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各个国家不同高校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在此过程中,涉外邀请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阈下,对于涉外邀请函的翻译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只有对收到的邀请函做出准确无误的翻译和解读,才能够理解他校的用意从而给予回应,为接下来的交流合作打开通道。应对高校涉外邀请函的英译汉,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贵州民族大学收到的涉外邀请函的音译汉着手,结合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相关理论,探讨汉译英中的归化异化和长短句拆分和合并及音译策策略的应用,从而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涉外邀请函;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策略
一、引言
涉外邀请函是邀请客人和外事人员参加相关涉外活动的邀请函件。与普通的邀请函相比,涉外邀请函格式要求更加规范,文体更加正式,文本话语更加权威,而涉外感谢信则和普通的感谢信相差不大,因为他们都是比较非正式的口语体。高校涉外邀请函一般是为了增进学校之间的友谊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交流与合作,邀请客人和外事人员来校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及讲学活动,培训和学习相关教学经验,以及进行相关的科研和管理交流等。高校涉外感谢信一般由校长、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国际交流处处长、科研处处长、学院院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学校(处室、部门、学院)或以个人名义向外方发出邀请的正式函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志。高校涉外邀请函是礼仪礼貌的体现,有时也是办理护照和签证手续的凭证之一。
二、高校涉外邀请函的英译汉策略
(一)高校涉外邀请函的文体结构特点
高校涉外邀请函一般是写给他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或是校长来访学校,进行访问、考察、讲学或是其他合作交流活动。同其他书信类型的书写格式一样。首先,邀请函中应向对方发出诚挚的邀请,点明邀请对象和参与的活动,说邀请的目的或是原因;其次概要介绍活动的内容和日程安排,如果有签证要求的则需要说明活动项目的费用来源;最后是再次表示诚意。
(二)高校涉外邀请函的翻译策略
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以及缩略词的英译汉策略
在邀请函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以及缩略词,应对这些词语的出现,我们需采取的英译汉策略是:首先,不能选择省略不译。因为这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他们在邀请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通常采用直译或者是通过网络媒体的查询,运用网上大众都接受认可的翻译,切记自己胡乱猜测。另外,文中反复出现的专有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全称而不应该用简称,以免引起误解。例如在沙特阿拉伯的一所知名国际大学给贵州民族大学韦维校长的邀请函中,出现过这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1)Computational Transport Phenomenon Laboratory (CTPL) (2)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3) Shuyu Sun (4)Computer,Electrical,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CEMSE) 对于这些专有名词,我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络的查询来帮助我们进行翻译,如果在网上查不到,则优先选择直译策略。
2.功能翻译理论在高校涉外邀请函翻译中的应用
Newmark在《语言功能与翻译方法》中提出“追求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对等效应尤其在翻译呼唤功能型文本时,对等效果不仅值得相望,而且必须追求”。外事文本的语体特征具有“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等多重的语言功能与应用类文本的特点,外事翻译主要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信息,强调信息的传递效果,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应该信息功能的在现。早先严复就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之说,所谓的‘信’既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达’既是通达流畅之意,而‘雅’则是翻译要达到的翻译之美的体现,是翻译的更高境界。在外事翻译中,则是首要要求做到“信”和“达”。
3.邀请函翻译中情感意义的转换
高校涉外邀请函具有共性和措辞礼貌得体,情感真挚热情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英汉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兼顾措词和情感意义的传递,忠实的传达原文意图。例如:(1)We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could accept this invitation,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参考译文可译作:我们真心希望您能接受此次邀请,期待您的回复。(2)Sincerely yours 可译作:谨上、诚挚的。总之,翻译邀请函时一定要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真实的感情,表现出邀请方的热情邀请,这样才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并促进合作双方以后的友好往来。在如,在邀请函的开头都会有这样的句子“On behalf of”针对这样的形式化词语,我们可以记住它的常用表达和翻译,因为这些都是正式語体中的常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译为“我仅代表”。
4.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进行翻译
由于涉外邀请函是一种较正式的文体,邀请函中会透露出交流双方的形象,甚至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谨慎处之。首先,我们需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考虑邀请函的翻译,在翻译前要对邀请方有着相关的了解,要站在邀请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翻译出来的译文要最大限度的符合邀请方的意图。其次,要学会运用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面子系统和礼貌原则,要给对方留足够的面子和空间。礼貌原则是涉外邀请函的最基本要求,能否照顾到双方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对双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以下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给贵州民族大学的邀请函中有这样一段话:It is the vibrant home to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tudents,faculty and staff,researchers and families,situated in a unique Red Sea coastal location near Thuwal,80 kilometers (50 miles) north of Jeddah,Saudi Arabia’s second largest city.這段话主要是介绍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地理位置,我们光从字面翻译,对它的地理环境如果不进行相关查阅的话也会出现翻译的偏差。我们需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先去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和所翻译的材料对象的文化,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译文当中,从而减少理解失误。
三、结语
高校涉外邀请函有着特定的读者群,这一属性决定了外事文本的语篇功能类型以及所应采用的切合语篇功能的翻译策略,而不是仅局限于宽泛的语言符号的转换与意义对等。高校涉外翻译旨在向读者传达信息,进一步开展外事交流活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学会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需抓住这一文体的特点,准确全面的传达好函件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文献:
