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画” 水中望“人”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xi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本刊7月号刊发高鸿先生撰写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一文后,引起很大反响,有关此画的真伪及其鉴定,各界众说纷纭。本刊作为言论平台,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现将一些来稿予以刊登,请读者自辨。
  
  由傅抱石《龙蟠虎踞今胜昔》风波质疑自封的“鉴定家”
  安徽 李军 敦务
  
  在大家对少数官封的鉴定家经常被质疑缺乏应有专业水准
  和职业道德的今天,由于言论的自由、传媒的开放,自封的各类“鉴定家”也越来越多。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鉴定家,这些并非官封,也非社会公认,而是自封的“鉴定家”中虽偶有几位有真才实学的杰出者,但更多的是普通爬格子赚稿费的写手和在艺术品市场上充当“顾问”的略知皮毛之士,其中也不乏少数欺世盗名者。
  在近日有关书画大师傅抱石的热闹新闻中,有位自封的“书画鉴定家”就出演了一幕拙劣的闹剧。作为近现代书画大师、新金陵画派开创人的傅抱石先生最近新闻不断,一会是巨幅画作《雨花台颂》上拍被傅抱石先生后人傅二石指为:不明原因溜出江苏省国画院库房的“赃物”;一会又爆出刚刚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巨幅画作《龙蟠虎踞今胜昔》被指为赝品;(有意思的是这两幅作品可能当初是一起放在江苏省国画院库房里)而指《龙蟠虎踞今胜昔》为赝品的人则是“安徽安庆居民”“在企业破产后”自封为“独立鉴定专家”的高鸿,更可笑的是他并未见过他指赝的作品原物,他的灵感只是来自他看到的该作图片。
  关于高鸿及其质疑观点《东方早报》有较详尽的报道:
  安徽安庆居民高先生,他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坚称这件作品是“开门见山的假画”。当记者询问高先生有没有在相关专业机构任职,高先生表示自已是“独立鉴定专家”,从未在专门的书画鉴定(研究)机构任职,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员,只是在企业破产后以“独立”身份进行书画鉴定工作,主攻傅抱石和张大千作品。而高先生说自己不用看原作也知道展出作品是假,记者一再追问,他说自己并未到上海美术馆看过“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也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件所谓“假画”的原貌,他的判断来自网络图片。×××和高先生的鉴定方式更是惊人地一致,他们都没有见过自己一口咬定是假的艺术品原物,且都声称,通过网络上的图片和朋友拍摄的照片完全可以认定,没必要看原作。连进行一件艺术品真伪最终确定,见到原物是最基本要求的这个必备条件都可舍弃,真可谓无知者无畏,但“高先生却就此出名了”,虽然只是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
  那傅抱石先生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龙蟠虎踞今胜昔》巨幅杰作又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早报》和《金陵晚报》也有较详细的报道:
  大连万达集团负责艺术品收藏的郭庆祥表示,1998年该作品在中国嘉德以374万元成交,其提供者就是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和江苏画院,交接时江苏画院的领导和傅抱石的家人都来了,嘉德、画院和傅二石都可以作证。傅抱石《龙盘虎踞图》参加了去年8月11日—1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被放置在最醒目位置,“当时就是傅二石代表主办方向我们借展的,并且在展览现场和这幅画合影”。郭庆祥回忆道。“傅二石正在筹备的《傅抱石全集》也打算将其收入”。(《东方早报》)
  傅抱石的巨幅画作《龙蟠虎踞今胜昔》当年的拍卖是傅二石亲自经手的,拍卖所得款项也全部捐给了“傅抱石艺术基金会”。昨天,一听记者说到这幅画的真伪,他(傅二石)一口否定:“不可能是假的。那么大一幅,谁有这个本事来造假啊”。这些年,这幅画在许多地方展览过,“两年前,在北京举办的‘傅抱石百年大型展览’上也借过这幅画,在上海展览也不是第一次了,许多人都见过,肯定不会有问题的。”(《金陵晚报》采访傅二石报道)
