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钱规则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通胀高企,银行信贷逐渐收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内服装行业,融资问题向来被看作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但凡在公开场合,老板们对企业融资的观点全都围绕一个“难”字展开,而在私下接受采访时,融资则是他们不愿提及却又十分想找个人倾诉的话题。


  “找钱无门”行业期待被认可
  如果说融资难是国家紧缩的财政政策、长期存在的产业歧视以及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造成的,那么融资难、融资贵这些普遍问题则折射出诚信体系的整体缺失。
  一提到融资,婉言拒绝记者的采访似乎成了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们应对媒体的潜规则。在最近一个多月以来的调查中,《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就吃到了不少“闭门羹”。不过从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全国各地服装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确实是在一步步地改善,不同地域的银行在对待服装企业的贷款申请时态度各有不同,虽然和前些年相比,服装企业“找钱无门”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但总体而言,服装行业在融资的道路上期待得到更多的认可。
  实体经济VS信贷潜规则
  服装企业的老板们“谈钱色变”的态度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首要渠道,银行信贷资金政策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复苏的趋势逐步明朗,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高企,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日趋旺盛,但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对信贷资源的控制及宏观政策却让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尤其是2011年中央逐步收紧信贷资源后,日益严苛的金融环境与实体经济复苏、转型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迫切地需要找到合理的融资渠道来缓解各种发展压力。2012年,中小微企业中的融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企业信贷需求不能及时、足额满足的现象有所显现,这些现象都加剧了中小企业主们对贷款难的切身感受。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银行贷款期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组天然的矛盾。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经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经营可持续性风险较大,市场应对能力和自筹资金能力薄弱,贷款需求期限较长。但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他们恰恰希望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偿清贷款。在采访中,中小企业主们普遍希望银行能以延长其贷款期限或放宽贷款申请条件等方式来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题。
  融资难题始于渠道不畅
  据调查,国内服装企业整体资金渠道来源多为中小商业银行和金融担保公司,综合估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资金成本为市场正常资金成本的1.5~2倍。这一数据意味着服装行业每得到一笔资金支持的代价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对于急需靠现金流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融资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在正规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民间融资方式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很少,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的融资需要,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出口贸易又缺少价格优势,因此,在传统的加工型企业领域中进而加剧了资金危机。面临困境,企业要么走向破产,要么放手一搏,转而投向纷乱复杂的民间借贷市场。于是,当人们发现放贷投资比死拼实业更容易赚钱时,原本简单的融资困境就从“钱的问题”演变成了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
  正是在资本逐利特性的驱使下,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等地,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融资方式一度非常盛行。事实上,把资金投入到利润高的地方近乎是一种本能的选择,但当企业遇到融资手段单一、渠道不畅时,渴望获取更高利润的资本看似能解决问题,实则是饮鸩止渴。
  在品牌知名度高、渠道发展成熟的大型服装企业中,融资环境看似相对宽松,但其本质却并无太大区别。2012年末,在业内被誉为企业多元化标杆的温州庄吉集团传出了资金告急的消息。由于集团子公司庄吉船业因业绩堪忧遭船东弃船,而此时又恰逢银行收回贷款,庄吉集团一度走向资金链崩溃的边缘。不仅如此,在庄吉集团传出资金链堪忧的消息后,与庄吉集团有金融担保协议的企业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事实上,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并不低于中小型企业。当宏观的金融政策出现变动时,规模以上企业同样会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而且他们引发的行业风险向圈内企业扩散的可能更大,影响更恶劣。
  为金融秩序打补丁
  近年来,服装行业普遍反映“金融秩序混乱,无良行为过分”,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时变相加价、收费、摊派等行为十分的普遍。例如,银行将企业贷款总额的50%以承兑汇票形式支付,而实际则需要企业将此50%的贷款额以存款形式存入银行,企业只能获得贷款额一半的款项,到期却仍要支付全额利息。