[1]Ron Scollon,Suznne Wone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08.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5]龚颖芬.功能翻译理论下的高校外事翻译方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涉外邀请函;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策略
一、引言
涉外邀请函是邀请客人和外事人员参加相关涉外活动的邀请函件。与普通的邀请函相比,涉外邀请函格式要求更加规范,文体更加正式,文本话语更加权威,而涉外感谢信则和普通的感谢信相差不大,因为他们都是比较非正式的口语体。高校涉外邀请函一般是为了增进学校之间的友谊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交流与合作,邀请客人和外事人员来校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及讲学活动,培训和学习相关教学经验,以及进行相关的科研和管理交流等。高校涉外感谢信一般由校长、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国际交流处处长、科研处处长、学院院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学校(处室、部门、学院)或以个人名义向外方发出邀请的正式函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志。高校涉外邀请函是礼仪礼貌的体现,有时也是办理护照和签证手续的凭证之一。
二、高校涉外邀请函的英译汉策略
(一)高校涉外邀请函的文体结构特点
高校涉外邀请函一般是写给他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或是校长来访学校,进行访问、考察、讲学或是其他合作交流活动。同其他书信类型的书写格式一样。首先,邀请函中应向对方发出诚挚的邀请,点明邀请对象和参与的活动,说邀请的目的或是原因;其次概要介绍活动的内容和日程安排,如果有签证要求的则需要说明活动项目的费用来源;最后是再次表示诚意。
(二)高校涉外邀请函的翻译策略
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以及缩略词的英译汉策略
在邀请函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以及缩略词,应对这些词语的出现,我们需采取的英译汉策略是:首先,不能选择省略不译。因为这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他们在邀请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通常采用直译或者是通过网络媒体的查询,运用网上大众都接受认可的翻译,切记自己胡乱猜测。另外,文中反复出现的专有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全称而不应该用简称,以免引起误解。例如在沙特阿拉伯的一所知名国际大学给贵州民族大学韦维校长的邀请函中,出现过这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1)Computational Transport Phenomenon Laboratory (CTPL) (2)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3) Shuyu Sun (4)Computer,Electrical,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CEMSE) 对于这些专有名词,我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络的查询来帮助我们进行翻译,如果在网上查不到,则优先选择直译策略。
2.功能翻译理论在高校涉外邀请函翻译中的应用
Newmark在《语言功能与翻译方法》中提出“追求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对等效应尤其在翻译呼唤功能型文本时,对等效果不仅值得相望,而且必须追求”。外事文本的语体特征具有“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等多重的语言功能与应用类文本的特点,外事翻译主要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信息,强调信息的传递效果,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应该信息功能的在现。早先严复就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之说,所谓的‘信’既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达’既是通达流畅之意,而‘雅’则是翻译要达到的翻译之美的体现,是翻译的更高境界。在外事翻译中,则是首要要求做到“信”和“达”。
3.邀请函翻译中情感意义的转换
高校涉外邀请函具有共性和措辞礼貌得体,情感真挚热情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英汉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兼顾措词和情感意义的传递,忠实的传达原文意图。例如:(1)We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could accept this invitation,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参考译文可译作:我们真心希望您能接受此次邀请,期待您的回复。(2)Sincerely yours 可译作:谨上、诚挚的。总之,翻译邀请函时一定要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真实的感情,表现出邀请方的热情邀请,这样才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并促进合作双方以后的友好往来。在如,在邀请函的开头都会有这样的句子“On behalf of”针对这样的形式化词语,我们可以记住它的常用表达和翻译,因为这些都是正式語体中的常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译为“我仅代表”。
4.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进行翻译
由于涉外邀请函是一种较正式的文体,邀请函中会透露出交流双方的形象,甚至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谨慎处之。首先,我们需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考虑邀请函的翻译,在翻译前要对邀请方有着相关的了解,要站在邀请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翻译出来的译文要最大限度的符合邀请方的意图。其次,要学会运用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面子系统和礼貌原则,要给对方留足够的面子和空间。礼貌原则是涉外邀请函的最基本要求,能否照顾到双方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对双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以下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给贵州民族大学的邀请函中有这样一段话:It is the vibrant home to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tudents,faculty and staff,researchers and families,situated in a unique Red Sea coastal location near Thuwal,80 kilometers (50 miles) north of Jeddah,Saudi Arabia’s second largest city.這段话主要是介绍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地理位置,我们光从字面翻译,对它的地理环境如果不进行相关查阅的话也会出现翻译的偏差。我们需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先去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和所翻译的材料对象的文化,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译文当中,从而减少理解失误。
三、结语
高校涉外邀请函有着特定的读者群,这一属性决定了外事文本的语篇功能类型以及所应采用的切合语篇功能的翻译策略,而不是仅局限于宽泛的语言符号的转换与意义对等。高校涉外翻译旨在向读者传达信息,进一步开展外事交流活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学会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需抓住这一文体的特点,准确全面的传达好函件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文献:
[1]Ron Scollon,Suznne Wone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08.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5]龚颖芬.功能翻译理论下的高校外事翻译方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