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合肥的今天”。改革开放以来,合肥从“先天不足”的年轻省会城市,变身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特别是近10年来,合肥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城市格局的颠覆者。在这个年轻的“后起之秀”身上,有太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太多值得期许的未来。“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合肥市长凌云,讲述合肥创新发展背后的故事,擘画合肥新起点上的宏伟蓝图。
后起之秀的追赶脚步
《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合肥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后起之秀的合肥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凌云: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合肥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年轻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有着先天上的不足。但这并不能阻挡合肥前进的步伐、追求远大的抱负。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以追赶者的姿态不断阔步前行。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坚持以创新“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全力书写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新篇章。2017年,合肥GDP总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十强,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首位。
同时,合肥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从获批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引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从安徽“全创改”核心城市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液晶显示技术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入列国家四大平台行列,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合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前七。
合肥的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我们“小题大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我们“无中生有”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新型显示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
合肥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随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的合肥,与上海、北京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与武汉、郑州等同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回望过去,合肥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志存高远、力争上游,以生动的实践展现了厚积薄发的崭新形象。
过去的奋斗激情是财富,更是鞭策;过去的赶超历程是沉淀,更是追求。經过多年的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合肥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应时刻保持警醒,更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争先进位。
一个城市的“十年法则”
《决策》:新时代区域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站在新起点上的合肥,如何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
凌云: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合肥要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当标杆,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中作表率,始终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合肥发展的美好蓝图、宏大愿景,确定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奋斗目标。
去年,合肥同时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现在我们正在全力以赴争取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升级为国家级示范区。作为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我们肩负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光荣任务。
要把创新作为追赶的核心动力。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要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为使命,围绕三个战略定位来谋篇布局、协同推进。
要把“高质量”作为追赶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后劲,也不可持续。我们对标宁杭,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工程等,都要以一件件精准工作、一个个精品工程、一项项精细管理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要把“加速度”作为追赶的重要保障。只有加速发展才能缩短差距,才能实现跨越赶超。新常态不等于低速度,新常态更不能顺势而下,新常态下的竞争既比拼“爆发力”、更比拼“持久力”。
近年来,合肥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的趋势、全国性交通枢纽功能的显著增强、高端资源加速集聚和战新产业迅猛发展等等,都为我们再次腾飞创造了无限潜力。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一万小时定律”,又称“十年法则”,意指一个平凡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十年的努力,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化平凡为卓越。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同样是这样。
过去十年,我们用汗水、用毅力、用拼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赶超。未来十年,无论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还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都会变得更加激烈。对于合肥来说,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要以“归零”的心态、“奋发”的状态,重整行装再出发,跨越赶超不停步,努力把蓝图化为行动,将愿景变成现实。
《决策》:新起点意味着新坐标。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合肥将有怎样的新坐标系?
凌云:2018年新春首个工作日,南京就从创新、产业、生态、改革、开放、民生、城建、营商环境等八个方面敲定了城市发展“对标找差”目标。宁波召开千人大会自揭不足。总量比我们大、发展不比我们慢的南京、宁波等先发城市,都在自我加压、查找差距、拉高标杆、提速前行,作为刚进入省会城市十强的合肥,我们没有任何慢下来、歇一歇的理由。
从省会城市看,目前,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省会城市有6个,郑州也接近一万亿。从长三角城市群看,合肥经济总量仅居第8位,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南京、杭州相比,虽然主要经济指标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扩大。从全国大中城市看,我市经济总量居第24位,除4个直辖市外,还有10个城市过万亿;跨上七千亿台阶,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4个城市。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发展短板,2017年合肥市三次产业比3.8﹕50.5﹕45.7,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南京、杭州相比更低。 对标先进才能发现差距,学习先进才能谋求超越。我们要找准坐标,拉高标杆,防骄破满,不陶醉于眼前的成绩,不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不断创造新时代合肥发展新业绩。
城市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决策》: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如何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起冲击?
凌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唐朝合肥就能造船;李鸿章开创了近代中国数个第一,肥西小井庄是农村大包干发源地……正是敢于创新的历史基因和砥砺前行的奋斗者姿态,让合肥有着不竭的创新动力。如今的合肥剑指“国际化创新之都”,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在全球有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中,要在全国有位置。
一份投入,一份产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关键在于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近年来,合肥从未停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基础科研方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加快建设,离子医学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建设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扶植,支撑合肥产业创新;此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未来,合肥还将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未来5年,合肥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力度,同时发挥富集的高校资源和充裕的人才条件,让合肥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产业创新核心区和全国重要教育科研区。
《决策》: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合肥如何打好这场人才争夺战?
