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故事中的郑成功兼议有关问题

来源 :学术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k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天锡,男,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与泉州地方史。学 术 问 题 研 究 (综 合 版)
  Academic Research (Integrated edition)2014年第1期2014年第1期李天锡:闽南民间故事中的郑成功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362021)
  摘要:在闽南民间故事中,郑成功的形象多姿多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驱逐荷夷,收复台湾;二、智勇双全,克敌制胜;三、军纪严明,爱民如子。从这些故事中可以了解到郑成功的伟大功绩和突出贡献,使郑成功的英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由于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因而有的就与史实有所出入。例如,一、 董夫人;二、义旗;三、国姓井。因此,在进行史学研究时,参考民间故事应该注意。
  关键词:郑成功;闽南民间故事;史实
  中图分类号:I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1-0010-06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军跨海东征,于同年十二月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祖国的领土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此后,他移植大陆体制,发展农业生产,兴办教育事业,推动了闽南文化在台湾的进一步传播。
  闽南文化,就其结构模式层面而言,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心态文化。心态文化,包括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间戏曲艺术与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除了促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以外,也发展了闽南文化,即他自己也融入到闽南文化之中,从而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充实。
  笔者拟对一些闽南民间故事(也称民间传说)进行分析,来探讨郑成功在闽南文化中的形象,并就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
  
  民间故事(即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而进行的口头创作,主要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由于郑成功驱荷复台,功高盖世,甚获中国人民的景仰和尊崇,因而创作了不少民间故事来赞颂他。大约在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就已经有人开始对有关故事进行记录整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南各地陆续出版了一批民间故事,其中也有一些涉及郑成功的内容。同时,还有人专门就这一题材进行搜集整理,出版了《郑成功传说》。现在,笔者主要根据自己所经眼的内容,对郑成功在闽南民间故事中的形象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驱逐荷夷,收复台湾
  郑成功一生的最大功绩和突出贡献,就是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的领土台湾。这在民间故事中有生动的表现。
  平心而论,郑成功最早想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取回台湾,是想以此为抗清基地,继续反清复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也就逐步深化。在《誓师东征》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对诸位将官说:“台湾是我们祖先的基业,祖国的河山,怎能忍让荷夷霸占?荷夷不逐,台湾不复,置同胞于水火之中不救,我们枉为中国人!”①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军25000人、战舰300余艘、文武官员数十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誓师进军台湾。