  另据有关研究傅抱石先生书画的专家说,参加“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的《龙蟠虎踞今胜昔》是一幅代表傅抱石先生晚期极高水准的巨作,气势之大、境界之高、笔墨之精,堪称精绝之作,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之一。
  以上不厌其烦地转录有关报道,只是为理清一下思路,如果高鸿只是对一些名家画作看不懂、有疑惑,完全可以向有关专家请教,但他却偏要摆出一副自封“鉴定家”的架式,在他《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一文中列出了若干与正常鉴画道理相背的自家推理逻辑和对书画笔墨不懂装懂的胡侃,如:“稍有鉴赏水平的人,应该不难判断这幅《龙盘虎踞图》构图、笔墨与傅抱石笔下的风神气象是不合的。”(等于说如你不同意,你就没有鉴赏水平。)“认真比较一下《龙盘虎踞图》和与其构图几近‘孪生’的《龙幡虎踞今胜昔》(南京博物院藏品,纵60厘米,横87厘米,创作于1960年5月),我们似乎不难发现两图的明显差异。”“今人不解的是,是次展览的《龙盘虎踞图》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其中一幅《龙蟠虎踞今胜昔图》 (纵60厘米,横87厘米,创作于1960年5月)的尺寸悬殊非常大,前者是71.3平方尺,后者仅有5.2平方尺。查看两图纪年,前者是1960年7月16日,后者是1960年5月。时差不过两个月,如何尺寸有变而题款的位置、段落以及款识字数的大小、多寡却如此的一致?且‘龙蟠虎踞今胜昔’这七个字除了‘虎’字变化了写法,其余六个字一如翻版,这对一直富于创造精神的傅抱石先生来说,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并在文章结尾下定论为:“综上所述,是次展览的《龙盘虎踞图》理应不是傅抱石先生‘醉后名作’,而是傅抱石先生谢世之后,由稍有绘画基础的作伪者仿造的赝品。”
  对于高鸿以上的说法,只能说他真的不懂画,画作尺寸大小悬殊、题款如此一致,说明先画的相同题材小画是为最后创作巨幅画作在打草稿,在找寻最佳创作方案,国画家画两幅或多幅相似的画是很正常的,有两三幅画的题款位置、段落以及款识字数的大小、多寡相一致也是可能的,这些不能成为判伪的依据。只能说“高专家”由于对绘画创作知识的缺乏,才对这样一幅具有极高水准的精美之作下了“由稍有绘画基础的作伪者仿造的赝品”这样错误的结论,至于其文中大段关于笔墨、构图等分析的论调,只能是蒙蒙外行读者的套话、大话、笑话而已,这些看起来严谨的分析,其实都是他自己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正如他对记者说的,他所评、指疑、指赝之作,大多未见过原作,只凭图片而断真伪,那他把书画鉴定看得也太简单了。中国书画的真正鉴定家,都是经过长期书画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书画创作实践的探索,市场一线的磨练并对大量古今书画真迹实物上手观摩(知真方能辨伪),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古至今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莫不如此。如“高专家”这样在家看看照片,凭自己想当然的理由就能一辨真伪,那中国书画界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一个时代不过三五人的局面,岂不荒唐!那国家文物局当初也不用专门成立七人组,请这些老专家那么费力地跑到全国各地去看书画原作定真伪,而像这位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这样看看照片就定,那不是既省力又省钱。看来要不然是这七位老专家没有“高专家”的本领“高强”,必须与原作面对才能感受作品的气息,才能辨析真伪;要不然就是国家文物局领导不懂这门专业应如何操作。