  针对上述困境,有关专业人士呼吁应当建立银行诚信监督机制,银监会等职能监管部门应该建立银行诚信公共评价平台,开展定期背靠背定向调查、结合网络打分系统等手段建立,用户对银行打分评价机制。除此此外,国家还应当切实鼓励和引导民间信贷业的健康发展。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可谓切中要害,但如何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却是不小挑战。整体而言,2013年,中央将推行中性偏宽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担忧通胀和房价反弹,央行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空间肯定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需另辟蹊径,为现行的金融秩序“打补丁”,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找到适合服装企业自身发展路径的融资手段是今年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没有之一。
  寻找服企融资路径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手段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也是引导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机制。对服装企业而言,资本不仅是提升企业和品牌未来价值的助推器,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发展壮大的血液。不过,真正能够玩转资本这条“长袖”的人并不多。    FIRST第一招,并购
  近两年来,纺织服装企业间的并购市场非常活跃,可以说并购已成为服装产业资本融合的重要方式。顾名思义,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细心的人会发现,纺织服装行业内的并购案例在2008年以后虽然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但单项并购交易的规模却并不算大,大多数金额都在2亿元以内,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5千万~7千万元的案例。
  目前,国内企业间的并购案例大都由PE(私募股权投资)或VC(风险投资)主导,而且这些接受并购投资的公司大多数都有上市的计划,部分公司在接受投资后也实现了上市。而从细分行业看,服装行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相对较少,虽然本土企业收购国际品牌的案例时有发生,但据了解,很多参与跨国并购的本土服装企业大多以低调的方式操作,品牌并购案例中一线知名品牌的个数非常稀少。


  企业并购核心攻略
  企业间并购不外乎为了扩大规模,增强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能力,在面对产业链上的合作时增加谈判筹码。对服装企业而言,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品牌的运营面临诸多挑战,从竞争形态看,大部分国内服装企业仍然采取的是和渠道有关的竞争方式,例如增加渠道方面的投资规模,以直接来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
  从近两年成功上市的服装企业不难看出,上市前,企业为了增加资产规模,会在产业链上下游间实施纵向并购,在拟上市阶段,这些公司发布的上市募资用途大多指向了渠道扩张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参与并购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公司的权利界限,包括财务、税率、法律、人力资源等。此外,外贸订单、贴牌加工型为主的企业要考虑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因素对兼并企业利润的侵蚀。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型服装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还要考虑员工的安置问题,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企业并购是否能平稳推进。
  并购流程
  买方:制定投资战略——筛选并购目标——初步接触——深入调查、企业估值、谈判、总结评估——签订交易合同——完成并购
  卖方:制定融资战略——推介——确定意向——深入调查企业估值、谈判、总结评估——签订交易合同——完成并购
  在制定战略时需要明确自身的需求(资金量、支付能力);在交易环节注意交易方式是股权交易还是资产交易。资产交易可以规避公司历史风险,但需注册新公司,过户相关手续,因而税费成本较高。股权交易则正好相反。
   SECOND第二招,上市
  近年来,服装企业的上市话题在行业内外都是关注的焦点。不论是媒体还是企业家对上市的态度都各不相同,其中的利弊权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品牌型服装企业上市主要倾向于渠道拓展、品牌经营、设计研发和向生产环节扩张,生产型企业则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
  总体而言,服装企业上市的头号原因还是和融资效应有关:企业上市不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吸收大量资金,改变资本结构,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可转债等金融工具进行再融资。不论是服装还是其他行业,企业上市带来的财富、品牌、激励等各方面的效应都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境内上市三项注意资产完整是硬门槛
  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门店的产权明确性、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土地使用权等都是影响服装企业资产完整性的重要因素。按照目前证监会对拟上市服装企业的审核要求,企业重要的经营场所必须有完整的产权,例如经营总部、营销总部、研发中心的产权都必须是企业自身所属。
  谨慎对待关联交易
  在企业申请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前,证监会在审核上会其资格时对关联交易的原则是不鼓励、不禁止。对很多有上市融资需求的服装企业而言,这一条规定一般不容易拿捏。在上市准备前期,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性质、价格、程序是证监会审核的重点,尤其需要关注销售、采购、研发三个环节的关联交易。
  通常而言,企业解决关联交易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对关联企业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关联性不能高于30%;第二种情况则是对产生过于复杂关联交易的企业直接进行收购。
  百般努力不能毁于账面
  和其他行业企业统计营收的方式不同,品牌服装企业有个特点——门店数量特别多,在结算企业的产品销售额时因而十分零散。尽管现在有很多公司为服装企业制作各种统计业绩、分析客户数据的软件,但品牌服装企业的销售收入真实性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据了解,国内品牌在每年定期举办订货会期间,成熟的销售大区经理都会对渠道商的业绩数据进行分析,牢牢掌控在总部决策层手中。