此后,经过鹿耳门海战,夺回赤嵌楼之后,于四月登上台湾岛。后来,郑成功又从海、陆两面围攻热兰遮堡(即台湾城)。他巧设鸡笼阵,生擒100余个“红毛鬼子”(即荷兰士兵);同时,又指挥大军从南、北两面猛烈夹攻;并断其水源,使荷军心无斗志;此外,又乘着北风火烧敌船3艘,杀得荷军大败而逃。②荷兰驻台长官揆一总督只好于1662年2月1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协议书上签字,献城投降,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据传,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高山族同胞甚为感激。有一天,郑成功前往某村寨探望,受到热烈欢迎。村寨头领让四位姑娘献上四样礼品:黄金、白银、泥土、稻草,并说:“请国姓爷收下敝族社的一点心意。”场面甚为感人。郑成功恳切地说:“成功进军台湾,赶走红毛鬼子,为的是收复失地,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你们的心意,成功心领就是。”但他们却坚持要他收下。郑成功在推辞无效之后,最后收下泥土和稻草,退回黄金和白银。同时,还叫随从赠送他们一批耕牛、农具和布匹等财物;并让何斌、杨英向他们宣传收复台湾、开发宝岛的宗旨。高山族同胞大受感动,决心跟随国姓爷一起开发宝岛,建设家园。③虽然这只是民间故事,是否实有其事,难以查考。可是,这一故事回应了上述郑成功在誓师东征前对诸将官所说的话,即他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决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从而也使得郑成功的形象更加高大。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外国侵略者霸占,中国人民收回自己的领土是历史的必然。《破镜重圆》的故事说:郑成功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操练水师时,一位名叫阿盼伯的老人给他献上了一个被荷兰侵略者摔裂成两半的圆镜,并声泪俱下地控诉了荷兰侵略者的凶狠残暴。郑成功沉痛地接过两半破镜,坚定地说:“老伯,您老人家放心,破镜要重圆,国土要统一,成功东征已定,一定替您老人家报仇雪恨。”事后,他时常把这两半破镜随身携带,用它激励将士,鼓舞斗志。一年后,郑成功率部收复了台湾。阿盼伯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郑成功拿出两半破镜,把它们合成一个圆镜,说:“您老人家和千千万万骨肉同胞的愿望实现了,台湾回归祖国了,破镜该重圆了。”话刚说完,破镜竟然真的粘合在一起,光彩照人。④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只能是神话。神话就是人们借助“超人间”的神奇情节,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在这里,就是说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就像破镜也要重圆一样。这即是说,台湾回归祖国是天意,是不以人们的其他意志为转移的。由此可见,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符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愿望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也正是郑成功的伟大之所在。
  (二)智勇双全,克敌制胜
  郑成功少年时代,其父郑芝龙即为他延师课读,后又送他赴南京国子监拜钱谦益为师,攻读经史。但郑成功胸怀大志,立志不仅要学文,而且要习武。所以,在安平(即晋江安海)之时,他一有空就到其叔父郑鸿逵营房,请他教习武艺。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他武艺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郑成功初到安平郑家府第读书时,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就有一阵锣鼓声吵得他读不下书。经打听后,方知自己书屋对面的小山头叫“卧牛穴”,据说只有敲锣打鼓把牛吵醒,它才不会睡懒觉,五谷才不会“歉收”。郑成功经思考后,请乡亲们在卧牛山东南面建一座塔,说:“每当太阳西斜时,塔影俯射在卧牛山上,就像一条鞭子在抽打牛身,牛就不会睡懒觉了。”据说,自从塔建成之后,乡亲们果然不用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了。人们就把这一座塔叫做“无尾塔”。⑤