  在本文中我们认为没有必要逐条去驳《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文中那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臆断,因为作品本身会告诉人们什么是优秀的书画艺术品。在此我们只是想说像这位自封的“独立鉴定专家”这样,不愿去亲见一下被评作品后再评,而只是凭知道几句书画方面专业术语,会行文成章,练就一套把术语安在每一件想评作品上的功夫,便对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极强的书画鉴定,想怎么评就怎么评,想当然地想说谁假就说谁假,这样极不严肃。虽然当今社会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有些“伪学术”乱用话语权、为赚几个稿费而不顾其他的现象还是应引起传媒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因为“伪学术”者的乱评一通,会对传媒受众中非专业人士产生很大的误导,破坏正常的学术空气,即使时间长了人们会彻底看清某些自封“鉴定家”帽子下的“伪学术”,但人们也会对传媒的学术水准产生看法。
  
  高鸿其人其艺
  安徽 王为民
  
  今年对刚刚“知天命”年龄的高鸿来说,可称得上是人生
   旅途上的一次大闪光,命运之神向他不断垂青: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物天地》首次为他开辟专栏“鸿观书画”,《收藏界》杂志也为他开设“高鸿鉴伪”专栏。而他撰写的《遏制艺拍市场赝品泛滥组建“拍监会”势在必行》一文,得到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肯定,将其作为议案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详《法治日报》2006年3月7日该报记者郭晓宇的报道《朱海燕代表建议修改拍卖法组建“拍监会”》)。高鸿就像一只腾飞的鸟在书画鉴定这个领域越飞越高。
  高鸿的眼力,来自于他的丰富读书。这与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管“安庆翰林阁古旧书店”(后更名为“安庆翰林阁书画社”)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因为这一工作使得他有机会接触许许多多历史书籍和画史、画论、画集,书的海洋,使他得以大量吸吮有营养的奶汁,一步一艰辛慢慢地成长。到80年代中期,他旋识谢稚柳、陆俨少、徐子鹤、王伯敏、祝嘉、潘主兰、蒋维松诸先生,多有请教,获益多多。这使得他对书画印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这,恐怕就是最能“解密”高鸿的才情、胆识,判断、感觉的关键,也可看作是他鉴定书画的本钱。
  我以为,从事“书画鉴定”这行当,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书画创作能力;二是应有较丰富的“临场”实战经验;三是要深谙古今流行的种种作伪秘招。而高鸿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他幼受庭训,继从姚道余、胡寄樵、韩天衡先生研习书画篆刻。书法走的是传统正道,从楷书入手,下过临摹的工夫。行草书先学颜真卿,后法“二王”,再到孙过庭《书谱》,均作过一番摸爬滚打。待基础牢固之后,又对明人王铎、今人林散之揣摩有年。篆隶书,初习邓石如,后法秦诏版,复问津战国古籀,笔法笃守黄宾虹。总之,他学书法从不故弄玄虚,而是老老实实地研习,火候一到,自然功成。故其书法结体开张,布局潇洒,神韵高古,没有时俗噪妄之病。高鸿对印章用功最多,其印,初法秦汉古玺,尤其喜好汉玉印,后参明清流派印章,于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用心最甚。在结构上有其独到之处,刀法上变化莫测,雄浑苍劲,古意森然。先后参加首届西泠印社印展并获奖,在全国一、二、四届篆刻展,全国四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交流展上,得到许多名家的肯定。台湾楹联泰斗张佛千先生、台湾故宫博物院张光宾先生对他印章评价很高,并向其索印。
  我和高鸿相交20多年,而且在艺术见解上有不少共通之处。他真人本相,有着和平民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他在一起,场面会很热闹。他做人爱憎分明,非常狂傲,不说违心话且又不谙人事,为这得罪不少人。但有其坦诚真率的一面,他从不把自己的全国书协会员和曾参加多少次展览或获过什么奖放在嘴上,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媒体编辑说自己是下岗人员。在如此功利的社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艰辛可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一定会光彩夺目。
  
  书画指赝:“草民”难道不能说话?