  在证监会的审核过程中,服装企业的销售业绩是否合理、毛利率是否合理,各个款项的账面数据和会计分析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都是重点考察的对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服装企业在拓展渠道时加盟店往往会占相当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加盟店的现金管理,特别是详细记录各种原始销售数据,以达到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要求。
   THIRD第三招:风险投资
  近年来,在服装行业已成为各大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据中国电子商业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国内电商B2C行业相关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已接近100起,其中,品牌服装、时尚服饰企业的投资也超过了10家,算上奢侈品网站的B2C融资事件,这一领域的风投融资比例超过了30%。
  此外,也有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对一些本土品牌进行了投资,事实上,通过风投融资的品牌服装企业大多都已进入了成熟的运作轨道,风投早就成了这些品牌发展状态的强心剂。
  目前,风投机构对服装行业的前景依然持有乐观的态度。除了电商以外,风投如今普遍关注的领域还包括消费平台型企业、三四线城市中有完善渠道的品牌企业,以及在服装设备领域能有创新性技术革新的设备类企业。   如何得到风投青睐?
  在谈及如何拿到风投资金时,上海有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浦算是得心应手。2011年,赵浦的公司凭借其品牌“十月妈咪”在孕妇装市场的竞争力,顺利与著名的红杉资本、贝加资本牵手成功,从此走上品牌发展的快车道。从十月妈咪品牌获得风投的过程看,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风投在筛选投资对象时比较关注企业对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性。除此以外,在融资成功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对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也是影响风投机构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当然,如果企业在三五年内能有非常明确的IPO预期,那找上门的机构投资者恐怕就要竞争上岗了。
   FOURTH第四招:集群融资
  先来看看集群融资这种形式在服装行业产生的背景。自2011年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微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商业银行普遍收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在这样的金融形势下,在国内一些服装业集群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产业关联化程度高,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集群融资的模式得到了不少企业的认可。
  可以说集群融资为中小微企业渡过资金难关,促进产业集群地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集群融资甚至成了传统融资手段的替代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产业集群地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成本。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众多中小企业形成贷款的规模经济效应反而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平均交易成本和贷款后的平均监管成本。
  集群融资的两大模式
  从去年以来,集群融资的模式在一些服装产业集群地得到了认可,尤其是河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或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纺织服装协会,对这种融资方式进行了专门的引导。
  据了解,目前,集群融资有两大可行的路径。一种是基于产业集群财务公司的集群融资。这种模式的关键首先是要成立一个财务代理组织,该组织应该有金融服务职能,发挥融资代理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地调动集群内的资金,利用信贷杠杆,充分协调产业集群地企业单位资金的灵活运转,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调整和资本置换,从而实现资金在集群地企业之间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配置。
  除此以外,产业集群地成立一个具有财务代理功能的组织能够有效地以集群整体形象与外部金融市场进行谈判,吸引外部金融资源流向当地,为各个企业的经营生产提供帮助,进一步避免企业在“单打独斗”局面下的规模劣势。当然,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促进产业与进入资本之间的融合,通过提高其流通性,改进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
  除了通过财务机构代理外,集群融资的另一种路径是基于进入市场和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的集合债券融资模式。随着国内金融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国家已逐步放宽了对企业各种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这使得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在产业集群地内部,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具有同质化的特性,因此,企业之间为筹措长期资金,可以联合起来发行集合债券,在企业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信誉保证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很有可能募集相当数量的资金。
   TIPS
  集群融资是指若干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集团或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相互帮助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谁来解决钱的问题