  由于郑成功自小聪明颖异,故起义以后能够屡出奇招,克敌制胜。永历元年(1647年),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联军攻打泉州城。他在晋江大摆尿壶阵,利用天色灰暗,用尿壶假装士兵游水进攻清军增援的战船,引诱敌人射箭,后两艘战船又被预先布置的网柱顶住,最后被郑军炸毁。⑥后来,郑军在据守金、厦两岛的某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又在同安洪塘布下烂泥阵。他假装败阵,引诱清军贝勒王率部沿洪塘田野追赶。他事前命令士兵在这一带烂泥田内铺上稻草,并在周围山间埋下伏兵。清军人马冲进烂泥田后,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此时,埋伏在周围的郑军将士才射箭开炮,把清军全部歼灭。当贝勒王夫人率领旗军前往洪塘为夫报仇时,郑成功又听取刘国轩的计策,让士兵扮成老百姓为贝勒王吊唁,当贝勒王夫人上前伏在其夫棺材上痛哭时,埋伏在周围的郑军将士才杀进村子,全歼十万旗兵,贝勒王夫人也被刺死马下。⑦类似事例,恕不再一一枚举。
  至于郑成功勇猛善战的事例,在民间故事中还没有看到详细记述。但是,对郑成功的大将风度却有所表现。据传,永历七年(1653年),清将固山金砺调集水陆大军封锁海澄城,妄图歼灭郑军。郑成功调配兵马以后,亲自在城内天妃宫前的帅台上指挥作战。清军攻城猛烈,城内伤亡不少,靠近天妃宫的城墙也被炸毁十多丈,但郑成功毫无惧色,仍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因此,全军上下士气大振,英勇奋战。于是,清军便集中轰击帅台,情况危急。中提督甘辉请郑成功离开帅台,成功坦然道:“我是一军之主,怎可离开帅台?”仍继续指挥战斗。最后,甘辉才强把他拉离帅台。后来,郑成功识破敌人欲乘夜登城的诡计,埋下伏兵,杀退敌人的偷袭。接着,引燃地道的炸药后,又大开城门,乘势掩杀,两路伏兵也同时反击。结果,除固山金砺漏网外,清兵又全军覆没。因此,郑军将士说:“(这次胜利)是国姓爷亲自督战、指挥有方取得的。”⑧
  笔者此处所举是郑成功起义之后、征台之前的二三战例,没有涉及进军台湾的情况,但他既有如此文韬武略,故日后能够顺利收复台湾也自是必然的。当然,胜败乃兵家常事。郑成功也曾因轻敌而致使北伐金陵(南京)失败,民间传说中有《北伐金陵》一节。但因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故不再详述。
  (三)军纪严明,爱民如子
  郑成功治军非常严明。永历四年(1650年)十月,郑成功率军前往攻打广州时,把中左所(厦门)防务交给堂叔父郑芝鹏(按:《台湾外誌》曰郑芝莞)。当清军将领马得功袭击厦门时,他匆忙搬运金银财宝逃走,致使中左所失陷。郑成功回师收复后,召开军法大会,祭起尚方宝剑,令武士把郑芝鹏推出斩首;又把临阵遁逃的阮引、何德各打五十军棍;并让私自放走马得功的叔父郑鸿逵解职返乡。此外,他还率领三军祭奠阵亡将士,拨出银两抚恤他们的家属。⑨在郑成功东征台湾时,当他查明宣毅后镇吴豪和右虎卫陈蟒纵容部下抢掠百姓财物时,又把吴豪斩首,把陈蟒撤职查办,其他违反军纪者也给予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⑩由于郑成功赏罚分明,执法如山,军心振奋,军纪更加严明,斗志也更加旺盛。
  郑成功在处斩吴豪时曾这样说过:“本藩东征以来,台湾同胞热烈欢迎,支持我们打红毛鬼子。驱逐红毛鬼子之后,我们还要治理台湾,开发台湾,继续抗清。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抗清复明和驱荷复台吗?”“所以我们要严明治军,爱护百姓,这是关系到我们胜败的关键。”正是由于郑成功把部队与群众的关系上升到反清复明与收复台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所以他时时处处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如上述在台湾处斩吴豪即是一例。此外,他还积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据传,永历九年(1656年),郑军在南安石井操练时,因天旱缺水,老百姓纷纷向部队献水。郑成功心中过意不去,通过详细观察,用“玉带环沙”,在距海不过两丈处的相思树下掘出了一口水井。接着,他又发动兵士陆续在各处开挖了几十口水井。父老乡亲们高兴地说:“国姓爷真会为老百姓着想啊!”后来,就把最早开挖的那一口井,叫做“玉带环沙国姓井”。此外,南安还有“国姓兵”(即一种状如小蚌、壳呈褐色、肉鲜清甜的海生贝类动物)、“国姓麦”、“国姓鞋”等传说,都是讲述郑成功如何体恤百姓、关照群众利益、让老百姓配合郑军作战的故事。然而,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明白,闽南有关郑成功的民间故事是多姿多彩的,因而必然丰富人民群众的心态文化,即闽南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民群众从这些民间故事中可以了解到郑成功的伟大功绩和突出贡献,从而也使得郑成功的英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
  
  二
  
  闽南流传的有关郑成功的民间故事,大部分是符合史实的。有些甚至是知名或不知名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根据史料进行创作的。然而,民间故事毕竟属于民间文学范畴,而文学创作是允许虚构的。因此,有的故事就难免与史实有所出入。现略举数例如下:
  (一)董夫人
  郑成功夫人姓董名友,祖籍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她端庄贤淑,不仅治家有方,而且经常随行军中,辅助郑成功,使郑成功甚为钦佩。
  然而,有一则民间故事却说:某日清晨,郑成功因帮夫人找到掉落地上的金簪,董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真是难逃贼眼!”他便怒气冲天,破口大骂:“我反清义举,被你说成是聚众为贼!夫妻不能一条心,岂能合心精诚?”于是,便拔剑把她杀了。还有,另一则故事又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为了让将士把家眷迁往台湾定居,传手令让在永宁“坐月子”的董友前往台湾。董夫人以孩儿幼小为由修书回绝。郑成功大怒,令人携带“尚方宝剑”前往永宁催促她起程。董友抵台后,郑成功便欲治其罪,但在她知过请罪后,即因初犯、且产后体弱、婴儿待哺,暂寄下五十大棍,日后如若再犯,定加严惩。
  据学者研究,郑成功部队在经济困难时,其“妻妾簪耳皆脱以供军需”。郑成功入卧室“见夫人皆布裙竹钗”,深为董夫人识大体、顾大局的举动而深受感动。永历五年(1651年)三月,厦门失陷时,董友尽弃辎重,只携带姑翁氏(即田川氏)神主出,步行前往海滨登船,使得郑成功更加佩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郑成功是不可能因生活细节而杀董夫人的。然而,据史籍载,郑成功确曾有一次欲杀董友。那是他进军台湾时,留董夫人在厦门,但她对郑经管教不严,致其与四弟乳母陈氏私通生子,败坏家规,违反军纪,影响恶劣,故郑成功欲斩杀董氏、郑经、陈氏及其私生子,后因诸将抗命,董夫人与郑经得免。
  然而,上述故事与此毫无关系,且也不是如其所云的结果。此外,从另一方面看,董友既然识大体、顾大局,因而她是不可能违抗军令,更不可能称郑成功的精明为“贼眼”的,故也就不会有被杀一事。因此,上述两则民间故事是不符合史实的。
  (二)义旗
  《郑成功传说》中有两则故事涉及义旗事。一则是《酉姑绣旗》,内中写道:“董酉姑(按:即董友)把白缎旗面铺在桌面上,郑成功举笔一挥:‘杀父报国。’四个大字雄浑有力,闪烁着光彩。”另一则是《投笔从戎》,其云:“今日,大门两边刀枪剑戟林立,东面升起一面书写‘杀父报国’四个大字的白缎旗帜,……”据笔者所知,关于郑成功举起“杀父报国”义旗事,最早出现于《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书。其中叔静、百药的《焚青衣》一文写道:郑成功在南安丰州孔庙前焚掉青衣后,“遂同陈辉、张进、陈豹、洪旭等数十人,高举‘杀父报国’义旗,入海起义抗清。”另一文为叔静的《烈屿定盟》云: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九日起义前,郑成功率领船队前往烈屿(厦门附近的一个小岛),“中央是大将军的船,船上扎满黄绸,船中高竖一面大旗,上绣‘杀父报国’四个大字。”
  然而,窃以为,这种说法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情理。众所周知,郑成功焚青衣后,在孔子像前告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或云: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鉴之。”当郑芝龙降清以后,传书致郑成功也归顺清廷。成功致书云:“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软禁郑芝龙要挟郑成功投降时,他再次呈父一书,内中有云:“吾父往贝勒之时,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大幸也。万一父一不幸,天耶?命耶?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从以上两信中,我们不难明白,郑成功是不可能欲“杀父报国”的。因为郑成功在力劝其父不要投降而无效的情况下,表示与他只能是“各有所用”,即“各行其是”,也即各为其主,并请“先师”孔子“鉴之”,丝毫没有欲诛之而后快的迹象。在后来的两次信中,他均又表示,如若其父“万一不幸”(或云“不测”),自己“只有缟素”或“惟有缟素复仇”。试想,郑成功既然以清廷杀父为“仇”,并欲报此“仇”,自己怎么可能以“杀父”来“报国”呢?笔者以为,郑成功的这些说法是可信的。因为郑成功虽然出生于日本,但自小在祖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忠孝两全”。郑成功在“忠孝”难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忠”而放弃“孝”,这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他在第二次信中即云:“人生在世,不过此忠、孝二字而已。”“岂有欲尽忠而又能尽孝?”所以,他在此信中才会有“万一父一不幸,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之语,因其为父报仇当然是“孝”的一种表现。既然这样,郑成功怎么可能要“杀父报国”,并且还把此四字绣在旗帜上,让其高高飘扬呢?
