻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强大,已对帝国主义力量占了压倒性优势。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东风”“西风”是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袭人去潇湘馆对林黛玉评论了尤二姐惨死的事情,林黛玉听后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封建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不是这一方压倒另一方,就是另一方压倒这一方。鲁迅先生对这句话也颇有感慨,并写到他的杂文《娘儿们也不行》中。毛泽东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引用林黛玉的话作为中国的成语,表明了他对《红楼梦》语言的熟悉程度和喜爱。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主张发动农民群众对付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外国垄断资产阶级以及官僚主义,大搞民主,哪怕几十万群众上街也不怕,就像王熙凤所说的这句表现出泼辣性格的话“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马”。毛泽东多次引用王熙凤的这句话。1957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引用这句话来鼓励新闻工作人员要敢写,敢于表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又引用了这句话,希望同共产党一起奋斗的各界仁人志士,勇于批判共产党的不足,敢于提出建议,希望共产党人要无所畏惧,敢于承担责任,克服各种困难,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
此外,毛泽东也很欣赏《三国演义》开篇头两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55年,中日关系有所缓和,毛泽东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引用罗贯中的这两句话说明中日关系的僵局会逐渐打开,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今后会逐步好起来,世界和平友好是基本的,是大势所趋。1956年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引用这句话,来回答解决“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注2]的问题。
毛泽东使用小说中人们熟悉的通俗的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古典小说很好地为现实服务。
2.四大名著在语言方面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写作经历,告诉人们:要想学好语言这东西就必须下苦功夫,随便学学是学不好的。怎么学习语言呢?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二是向外国人学习,从外语中学习借鉴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三是向中国的古人学习,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学习有活力的东西。然而我们没有充分学习利用古人的语言,没有从古人的语言中吸收到生命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摒弃没有生命力的词汇和典故,努力继承古人语言中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注3]
读毛泽东的文章,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行文风格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既简单又深远;二是既朴实又明了;三是既灵活又明辨。他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论证也非常严谨、可信。文章里没有什么空话和套话,感觉每一句话都是他经过谨慎的思考,严密的论证。以《论持久战》为例,他在文中不仅指出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之处,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对自己持久战的结论进行了分析论证,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中国革命最终取胜的可行方案并据此预见了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此严密的论证怎能不让人信服。
三、在人物品性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毛泽东读四大名著不仅当做小说消遣,更把它们作为国学的基本读物。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只是文学的评论,同时也是情感的宣泄、生命意识和信念的表达。透过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气质和灵魂以及思维方式等品性。
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这些小说对毛泽东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与历史老师发生过争论,他不认同历史老师说的《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史实,便与老师发生争执,并且还指责那些同意老师观点的同学,甚至对同学大打出手。他还找到校长,让校长支持他的观点,即《三国演义》就是历史事实。当校长也不同意他的观点时,他强迫其他同学签字,联名向县令呈交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注4]这体现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受《水浒传》影响,已萌发出反抗意识。 1.在思想方面的关系
《水浒传》这部描写梁山好汉敢于反抗压迫,起义造反的小说,在他的性格形成、精神锻造和意志磨砺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水浒传》对毛泽东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方面。《水浒传》人物的反抗精神感染着毛泽东,促使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反抗意识。
《水浒传》这部反映古代农民起义的小说在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思想,激起了他反抗封建剥削制度的精神。1959年他在庐山讲话,谈到共产风,说宋江理劫富济贫,劫的是不义之财,取之有理,劫得直气壮。我们打土豪、分田地,也是土地归公,分不义之财。可见,毛泽东晚年的理想社会主义思想受到水浒英雄“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影响。
然而,在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形势发生了变化之后,毛泽东的这种反抗精神和斗争的思想并没有随之改变,还注入了新的内容。大搞群众运动,赶超战略,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精神和理想的作用,急于求成,对发展速度的不满意,对新秩序的不满足,仍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关系
读毛泽东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喜欢把对古典著作的文学艺术把握与哲学观相结合。他在《矛盾论》里引用宋江“三打祝家莊”,说明客观、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引用《红楼梦》里“千里搭帐篷,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说明聚与散的辩证法。