  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遭遇资金困境的话题一直都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整体上看,在服装行业中因为融资问题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企业倒闭或者完全停产的现象并未大规模地出现。但客观地讲,在国内一些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中小微服装企业在融资渠道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具体可概括为,大企业融资贵,小企业融资难,整个服装行业得不到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融资怪相之一:融资成本高
  根据记者调查,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类型的服装企业其资金渠道多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担保公司,在业内,这种类型的综合融资成本为市场正常资金成本的1.5~2倍。
  由于服装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为取得贷款,多数通过担保公司或融资公司担保,这样一来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融资成本。据了解,近年来,为应对融资难的问题,以河南地区的大型服装企业为例,在行业内,大型企业大多采取联名贷款的方式获取银行资金,其利率大约是月息1.5分(年息18%),而小企业采用联名贷款的利息综合费用更高,为月息2分(年息24%)。
  大型企业: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
  作为郑州知名的女裤企业,领袖服饰获取贷款的方式比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相对容易,但总经理陈勇斌透露,事实上,郑州几大纺织服装企业采用的联名担保贷款利率比银行正常利率(普通商业贷款利率)上浮50%~60%。
  小型企业:郑州利兹菲莱服饰有限公司
  在谈到小型服装企业的融资困境时,利兹菲莱总经理刘国铎举了一个例子:按照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不对中小服装企业贷款,由于小企业无法获得有关的贷款资质,因此,假如一家做贴牌加工的小型服装企业想从一家小型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元,这家企业首先要找一个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以设备质押的方式从银行获得一笔期限为一年的小额贷款。
  在担保期间,担保公司要向中小企业收取2%~3%的担保费和0.1%~0.2%的设备质押费。之后,贷款的中小服装企业还要交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承受2%~3%的综合费用,企业最后拿到的贷款数额大约有60万元左右。
  融资怪相之二:期限与需求不符
  目前,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中小企业融资首要渠道,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商业银行对纺织服装企业的贷款多为短期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左右,很少有长期贷款,而且严格执行短期放贷的规定,到还款期后几乎没有办理延期的可能。   事实上,大多数中小服装企业正是因为处于迅速成长扩张阶段,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
  通常情况下,企业融资所需的资金除一部分作为营运资金以外,相当大一部分将作为长期资金用于渠道扩张、技术设备、营销广告等方向的投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金融机构留给中小服装企业的贷款周期并不能满足上述需求。在所获贷款的资金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资金结构不匹配情况下,企业通常会以循环借贷的方式向银行申请二次贷款。在采取这种不得已的手段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服装企业资金链的风险程度,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安徽芜湖市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童装企业负责人表示,该企业在走上创立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后,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下半年以来,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筹集一笔600万元的资金,用于购买了新的生产线和招收新的员工。
  按照当地银行对中小服装企业的贷款政策,该企业只能分别向三家银行贷款200万元,并且借贷期限仅为一年,银行收取这家童装企业的平均利息大约为1.5分。但现实的残酷在于,企业费尽周折从银行借贷的资金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之间并不对等。按照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在保持企业利润率的情况下还清银行贷款至少要三年时间。
  2011年底,一年时间过去了,这家童装企业的借贷资金到期,企业只能重新分别向三家银行申请第二次贷款或是申请延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家企业的老板甚至还向其他企业的朋友借了利息更高的资金,用于新债还旧债。
  近两年来,由于银行紧缩政策,往年中小企业1个月能下来的贷款现在3个月都没发下来。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一次还贷,基本上都会从民间新贷款或担保公司借高利贷,如果商业银行二次贷款无法及时到位,或者停止贷款,小企业承担的高利贷费用就可能导致其资金链断裂,破产。2013年初,安徽芜湖的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董事长已经把企业和品牌打包转手卖给了当地的地产商。
  融资怪相之三:汇票承兑泛滥
  近年来,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还要求相当一部分资金以汇票形式承兑,企业因此需开出一定的承兑汇票,而企业的上游客户通常不愿意以非现金方式结算,这就要求企业进行贴现,而每次贴现费用高达5%~6%,此举进一步提高了服装企业的贷款成本。
  另外,各类企业对承兑支付的态度也有所不同。银行要求大型企业财务人员在强行将贷款以承兑支付时,大型企业的承受能力更高,在支付债务时,大型企业甚至也会强行将汇票支付给小型企业。对中小学企业而言,他们货款通常需要的是现金,汇票转让的形式无形之中增加了中小型企业获取现金的成本。
