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泉,是我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红色老县城。
闲暇之日,我喜欢宅家整理老照片。在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里,追忆往事,寻找曾经熟悉的容颜……
小时候的春节是最有幸福感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全家在春节期间要做的一件最隆重的事——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
那时候科技还不算发达,没有手机,照相机也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所以,去照相馆拍照,都是一件很神圣、很值得自豪、值得炫耀的事情。
当时偌大的一个县城,只有一家照相馆。我们喜欢叫它“老照相馆”,它的具体名称反而总也记不住。那时候大家拍证件照、结婚证照等等,都要去老照相馆照。
老照相馆位于县城西路街的巷子里,是老街众多店面里的一个。青砖黑瓦,长木板一块一块拼接的大门,大门斑驳,半遮半掩,锁痕清晰。
老照相馆地方不大,外屋开票收钱,接照片;里屋照相。里屋比外屋大很多,有各种特制的背景画。背景画色彩绚丽,风景画居多,亭台楼阁,高山流水,百鸟争鸣,或者是纯红的一张布景……还有一把装着灯的银色铝质大伞安放在地上。
最令人注目的是安放在一个木制三脚架上的那台老式照相机。黑色的镜头四周框着一个铝质小框,小框后面套着一个很长的倒喇叭型的有褶皱的黑色收缩节,后面还有一个铝质大框,整个照相机总是被一块很大的黑色绒布遮掩着。
拍照时,摄影师会把整个头钻进黑绒布里,时不时探出头指挥照相人调整姿势,嘴里念念有词。碰到爱哭的、或不会笑的孩子,摄影师就会探出头来摇几下手上的小铃铛,大喊到:“笑一笑,笑一笑,一、二、三……”随即,用力捏一下手上那只连接导线的椭圆黑色小皮球,“咔嚓”一下,相就算照完了。
那时候,我一直觉得摄影师很神奇很神秘。我想,那块黑色绒布里一定藏着许多的秘密,特别想走近去探究,可每次都没有机会和勇气。
那个年代,每年的春節前后,照相馆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有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有呱呱坠地没几天的婴儿,一家一家在室内站着的、坐着的;在屋外等着的,会时不时派一个代表走进摄影屋去问问什么时候才可以拍照。整个屋子有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嘻闹声,还有说悄悄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大家都穿着新衣服,欢欢喜喜,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过年是很神圣的节日,即使家里再穷,家长也会咬紧牙关,给全家人添置点新衣裳。
我家也不例外,每年过年拍一张全家照,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因为一张张“全家照”既定格了流金岁月,也诠释着全家人的成长和幸福的记忆……
记得,上初一那年,我家的春节是在遂川中学度过的。
简陋的教工宿舍被父亲简单装饰了一下,就成了临时的新家。虽然这只是漂泊已久的家人临时团聚的栖息之所,但一家人都能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
全家照是在遂川中学的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大操场拍的。
大年初一上午,一个来我家拜年的学生家长用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给我们拍了几张全家照。
其中一张照片的背景是校园门口里边左侧的大花坛,另一张的背景则是校园外的大操场。
那时候,操场上的草木早已枯黄,花坛里没有了五颜六色的花草,四周高大树木的叶子也掉光了。而花坛后的一幢两层老楼却非常醒目,一块块青砖,一片片黑瓦,衬托着这所教学楼的庄重。
在为数不多的学生时代的老照片里,我依然找到了一些清新的回忆。
我曾经在这所教学楼里诵读过《桃花源记》,心中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记得上晚自习课上的同桌给一个女生传过许多充满青春激情的纸条,那个收到纸条的女生绯红的脸蛋如天上的彩霞;记得还有许多男生在教学楼走廊的木地板上的追逐游戏,教室的后排空地上被罚站的那几个男生,趁老师转身挤眉弄眼的样子,一张张青春稚气的脸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记得开运动会时,像箭一般冲向终点的矫健的身影,同学们每人领到四个碗口大的豆腐饼后,一个个吃得无比开心的模样……
如今,老照片里的那些同学们,又在何方呢?