哲学的思维方式才使掌握哲学的人能够把问题提高到一定得高度去认识,从而对问题做出更加全面的把握。抗战全面爆发后,曾在党内出现了只寄希望与欧美的“速胜论”和只看到日本强大的“亡国论”等论调。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影响抗日战争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做出了正确的结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革命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能够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并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制订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使毛泽东看待问题更有高度、分析问题更有深度,因此能够对抗日战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预见。
四、在文学创作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确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注5]关于作者世界观和创作之间矛盾的评论,恩格斯也曾评论说,巴尔扎克认为自己喜欢的贵族必然走向衰落,在他笔下贵族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恩格斯肯定了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毛泽东对曹雪芹想补天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矛盾的问题也发表过相关评论。
毛泽东点评《红楼梦》开头第一回:“此一大段是作者自道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曹雪芹的文艺创作主张引起了毛泽东的思想共鸣。在文艺创作上,毛泽东主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上,他论述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也有一定的道理,积极浪漫主义可以产生进步作用,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鼓舞人们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的革命精神。自1938年~1958年20年间,现实主义始终是毛泽东文艺观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但欣赏它的艺术美,还要从其他各个方面独立思考,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享受。
注 释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4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3
【关键词】毛泽东 四大名著 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A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3-02
一、引 言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喜欢研读文学经典,尤其是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他提倡“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多处引用、转换、移植和点评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和典故,谈论场面描写、小说结构和主题,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素材借以运用和发挥,形成新的见解和思想,阐明深刻的道理,指导革命实践活动。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复杂、风格迥异,却在毛泽东只言片语中成为了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素材。
二、在语言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正如一幅人物画最难画的部分是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小说,最难写的部分就是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物的“眼睛”。毛泽东曾说:“《红楼梦》的语言是所有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曹雪芹的语言写的很好,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语言。”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宣传家,他善于转换和移植古典小说中鲜明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策略通俗地传播给他的战士和人民群众,使之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毛泽东对四大名著词语、诗词、语句的运用
毛泽东不仅喜欢读《红楼梦》,还擅于吸收《红楼梦》中的语言,引用人物的语言,应用在他的一些文章和谈话中,为现实革命宣传服务。
在1956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谈到矛盾斗争时,毛泽东说:“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注1]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代表会议上评判当时国际政治形势时,又借用林黛玉说的这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比喻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强大,已对帝国主义力量占了压倒性优势。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东风”“西风”是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袭人去潇湘馆对林黛玉评论了尤二姐惨死的事情,林黛玉听后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封建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不是这一方压倒另一方,就是另一方压倒这一方。鲁迅先生对这句话也颇有感慨,并写到他的杂文《娘儿们也不行》中。毛泽东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引用林黛玉的话作为中国的成语,表明了他对《红楼梦》语言的熟悉程度和喜爱。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主张发动农民群众对付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外国垄断资产阶级以及官僚主义,大搞民主,哪怕几十万群众上街也不怕,就像王熙凤所说的这句表现出泼辣性格的话“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马”。毛泽东多次引用王熙凤的这句话。1957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引用这句话来鼓励新闻工作人员要敢写,敢于表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又引用了这句话,希望同共产党一起奋斗的各界仁人志士,勇于批判共产党的不足,敢于提出建议,希望共产党人要无所畏惧,敢于承担责任,克服各种困难,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
此外,毛泽东也很欣赏《三国演义》开篇头两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55年,中日关系有所缓和,毛泽东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引用罗贯中的这两句话说明中日关系的僵局会逐渐打开,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今后会逐步好起来,世界和平友好是基本的,是大势所趋。1956年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引用这句话,来回答解决“修理和服务行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注2]的问题。
毛泽东使用小说中人们熟悉的通俗的语言,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古典小说很好地为现实服务。