  河南郑州,大型企业在拿到贷款后,算上汇票贴现等成本,综合估算月平均贷款成本大约是1.5分。郑州利兹菲莱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铎表示,在郑州的企业中,前几年在企业融资困难时,一张汇票通过背书转手多次的情况非常普遍,有时甚至还会重新流回企业手里,而背书次数最高可达10次。
  郑州一位服装企业老板表示,最严重的时候,郑州活跃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他们专门依靠倒汇票牟利。纺织服装从上游到终端都在以汇票代替现金流通。而郑州领秀也表示,贷款中承兑的比例在上升,过去1500万元贷款,500万元承兑,而现在1500万元贷款全额承兑。
  融资怪相之四:审批慢,续资难
  商业银行在分配贷款额度时会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既定的资本商业模式下,银行放贷会呈现出“追大弃小”的特点:追国企、上市公司,放弃中小企业。尤其是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对地产、能源等高风险高报酬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行业。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商业银行的评估报告上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描述是“利润低、风险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这种说法在逐渐被扭转,但加工型服装企业整体利润率偏低,运营风险比较大的现实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企业自身缺少有效的抵押或质押资产,在商业银行的审批环节中,往往被认为是资质不够。因此,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远大于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担保公司和民间借贷来筹资。
  自2011年以来,国家在信贷规模收缩的情况下,银行继续收紧对纺服行业的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郑州锦荣国际商贸城总经理王建勋表示,前几年小企业基本很难贷到款,甚至以3分的利息也基本贷不到款,不少企业只能被迫停产。2012年初,银行对服装企业贷款审批速度放慢,许多企业反映,过去能审批的,现在审批通过比较难,而过去一个月的,现在可能要三个月才能审批下来,因为在银行眼里,纺织服装行业的被认为是风险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的行业。
  直到2012年下半年后,河南服装行业整体融资问题才开始得到好转。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继峰表示,目前,郑州本地的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放开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限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服装协会专门成立了小微企业基金管委会帮助当地企业与银行对接,以获得相应的贷款支持。
  资金饥渴引发的真困境
  目前,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处于迅速扩张和上升发展时期,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度非常高。但是,2011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积极收缩信贷规模,对服装、玩具等非重点扶植产业资金控制更严格,纺织服装产业整体陷入“资金饥渴症”。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转移的梯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主要产业承接地,服装产业在近两年发展很快。2012年,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总量已超过400亿元,近几年来的年增长率超过30%。
  以河南省为例,自河南将纺织服装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扶持后,服装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小型服装制造蓬勃发展,大企业积极树立品牌,开拓业务领域,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升级和改造,优化经营模式。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可能引发三大危害:
  首先,企业的融资困境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据了解,目前,中小企业在中国服装产业中的占比超过6成以上,这其中包括大量加工制造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企业业务模式分析,这些企业承接了珠三角、长三角一部分转移的订单,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技术含量低,谈判能力低,利润空间微薄。
  采访中,郑州某服装公司老板告诉记者,该企业服装加工制造利润率不超过5%,融资利息提高一个百分点有可能使其一年劳动付诸东流,利息超过2%,基本就是亏损的状况。
  其次,当正常的融资渠道向企业关闭时很可能会加剧民间融资状况,考验企业资金链,增加金融风险。
  按照目前的金融政策,由于服装企业贷款多为短期贷款,且到期后不能延期,而银行贷款审批速度变慢。服装企业贷款多为营运资金,资金多沉淀在产品、工资等运营环节;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营,企业在两次银行贷款之间,通常借贷一部分民间资金作为过渡环节,而这些贷款通常为高利贷,一旦过渡时间稍长或后续贷款无法到位,资金链就有断裂的危险,严重状况将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最后,在中国服装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资金紧张会阻碍这一进程。尤其是在产业转移承接地,资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氛围。
  记者注意到,在河南郑州正处在品牌扩张关键时期的领袖品牌就遇到了相应的问题。自领袖开始由内销向内销和外销(以承接欧美贴牌为主)转变后,该企业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按照这一趋势很可能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然而,由于业务量激增,公司希望扩大生产规模,但其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的土地手续却迟迟未能办妥,由此造成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无法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其他文献