翻开相册的另一部分,依旧是在那些有点泛黄的全家照里,我家四姐妹恣意开怀地笑着,清澈的眼眸里写满了单纯与可爱。
那时候我读初一,姐姐读初三,大妹妹上小学,小妹妹还在读幼儿园,父亲俊郎很帅,母亲年轻漂亮。
照片里的我穿着蓝条大格子的小西装,姐姐穿着驼色小西装,大妹妹穿着妈妈亲手织的黄色厚毛衣,小妹妹穿着红色小棉袄。两个妹妹剪着短发,我和姐姐剪着齐眉的厚刘海,左右扎两个短短的“小马尾”。
在这张“全家福”里,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一年的春节给我们带来的欣喜与希冀。
没有相机的年代,我家大多在“老照相馆”拍全家照。
多年后,我家也有照相机了。过年时,我们就用自家的相机在遂中校园里拍全家照,地点还是在多年前校园里的大花坛位置,只是老教学楼拆了,背景变成了崭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高层教学楼和多媒体教室。而更明显的是,曾经光秃秃的落叶树变成了常绿树,虽是冬季,依旧绿意浓浓。
当然,真正让父母欣慰的是,我们姐妹长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岁月没有让父母留下多少痕迹,反倒更滋润了。他们那丰腴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唯一不变的是拍全家照的习惯没改,而且年味儿更足。
变化最大的一张老照片是一张大榕树背景的团圆照。
与往年不同的是,照片里添了两个男人。因为我和姐姐都出嫁了。照片里姐姐的非常漂亮,小辫子上扎了一朵粉色大花绸子,美丽娇艳,和她身旁的姐夫很是般配。
“94新春大欢聚”的那张春节团圆照,由之前的八个人变成了九个人,因为外甥女小梦梦出生了。照片里,儒雅的父亲依然是那么的年轻,他抱着身穿白色大围兜的小梦梦立在照片中间,精神矍铄,尽显帅气。两个妹妹依然一脸的单纯,母亲的微笑甜美,乌黑的短发,绿黑相间的中长毛衣衬托着她美丽端庄的神韵。
几年后,照片里又多了三个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那是我的儿子;还有两个大男人。因为两个妹妹也出嫁了。小梦梦越发可爱,我的儿子怯生生的,扁扁的小头,可爱的小脸。
再后来,过年的全家照里又不断发生着明显变化——孩子逐渐增加,慢慢长大,大人也开始变老。
似乎一夜之间,父母由青壮年步入了老年,白发也在时光的流逝间不断增加,皱纹爬满了额头。不知不觉,我们四姐妹也慢慢步入中年,孩子们也都变成了大帅哥,大美女了。
生活在不断向前,全家照不断更新,整个大家庭不断添人,不断增加新的故事,不断增加幸福的内涵……
闲暇之日,我喜欢宅家整理老照片。在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里,追忆往事,寻找曾经熟悉的容颜……
小时候的春节是最有幸福感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全家在春节期间要做的一件最隆重的事——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
那时候科技还不算发达,没有手机,照相机也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所以,去照相馆拍照,都是一件很神圣、很值得自豪、值得炫耀的事情。
当时偌大的一个县城,只有一家照相馆。我们喜欢叫它“老照相馆”,它的具体名称反而总也记不住。那时候大家拍证件照、结婚证照等等,都要去老照相馆照。
老照相馆位于县城西路街的巷子里,是老街众多店面里的一个。青砖黑瓦,长木板一块一块拼接的大门,大门斑驳,半遮半掩,锁痕清晰。
老照相馆地方不大,外屋开票收钱,接照片;里屋照相。里屋比外屋大很多,有各种特制的背景画。背景画色彩绚丽,风景画居多,亭台楼阁,高山流水,百鸟争鸣,或者是纯红的一张布景……还有一把装着灯的银色铝质大伞安放在地上。
最令人注目的是安放在一个木制三脚架上的那台老式照相机。黑色的镜头四周框着一个铝质小框,小框后面套着一个很长的倒喇叭型的有褶皱的黑色收缩节,后面还有一个铝质大框,整个照相机总是被一块很大的黑色绒布遮掩着。
拍照时,摄影师会把整个头钻进黑绒布里,时不时探出头指挥照相人调整姿势,嘴里念念有词。碰到爱哭的、或不会笑的孩子,摄影师就会探出头来摇几下手上的小铃铛,大喊到:“笑一笑,笑一笑,一、二、三……”随即,用力捏一下手上那只连接导线的椭圆黑色小皮球,“咔嚓”一下,相就算照完了。
那时候,我一直觉得摄影师很神奇很神秘。我想,那块黑色绒布里一定藏着许多的秘密,特别想走近去探究,可每次都没有机会和勇气。
那个年代,每年的春節前后,照相馆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有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有呱呱坠地没几天的婴儿,一家一家在室内站着的、坐着的;在屋外等着的,会时不时派一个代表走进摄影屋去问问什么时候才可以拍照。整个屋子有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嘻闹声,还有说悄悄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大家都穿着新衣服,欢欢喜喜,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过年是很神圣的节日,即使家里再穷,家长也会咬紧牙关,给全家人添置点新衣裳。