  安徽 张建初
  
  作为安庆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我现
   在必须站出来,为高鸿说几句话。高鸿是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庆市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研究会副主任。
  高鸿对书画收藏研究,尤其是对辗转于各大拍卖会之间的名家作品的探讨,是近两年的事。但他对书画作伪技艺的研究,已经持续有多年。安庆是安徽老省城,收藏风气浓厚,其中以古旧字画为最,仅韦家巷周边,就有“朵云轩”、“多宝斋”、“信古斋”等多家字画店。前来光顾者,大多为文员、教师、士绅等。既有收藏,就有造假,而安庆老城的假,也是造得了得,以致于典当业专门制订《典业致要》,明确规定不典当字画古董。其中“聚文堂”老板潘老六弟兄,剜款、添款、改款手段极高,还专门请仿古高手姚炎、金汉三为他们成批制作名人字画。在市场上出售的假字画,除安庆土特产外,还包括京片子、苏州片子、扬州片子、江西片子、河南片子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只要诚心钻研,再深再弯再绕的理,也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道。而高鸿,又是其中刻苦者。
  正因为如此,他的书画研究文章,在收藏界一露脸,就得到了广泛重视。刚刚出版的7月号《收藏界》杂志,又推出了新作《傅抱石〈龙盘虎踞图〉质疑》。因为文章涉及到前期上海美术馆“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中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因而在收藏界、新闻界引发广泛争议。7月9日,《北京娱乐信报》发表记者王健文章《参展傅抱石“山水”被指造假主办方称鉴定不同正常》。7月12日,《人民日报·市场报》刊发记者王旭辉的文章《书画鉴定缺少权威》,《上海晨报》也发表了徐颖采写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伪遭质疑》。7月13日,上海《东方早报》、《新闻午报》又分别发表《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假谁说了算?》(李静)、《傅抱石〈龙盘虎踞图〉真伪遭质疑》(王健慧)等文章。
  本来是一场学术方面的争论,但在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李静的笔下,却变成了另外一种高高在上的笔调,仿佛书画指赝是专家的事情,小小草民根本没有说话的资格。下面的几段文字,就取自李静的文章:
  当记者询问高先生有没有在相关专业机构任职,高先生表示自己是“独立鉴定专家”,从未在专门的书画鉴定(研究)机构任职,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员,只是在企业破产后以“独立”身份进行书画鉴定工作,主攻傅抱石和张大千作品。
  ——如果身份与地位是书画鉴定的门槛,那么小小收藏者,还用不用培养自己的鉴识眼光?如果没有自己的鉴识眼光,那收藏又从何说起?
  高先生说自己不用看原作也知道展出作品是假,记者一再追问,他说自己并未到上海美术馆看过“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展,也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件所谓“假画”的原貌,他的判断来自网络图片。
  ——没有看到展品原件确实是高鸿的缺失,但对于一眼就能看出真伪的赝品,需要对其反复推敲吗?
  作为回应,高鸿专门写了篇《我读上海〈东方早报〉》。而《文物天地》也很积极,已决定在9月号杂志的显著位置刊发,还专门加有表明编辑部观点的“编者按”。
  其实近来一直有个反常现象,不少的书画拍卖会,真正优秀的书画真迹举牌人少,反过来,一些一眼就能辨别的书画伪作,却拍得十分火。为什么,书画真迹价格高,反复倒手,缺失利润空间。书画伪作投入低,风险小,只要能糊弄出去,利润惊人。利润是贪婪的源头,正因为有它,杀头的生意也有人做。回顾书画收藏史,说穿了,就是收藏者与作伪者斗智斗勇史,他们的关系,是“魔高一尺”,也是“道高一丈”。而最终的胜者,魔道难辨。现在书画市场伪品泛滥,参与者防不胜防,书画市场因此而快速滑坡,其前景,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鸿等一批直言者以明事理的方式出来表明态度,反而受到相关媒体的指责,这就不得不让收藏大众心生疑惑——书画指赝:“草民”难道不能说话?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陶瓷历来是人们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而最能代表我国制瓷业最高水平的是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其中清代康熙时期的瓷器以精致的官窑风格闻名世界。康熙在位61年,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康熙本人十分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并善于引进和采用,比如著名的珐琅品种,就是康熙时引进外国彩料创制的,它为粉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康熙时期的官窑主要特色是,瓷质白洁,器形端庄,品种繁多,釉色齐备,在严谨的督窑官治
期刊
提起长城银行券,还得先从冀东地区人民政权货币谈起。  冀东,系指天津、北京、古北口一线以东河北省的东部地区。作为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冀东地区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就被日寇占领,敌我斗争十分尖锐。直到1941年春,才形成大片的抗日根据地。其后,以冀东为基础的抗日根据地向热河、辽宁省推进,向北发展到内蒙古赤峰市,向东发展到辽宁锦西、朝阳地区,曾相继建立冀热边区,冀热辽边区。冀东地