  (三)国姓井
  1962年1月15日,晋江专署文化局与泉州市文联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出版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的小册子,主要内容有郑成功的传略、传说故事与遗迹介绍等。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遗迹》一文中,介绍了包括南安、晋江、泉州(即现鲤城区)、厦门、台湾五地的有关郑成功遗迹19处。内中涉及“国姓井”者有二文。一为《白沙国姓井》,特摘抄如下:“在(晋江)白沙村庄的西边,地名叫西沙,有个水井,叫做国姓井。据说当时郑成功驻军白沙,一时淡水不足以供食用,郑成功度地到这地方,便用靴尖指着叫士兵将沙挖开,果然发现有清甘的泉水。因为是郑成功用靴尖指示开的,所以叫做靴尖井,也叫做国姓井。”另又有《国姓井》一文写道:“台南的开元寺后左旁隙地原有一眼国姓井。但大甲的铁站山也有一眼国姓井,这一眼井相传是郑成功尝拔剑斫地,井泉涌出,剑尚埋在井中。”
  此处之所以提出“国姓井”问题,因为如上所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人士搜集整理出版的有关故事中,国姓井却是在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就上述两处故事中的“国姓井” 而言(台湾的“国姓井”暂不计),笔者比较倾向于相信是在晋江白沙。因为就时间而言,关于白沙国姓井的故事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前,而南安石井的“国姓井”故事是在其20年之后。如果在20世纪六十年代前石井即有这一故事,上述《民族英雄郑成功》一册是不可能没有收入的(台南与大甲的传说也收入其中即是例证)。就地点而言,晋江白沙的国姓井清楚地写明是在该“白沙村庄的西边,地名叫西沙”处;而南安石井“国姓井”的地点却仅是泛泛而言,说是在“距海不过两丈”的“岸边相思树下”,没有具体地点。
  因此,笔者以为,关于南安石井“国姓井”的故事应该是后来人民群众出于对郑成功的崇敬而创作的。当然,这并无损郑成功的光辉形象。然而,笔者以为,对于历史人物故事传说的创作,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以史实为依据(或说尽可能地接近史实),避免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史学工作者)造成误导。
  总而言之,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不仅在台湾弘扬闽南文化,而且他的事迹也丰富和充实了闽南文化。从有关郑成功的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伟大业绩和突出贡献。然而,由于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创作,因而难免有时会与史实不符,这是我们在进行史学研究时应该注意的。
  注释:
  ① ② ③ ④ ⑥ ⑦ ⑧ ⑨ ⑩李辉良 郑成功传说[M]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109,117—131,133—135,140—143,49—51,64—66,59—61,51—54,51—54,109,32,33
  ⑤ 陈启初 郑成功的故事·鞭打卧牛穴[J]新光,1979,(3)
   蔡铁民,陈育伦 “国姓井”的传说[A]//福建六十年民间故事选评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172—175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南安县分卷[M]南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 1991:30—35
   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晋江县分卷[M] 晋江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57
   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石狮市分卷[M] 石狮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283—284
   伍天辉,郑迈进 郑成功夫人董酉姑 [G]//石狮市永宁镇乡土资料编委会永宁乡土资料汇编1995261—262
  清· 江日昇,刘文泰 台湾外誌[M] 山东:齐鲁书社,2004:177—179, 73,114—115,113
  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M] 泉州:晋江专署文化局、泉州市文联,1962:9,11,21,25
  
  Zheng Chenggong in Folk Tales of South Fujian: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ed Issues
  LI Tian-xi
  (Huaqiao University, 362021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In the folk tales of South Fujian, the image of Zheng Chenggong is colorful,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expelled the foreigners from the Netherlands and recovered Taiwan; second, resourceful and brave, defeated the enemy; third, disciplined and deeply loved the peopl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f Zheng Chenggong can be learned from these stories, which make Zheng Chenggong heroic acts mor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mind. However, as part of folk literature and folk tales, some, therefore, differ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such as in Mrs. Dong; the Banner of Righteousness and Guoxing Well. Therefore, when doing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e should be careful when refers to folk tales.