我家也不例外,每年过年拍一张全家照,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因为一张张“全家照”既定格了流金岁月,也诠释着全家人的成长和幸福的记忆……
记得,上初一那年,我家的春节是在遂川中学度过的。
简陋的教工宿舍被父亲简单装饰了一下,就成了临时的新家。虽然这只是漂泊已久的家人临时团聚的栖息之所,但一家人都能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
全家照是在遂川中学的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大操场拍的。
大年初一上午,一个来我家拜年的学生家长用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给我们拍了几张全家照。
其中一张照片的背景是校园门口里边左侧的大花坛,另一张的背景则是校园外的大操场。
那时候,操场上的草木早已枯黄,花坛里没有了五颜六色的花草,四周高大树木的叶子也掉光了。而花坛后的一幢两层老楼却非常醒目,一块块青砖,一片片黑瓦,衬托着这所教学楼的庄重。
在为数不多的学生时代的老照片里,我依然找到了一些清新的回忆。
我曾经在这所教学楼里诵读过《桃花源记》,心中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记得上晚自习课上的同桌给一个女生传过许多充满青春激情的纸条,那个收到纸条的女生绯红的脸蛋如天上的彩霞;记得还有许多男生在教学楼走廊的木地板上的追逐游戏,教室的后排空地上被罚站的那几个男生,趁老师转身挤眉弄眼的样子,一张张青春稚气的脸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记得开运动会时,像箭一般冲向终点的矫健的身影,同学们每人领到四个碗口大的豆腐饼后,一个个吃得无比开心的模样……
如今,老照片里的那些同学们,又在何方呢?
翻开相册的另一部分,依旧是在那些有点泛黄的全家照里,我家四姐妹恣意开怀地笑着,清澈的眼眸里写满了单纯与可爱。
那时候我读初一,姐姐读初三,大妹妹上小学,小妹妹还在读幼儿园,父亲俊郎很帅,母亲年轻漂亮。
照片里的我穿着蓝条大格子的小西装,姐姐穿着驼色小西装,大妹妹穿着妈妈亲手织的黄色厚毛衣,小妹妹穿着红色小棉袄。两个妹妹剪着短发,我和姐姐剪着齐眉的厚刘海,左右扎两个短短的“小马尾”。
在这张“全家福”里,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一年的春节给我们带来的欣喜与希冀。
没有相机的年代,我家大多在“老照相馆”拍全家照。
多年后,我家也有照相机了。过年时,我们就用自家的相机在遂中校园里拍全家照,地点还是在多年前校园里的大花坛位置,只是老教学楼拆了,背景变成了崭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高层教学楼和多媒体教室。而更明显的是,曾经光秃秃的落叶树变成了常绿树,虽是冬季,依旧绿意浓浓。
当然,真正让父母欣慰的是,我们姐妹长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岁月没有让父母留下多少痕迹,反倒更滋润了。他们那丰腴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唯一不变的是拍全家照的习惯没改,而且年味儿更足。
变化最大的一张老照片是一张大榕树背景的团圆照。
与往年不同的是,照片里添了两个男人。因为我和姐姐都出嫁了。照片里姐姐的非常漂亮,小辫子上扎了一朵粉色大花绸子,美丽娇艳,和她身旁的姐夫很是般配。
“94新春大欢聚”的那张春节团圆照,由之前的八个人变成了九个人,因为外甥女小梦梦出生了。照片里,儒雅的父亲依然是那么的年轻,他抱着身穿白色大围兜的小梦梦立在照片中间,精神矍铄,尽显帅气。两个妹妹依然一脸的单纯,母亲的微笑甜美,乌黑的短发,绿黑相间的中长毛衣衬托着她美丽端庄的神韵。
几年后,照片里又多了三个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那是我的儿子;还有两个大男人。因为两个妹妹也出嫁了。小梦梦越发可爱,我的儿子怯生生的,扁扁的小头,可爱的小脸。
再后来,过年的全家照里又不断发生着明显变化——孩子逐渐增加,慢慢长大,大人也开始变老。
似乎一夜之间,父母由青壮年步入了老年,白发也在时光的流逝间不断增加,皱纹爬满了额头。不知不觉,我们四姐妹也慢慢步入中年,孩子们也都变成了大帅哥,大美女了。
生活在不断向前,全家照不断更新,整个大家庭不断添人,不断增加新的故事,不断增加幸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