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人居环境建设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满足,带来的是对环境建设的需求不断地提高。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本文以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两方面来阐述,总结出未来人们该如何对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人居环境 景观生态学 开发 保护
引言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过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突出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新生态学范式。本文通过对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深层次地阐述景观生态学在环境开发利用的应用。虽然人类社会不同时期阶段对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但是在人居环境和自然景观变化中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描述,可以有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转而能有效的对环境进行开发与保护。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
1.1改革开放前的人居环境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人们主要在田地里進行耕作。建筑上主要包括了草房、土房、砖房等形式。大多数的地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例如:水电以及医疗等条件都较差。除此以外,由于交通工具的有限,人们都几乎不出远门。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状态。
1.2改革开放后的人居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地区居住条件也在逐渐的提升。当生活富裕起来,紧接而来的是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各个部门开始对基础设施,比如公路、供水供电等情况进行了有效改善。但是由于没有针对的环境规划法律,大多数私人企业擅自划地开厂,导致在居住区域有大量散播污染的企业。转而部分城市就将一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发展达到可持续控制,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各种规划及其法律。因此大部分城市逐渐以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为划分的城市区域,各级相关部门从上至下开始加重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关注,从而加大了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力度。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在1939年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他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再次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对其的各种各样的定义,大体可以将其分为欧洲学派和北美学派。欧洲学派主要注重于以社会、经济为核心的景观规划,以人类活动的次数频率的景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北美学派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的研究。在1987年,Godron和Forman二人共同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其大体的广义的解释才被确定。
2.2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简而言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最初时就是为了解释决定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理论,在1962年,Preston提出了著名的种-面积方程:
S=cAz (1-1)
式中:S-物种丰富度;
A-面积;
z-常数。
通过此理论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解决出其周围环境的与其周围生物的动态联系。
2.2.2复合种群理论
在1970年,美国生态学家Levins提出“复合种群”一词,根据种群的空间结构的不同,复合种群又可以分为经典型、大陆-岛屿型、斑块型、非平衡态型与混合型五类。在此基础上,Levins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复合种群动态的基本方程:
P=1-e/m (1-2)
式中:P-未灭绝的亚种群比例;
m-物种定居速率常数;
e-物种灭绝速率常数。
2.2.3渗透理论
渗透理论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用以研究景观格局对景观过程影响的临界阈值问题。可以这样说当其认为的一种流体介质的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流出的渗透物将会转到另一端。当生境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为60%时,景观将呈现横贯通道形势的特大生境形势的特大生境斑块,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2.2.4等级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出现了等级理论,一般来说,等级理论是一个有大量且无数的单元组成的有序排列系统,可以简化的来说,就是以一个普通高级系统由无数低一层的系统组成,在其底下,又有无数低一层的所构成。因此,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复杂的系统,从而能对功能和结构有更好的理解。
3.人类对处于人居环境建设中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的增大,这导致人居环境建设的压力不断的提高,如何处理发展引起的生态问题逐渐重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的政策,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在实施治理土壤的前提下,必须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调整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当土地治理区域的基质和斑块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定点的观测和研究,开展土地开发的格局与生态过程影响的评估。由此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规划设计和生态安全。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在宏观层面上要分为大尺度(国家、省)和中尺度(省、市),从而对应空间格局分布重大与区域;在小尺度(项目区和田块)上更加细致的分成农田、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污染隔离、美观美化生态工程。在其实施中,首先从三方面同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产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增加生态用地比例和建设区域生态屏障;土地整治工程: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推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土地产权调整:完善土地权力体系和保障机制,并且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制度环境。
4.结语
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去完成的复杂且有难度的系统工程。并且在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环境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人居环境建设,通过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不断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十分符合成为理论的指导方向,为人们在今后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指出一条明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2(4):60-61.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罗航宇,文豪,孙晴.基于AHP的四川农村人居环境的评价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24):151-153.