  Key words:Zheng Chenggong; folk tales of South Fujian; historical facts
  
  【责任编辑刘祖琼】
  
其他文献
北京匡时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初隆重开拍。继五周年秋拍明清犀角雕刻专场取得100%的成交佳绩后,北京匡时今年春拍再次推出"意韵悠扬——明清犀角雕刻专场"。特别精心遴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探索鲜为人知的美景,走进大海的怀抱,享受冲浪、潜水的刺激,走进人烟稀少之地,挑战一下自身的极限,……对商人来说,会议、策划、客户、出差几乎是他们生活
我在中国日报社工作十多年了目前担任中国日报海外版的执行编辑。我有一个美国教授朋友坚持认为,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两件事可以被认为“改变并重塑了世界”,一是互联网的
看过无数次《勇敢的心》这部电影,每次都陶醉在影片的配乐中,影片的音乐元素很多采用了带有苏格兰典型地域特色的“苏格兰风笛”,或许是这部电影中那悠扬的风笛声和特殊的苏格兰风景,让我迷恋上苏格兰,迫不及待地想奔到它的怀抱,去看看这个格子裙、风笛和威士忌的国度。当飞机在爱丁堡上空缓缓降落的那一刻,我脑海中闪出威廉·华莱士的身影,这个苏格兰的英雄,用自己生命的曙光照亮了苏格兰温润的山脉,让我更加急于走进苏格
6月4日晚,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古天一2011春季拍卖会中,最受人瞩目的第二场"宽以居藏文房珍玩"专场,继古天一2010秋拍创国内象牙艺术品拍卖纪录之后,再次引爆全场。以明清为主
郑国荣是浙江龙泉人。龙泉因剑得名,新西兰总统特使曾专门来到龙泉看宝剑。少年时,郑国荣就对自己家乡出产的龙泉宝剑享誉世界感到兴奋与自豪,高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了龙泉宝剑厂,开
2010年,根据中国编制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黑龙江省将在今年新建包括中俄铁路跨江大桥——同江铁路大桥、北安至五大连池、前进镇至中国最东端抚远、哈大齐客运专线在内的10
近年来全球投资移民市场逐步升温,尤其是加拿大这个老牌移民国家的投资移民项目越来越受到国内成功商业人士的青睐。但是,个人资产达到80万加元以上并拥有一家企业与合格的投资移民之间并不能画等号,签证官是如何判断投资移民是否合格呢?    资产并无优劣之别    首先,在签证官的眼里,资产的多少并不是申请人的优劣势之别,拥有80万加元资产与拥有800万加元资产的申请人并无原则性区别,所以资产的多少不是我们
爱的尺度,是最难把握的。怎样的一份爱,能让人啜之如甘泉,却又不感到窒息?以下这篇小文,令为人父母者警醒,令为人子女者动容……
网络间谍、网络破坏行为甚至潜在的网络战争,都是当今世界切实存在的威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世界性新难题,它对中国尤其重要。我想这并不难理解,中国原先经济不太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