2.四大名著在语言方面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写作经历,告诉人们:要想学好语言这东西就必须下苦功夫,随便学学是学不好的。怎么学习语言呢?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创造者;二是向外国人学习,从外语中学习借鉴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三是向中国的古人学习,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学习有活力的东西。然而我们没有充分学习利用古人的语言,没有从古人的语言中吸收到生命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摒弃没有生命力的词汇和典故,努力继承古人语言中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注3]
读毛泽东的文章,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行文风格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既简单又深远;二是既朴实又明了;三是既灵活又明辨。他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论证也非常严谨、可信。文章里没有什么空话和套话,感觉每一句话都是他经过谨慎的思考,严密的论证。以《论持久战》为例,他在文中不仅指出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之处,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对自己持久战的结论进行了分析论证,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中国革命最终取胜的可行方案并据此预见了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此严密的论证怎能不让人信服。
三、在人物品性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毛泽东读四大名著不仅当做小说消遣,更把它们作为国学的基本读物。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只是文学的评论,同时也是情感的宣泄、生命意识和信念的表达。透过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气质和灵魂以及思维方式等品性。
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这些小说对毛泽东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与历史老师发生过争论,他不认同历史老师说的《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史实,便与老师发生争执,并且还指责那些同意老师观点的同学,甚至对同学大打出手。他还找到校长,让校长支持他的观点,即《三国演义》就是历史事实。当校长也不同意他的观点时,他强迫其他同学签字,联名向县令呈交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注4]这体现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受《水浒传》影响,已萌发出反抗意识。 1.在思想方面的关系
《水浒传》这部描写梁山好汉敢于反抗压迫,起义造反的小说,在他的性格形成、精神锻造和意志磨砺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水浒传》对毛泽东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方面。《水浒传》人物的反抗精神感染着毛泽东,促使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反抗意识。
《水浒传》这部反映古代农民起义的小说在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思想,激起了他反抗封建剥削制度的精神。1959年他在庐山讲话,谈到共产风,说宋江理劫富济贫,劫的是不义之财,取之有理,劫得直气壮。我们打土豪、分田地,也是土地归公,分不义之财。可见,毛泽东晚年的理想社会主义思想受到水浒英雄“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影响。
然而,在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形势发生了变化之后,毛泽东的这种反抗精神和斗争的思想并没有随之改变,还注入了新的内容。大搞群众运动,赶超战略,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精神和理想的作用,急于求成,对发展速度的不满意,对新秩序的不满足,仍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关系
读毛泽东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喜欢把对古典著作的文学艺术把握与哲学观相结合。他在《矛盾论》里引用宋江“三打祝家莊”,说明客观、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引用《红楼梦》里“千里搭帐篷,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说明聚与散的辩证法。
哲学的思维方式才使掌握哲学的人能够把问题提高到一定得高度去认识,从而对问题做出更加全面的把握。抗战全面爆发后,曾在党内出现了只寄希望与欧美的“速胜论”和只看到日本强大的“亡国论”等论调。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影响抗日战争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做出了正确的结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革命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能够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并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制订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使毛泽东看待问题更有高度、分析问题更有深度,因此能够对抗日战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预见。
四、在文学创作方面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关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确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注5]关于作者世界观和创作之间矛盾的评论,恩格斯也曾评论说,巴尔扎克认为自己喜欢的贵族必然走向衰落,在他笔下贵族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恩格斯肯定了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毛泽东对曹雪芹想补天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矛盾的问题也发表过相关评论。
毛泽东点评《红楼梦》开头第一回:“此一大段是作者自道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曹雪芹的文艺创作主张引起了毛泽东的思想共鸣。在文艺创作上,毛泽东主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上,他论述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也有一定的道理,积极浪漫主义可以产生进步作用,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鼓舞人们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的革命精神。自1938年~1958年20年间,现实主义始终是毛泽东文艺观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但欣赏它的艺术美,还要从其他各个方面独立思考,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享受。
注 释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4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