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一轮地理教育的改革浪潮,给地理教育提出了许多问题和任务。为了适应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本文探究了如何在教学中适应课改。笔者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产生新问题,注重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同时用地理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新课改;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34-1
近年来,实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落实好课教兴国的战略,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地名、矿产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楚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产生不愿学的想法。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结合本学科特点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理念,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化虚为实
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须入求知第二步,即“遍游”各地。毛主席一首词说得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上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讲“中国民族”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曾尝试A班依照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细讲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B班放了两段录象。一段全国民族概况,一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C班分小组,分别自主学习整理相关民族概况,风土人情(建筑,服饰,节日)的资料。自制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讲解。三个班的收效各异,特别A班和B,C班结果截然不同。A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B班学生因为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除了掌握本章节的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班学生课外花时虽多,但在搜集资料时,不仅掌握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学习中找到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回归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理教学在内容上要努力贴近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实践,这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
笔者在对“农民工面临的问题”这一知识的讲授前,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工地,劳务市场采访农民工,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并自做课件,整理调查报告,设计汇报课。笔者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采访学生一起精彩地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知识,他们深刻的感受到农民工的不易,很多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学生无优劣之分,可生活仍有等级。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好好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理解和体验。
三、应用谚语
民间有关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热生风,冷生雨。春冷雨,夏冷晴。日暖夜凉,井底也干。数九不冷,来年多虫。冬暖要防冬寒。”用人类总结的生活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有趣又实用。
四、服务生活
“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好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指导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如在不同的季节,我们如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寻找不同的旅游地。春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正是游览的最佳时节;夏季,人们的旅游流向主要为山地、滨海和北方地区。巍峨北岳恒山、清凉胜地五台山、风景如画的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为山地避暑旅游胜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借秋高气爽之际踏遍青山,荡游江河,是旅游者的最佳时节;冬季,北风呼啸,漫天飞雪,但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此时则呈现着热带风光,南方沿海城市是我们的首选。北方雪景也十分令人神往。让所学的地理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精彩。
新课改将带来新的高考。无论高考在形式上有什么样的变化,依照新课标选拔人才仍然是不变的主旋律。新课程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知识来源生活而又服务生活。
关键词:新课改;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34-1
近年来,实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落实好课教兴国的战略,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地名、矿产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楚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产生不愿学的想法。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结合本学科特点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理念,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使他们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化虚为实
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须入求知第二步,即“遍游”各地。毛主席一首词说得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上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讲“中国民族”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曾尝试A班依照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细讲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B班放了两段录象。一段全国民族概况,一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C班分小组,分别自主学习整理相关民族概况,风土人情(建筑,服饰,节日)的资料。自制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讲解。三个班的收效各异,特别A班和B,C班结果截然不同。A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B班学生因为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除了掌握本章节的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班学生课外花时虽多,但在搜集资料时,不仅掌握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学习中找到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回归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理教学在内容上要努力贴近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实践,这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
笔者在对“农民工面临的问题”这一知识的讲授前,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工地,劳务市场采访农民工,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并自做课件,整理调查报告,设计汇报课。笔者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采访学生一起精彩地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知识,他们深刻的感受到农民工的不易,很多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学生无优劣之分,可生活仍有等级。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好好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理解和体验。
三、应用谚语
民间有关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热生风,冷生雨。春冷雨,夏冷晴。日暖夜凉,井底也干。数九不冷,来年多虫。冬暖要防冬寒。”用人类总结的生活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有趣又实用。
四、服务生活
“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好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指导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如在不同的季节,我们如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寻找不同的旅游地。春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正是游览的最佳时节;夏季,人们的旅游流向主要为山地、滨海和北方地区。巍峨北岳恒山、清凉胜地五台山、风景如画的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为山地避暑旅游胜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借秋高气爽之际踏遍青山,荡游江河,是旅游者的最佳时节;冬季,北风呼啸,漫天飞雪,但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此时则呈现着热带风光,南方沿海城市是我们的首选。北方雪景也十分令人神往。让所学的地理知识服务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精彩。
新课改将带来新的高考。无论高考在形式上有什么样的变化,依照新课标选拔人才仍然是不变的主旋律。新课程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知识来源生活而又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