如今的虎门服装,已形成强势的产业集群效应,涌现了如以纯、依米奴、松鹰等老牌知名品牌,也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崛起的实力品牌,如甲虫屋、露蒂诗、意澳等,充分展现出虎门服装品牌的实力与发展信心。不仅如此,虎门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作用,加强规划、引导、管理和服务,整合、集聚各类高端资源,加快建设服装服饰产业,并通过科学谋划服装服饰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虎门服装城等措施,有效催动虎门
期刊
TAweekly:品牌决定参加CHIC展会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参展想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薛军儒:因为CHIC的展会平台目前在国内的影响力是很高的,结合公司目前市场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品牌宣传、招商等层面,通过这一优势平台更好地了解市场。  意澳品牌是首次参加CHIC展会,心中预期的是能寻找到国内有意向的品牌代理加盟商及国内二线地区的一类市场招商平台的洽谈商,争取在本次展会上能与5~10家客
期刊
在3月26~29日举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13)上,E1男装馆首次设立的男装高级定制区,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精纺紧密纺面料生产基地、国内最具规模的高档西服生产基地之一,南山集团推出ODM高级定制业务给行业带来了全新思考。  本土高级定制刮意式风暴  本次展会上,将由7位来自意大利的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的顶级大师团队在现场做讲解和业务咨询,其中一位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期刊
构想建设特色精品城市  TAweekly:起初构想建设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的原因是什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一项目的背景。  巩志良:决定建设国际商贸城的直接原因是市政府提出的新部署。2012年,即墨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建设特色精品城市的战略部署,决定分东、中、西三线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在西线,政府规划了26平方公里的西部商贸新区。集中建设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的构想就此应运而生。  即墨市场
期刊
在CHIC2013上,CIMALP(喜玛尔图)位于E1-208耶莉娅集团展位上,展位面积达300平方米。这也是耶莉娅集团在CHIC展上延续展示拥有30多年品牌正装“耶莉娅”西服的基础上,携手法国知名户外品牌CIMALP的首次亮相。  源自法国 首次亮相中国市场  记者了解到CIMALP品牌源于法国1890年的MARSANNE家族,在1964年该家族与法国著名登山运动员Mr.Gondrant正式创立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受国际市场低迷、各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经历了一个低速平稳的发展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感受到了外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尽管如此,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全年仍实现了与同期基本持平的小幅增长。  转型升级新课题  夏令敏表示,目前,专业市场面临较为典型的三方面挑战。最为突出的是近五年来,新增市场数量过多,造成市场渠道萎缩,对专业市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
期刊
2010年,秉承发展中国自主品牌之路的宗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发起了“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活动,旨在关注中国服装品牌成长力与成长环境建设,提高品牌综合发展素质,建立品牌快速成长通道,推动中小微服装企业快速成长,共同培育和造就中国服装品牌生态中的成长力量。  行业推动,铸就成长力量  “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连续举办3年,3年来共有258家自主服装品牌获得“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称
期刊
3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工信部称,该指导意见是根据《“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为构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清洁安全和上下游融合发展的碳纤维产业体系,实现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起草的,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  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的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的封锁,千吨
期刊
名豪  铸造一个品牌的精髓就是品牌文化价值的建立与提升,而名豪在行业里树立了品牌榜样。  起步于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的名豪服饰,是首批“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中的优秀代表。短短数年,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数百家品牌专卖店,并成功创立两大高端时尚、休闲服装品牌。名豪拥有优秀的设计师团队和产品研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精英团队前往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世界时尚荟萃之地,吸收国际前沿流行趋势。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打
期刊
青岛耀杰时装有限公司即将亮相CHIC2013女装馆W2-218展位。此次是耀杰携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品牌emmycici第二年参展,力求吸引大量行业专家、专业观众及消费者的目光。  欧洲时尚定位城市精致女人  源自时装之都的女装品牌emmycici,在名流汇聚的城市、在妖娆的欧洲都市,宛若一朵小花,顽强地在纷乱的服装设计界开出了一朵奇葩。这个由丹麦人于1958年创造的品牌由一个手工作坊历练至今,融汇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