[4]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
作者简介:孙伟健;男;2000年11月;江苏省盐城市; 汉;大学本科;学生;环境工程。
关键词:人居环境 景观生态学 开发 保护
引言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过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突出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新生态学范式。本文通过对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深层次地阐述景观生态学在环境开发利用的应用。虽然人类社会不同时期阶段对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但是在人居环境和自然景观变化中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描述,可以有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转而能有效的对环境进行开发与保护。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
1.1改革开放前的人居环境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人们主要在田地里進行耕作。建筑上主要包括了草房、土房、砖房等形式。大多数的地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例如:水电以及医疗等条件都较差。除此以外,由于交通工具的有限,人们都几乎不出远门。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状态。
1.2改革开放后的人居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地区居住条件也在逐渐的提升。当生活富裕起来,紧接而来的是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各个部门开始对基础设施,比如公路、供水供电等情况进行了有效改善。但是由于没有针对的环境规划法律,大多数私人企业擅自划地开厂,导致在居住区域有大量散播污染的企业。转而部分城市就将一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发展达到可持续控制,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各种规划及其法律。因此大部分城市逐渐以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为划分的城市区域,各级相关部门从上至下开始加重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关注,从而加大了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力度。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在1939年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他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再次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对其的各种各样的定义,大体可以将其分为欧洲学派和北美学派。欧洲学派主要注重于以社会、经济为核心的景观规划,以人类活动的次数频率的景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北美学派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的研究。在1987年,Godron和Forman二人共同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其大体的广义的解释才被确定。
2.2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简而言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最初时就是为了解释决定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理论,在1962年,Preston提出了著名的种-面积方程:
S=cAz (1-1)
式中:S-物种丰富度;
A-面积;
z-常数。
通过此理论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解决出其周围环境的与其周围生物的动态联系。
2.2.2复合种群理论
在1970年,美国生态学家Levins提出“复合种群”一词,根据种群的空间结构的不同,复合种群又可以分为经典型、大陆-岛屿型、斑块型、非平衡态型与混合型五类。在此基础上,Levins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复合种群动态的基本方程:
P=1-e/m (1-2)
式中:P-未灭绝的亚种群比例;
m-物种定居速率常数;
e-物种灭绝速率常数。
2.2.3渗透理论
渗透理论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用以研究景观格局对景观过程影响的临界阈值问题。可以这样说当其认为的一种流体介质的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流出的渗透物将会转到另一端。当生境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为60%时,景观将呈现横贯通道形势的特大生境形势的特大生境斑块,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2.2.4等级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出现了等级理论,一般来说,等级理论是一个有大量且无数的单元组成的有序排列系统,可以简化的来说,就是以一个普通高级系统由无数低一层的系统组成,在其底下,又有无数低一层的所构成。因此,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复杂的系统,从而能对功能和结构有更好的理解。
3.人类对处于人居环境建设中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的增大,这导致人居环境建设的压力不断的提高,如何处理发展引起的生态问题逐渐重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的政策,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在实施治理土壤的前提下,必须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调整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当土地治理区域的基质和斑块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定点的观测和研究,开展土地开发的格局与生态过程影响的评估。由此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规划设计和生态安全。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在宏观层面上要分为大尺度(国家、省)和中尺度(省、市),从而对应空间格局分布重大与区域;在小尺度(项目区和田块)上更加细致的分成农田、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污染隔离、美观美化生态工程。在其实施中,首先从三方面同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产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增加生态用地比例和建设区域生态屏障;土地整治工程: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推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土地产权调整:完善土地权力体系和保障机制,并且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制度环境。
4.结语
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去完成的复杂且有难度的系统工程。并且在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环境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人居环境建设,通过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不断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十分符合成为理论的指导方向,为人们在今后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指出一条明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2(4):60-61.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罗航宇,文豪,孙晴.基于AHP的四川农村人居环境的评价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24):151-153.
[4]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
作者简介:孙伟健;男;2000年11月;江苏省盐城市; 汉;大学本科;学生;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