期刊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  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微毕现,纤秀流畅,字形柔
期刊
2006年元月8日在郑州市大河锦江饭店四楼会展中心,座无虚席的拍卖大厅随着拍卖师一声槌落,河南日信2006年迎春拍卖会圆满结束。本场拍卖会639件拍品,共计成交317件,成交额2000余万元,为河南文物市场;写上了重彩的一笔。  上午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倍受藏家关注的吴作人的《藏原放牧》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几番竞争,最终以38.5万元成交;傅抱石的《布达拉宫图》以45万元成交;关山月的《傲雪》以15
期刊
大年初二的早上朋友萧君携妻带爱女来寒舍拜年。以往都是借这难得的长假与老友聊聊闲事,不想老友的孩子竟“抢夺”了他老爸与我的“谈话权”,和我唠叨起书画鉴定来。这多少让我有点意外,孩子是学医的,现仍在广州某医科大学读书,怎么对在一般人看来是悬而又悬的书画鉴定学感兴趣?医学与书画鉴定学可是两件毫不不相干的专业呀。但又一想,孩子在本专业之外涉猎一下别的学科也不是一件坏事,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我自然是倍加呵护的
期刊
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灭亡,从清帝逊位官窑瓦解之后,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仿制古瓷在民国初年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原因,一则是官窑瓦解之后,官窑良工四散而流入民间,从前想仿而不敢仿的贡品,如今但仿无碍。正如《饮流斋说瓷》谓:“自(清代)末叶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驰,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
期刊
在清代280多年的历史中,自顺治十四年到康、雍、乾三朝,随着清政府中央政权的逐渐巩固,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钱币铸造量逐渐增多,钱背满文或满汉文两式已成定制。除中央政府的户部所属宝泉局和工部所属宝源局等两个中央铸钱局以外,还陆续在每个行省先后设立了一两个地方钱局。清代地方钱局的兴废,常随朝廷的旨意来设立和裁撤。  清代制钱样式逐步确立了以皇帝的年号加“通宝”字样为面文,以汉字或满汉文局名为背文,这
期刊
回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泡沫”这个词总是贯穿其中,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说:市场允许泡沫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甚至是一种润滑剂。但有泡沫就意味着有投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过度投机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恶疾。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最早见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而后又有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当年我国的炒股热、炒邮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诸多的因素,使艺术收藏品又成为投机心理追捧的对象……
期刊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年的残酷战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加之灾荒连年,千年古都长安(今西安)被毁成瓦砾一堆,荒凉之景象可见一斑!由于战争和灾荒,工农业生产受到重创,经济上每况愈下,铜钱铸量锐减,铜荒钱荒尤为严重,当时大量取佛寺铜像铸钱,史书多有记载。  四川及江南地区较为稳定,铸行了少量的多种铜钱,大多铸工粗糙,罕有精品问世。其中的“广政通宝”铜钱铸量稀少,被历代泉家誉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期刊
2006年5月21日,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的一稀堂陶瓷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陈列了硬陶、彩陶、彩绘陶、汉绿釉陶,以及唐代的南方青瓷、北方白瓷和举世闻名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在馆内格外引人注目,更有稀世的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皆熠熠生辉,也不乏有明清两代稀世珍品,所展藏品博得专家的称赞。展馆按历史顺序,从史前到明清共设六个展厅,展出面积1600余平方米。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为该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