凌云:在人才方面,我们努力下好“先手棋”,打响“养人”品牌。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安排不少于20亿元专项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新引进及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以人才优先发展打造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資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合肥创新创业。
在吸引人才中,我们注重精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集聚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引进人才;同时注重“养人”,全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以“生态 创新”理念,用最美的自然生态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比如,正在建设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院,就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王咀湖和柏堰湖中间,有山有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于三十岗乡,那里森林覆盖率达80%。我们致力打造最美的生态环境,让各类高端人才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让合肥真正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曾有哈佛“八剑客”集体回国扎根合肥科学岛,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让人感动的是,这8位哈佛博士,没有一位生于安徽或者成长于安徽。科学岛上的大科学装置,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有美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科学家们安心科研。合肥科学岛像是一个强磁场,吸引更多人才到合肥来。如今,科学岛上已吸引各类海归人才接近五百人。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合肥一直贯彻地方服务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的理念,打造创城融合、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同时积极争取全国著名高校落户合肥,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在促进基础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合肥集聚更多人才。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建大科学装置,做基础研究,溢出效应非常大,不能用当下有多少税收来衡量。我们赢得了人才,集聚了人才,就会赢得未来。
后起之秀的追赶脚步
《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合肥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后起之秀的合肥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凌云: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合肥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年轻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有着先天上的不足。但这并不能阻挡合肥前进的步伐、追求远大的抱负。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以追赶者的姿态不断阔步前行。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坚持以创新“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全力书写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新篇章。2017年,合肥GDP总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十强,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首位。
同时,合肥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从获批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引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从安徽“全创改”核心城市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液晶显示技术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入列国家四大平台行列,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合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前七。
合肥的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我们“小题大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我们“无中生有”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新型显示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
合肥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随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的合肥,与上海、北京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与武汉、郑州等同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回望过去,合肥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志存高远、力争上游,以生动的实践展现了厚积薄发的崭新形象。
过去的奋斗激情是财富,更是鞭策;过去的赶超历程是沉淀,更是追求。經过多年的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合肥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应时刻保持警醒,更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争先进位。
一个城市的“十年法则”
《决策》:新时代区域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站在新起点上的合肥,如何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
凌云: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合肥要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当标杆,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中作表率,始终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合肥发展的美好蓝图、宏大愿景,确定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奋斗目标。
去年,合肥同时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现在我们正在全力以赴争取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升级为国家级示范区。作为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我们肩负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光荣任务。
要把创新作为追赶的核心动力。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要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为使命,围绕三个战略定位来谋篇布局、协同推进。
要把“高质量”作为追赶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后劲,也不可持续。我们对标宁杭,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工程等,都要以一件件精准工作、一个个精品工程、一项项精细管理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要把“加速度”作为追赶的重要保障。只有加速发展才能缩短差距,才能实现跨越赶超。新常态不等于低速度,新常态更不能顺势而下,新常态下的竞争既比拼“爆发力”、更比拼“持久力”。
近年来,合肥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的趋势、全国性交通枢纽功能的显著增强、高端资源加速集聚和战新产业迅猛发展等等,都为我们再次腾飞创造了无限潜力。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一万小时定律”,又称“十年法则”,意指一个平凡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十年的努力,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化平凡为卓越。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同样是这样。
过去十年,我们用汗水、用毅力、用拼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赶超。未来十年,无论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还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都会变得更加激烈。对于合肥来说,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要以“归零”的心态、“奋发”的状态,重整行装再出发,跨越赶超不停步,努力把蓝图化为行动,将愿景变成现实。
《决策》:新起点意味着新坐标。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合肥将有怎样的新坐标系?
凌云:2018年新春首个工作日,南京就从创新、产业、生态、改革、开放、民生、城建、营商环境等八个方面敲定了城市发展“对标找差”目标。宁波召开千人大会自揭不足。总量比我们大、发展不比我们慢的南京、宁波等先发城市,都在自我加压、查找差距、拉高标杆、提速前行,作为刚进入省会城市十强的合肥,我们没有任何慢下来、歇一歇的理由。
从省会城市看,目前,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省会城市有6个,郑州也接近一万亿。从长三角城市群看,合肥经济总量仅居第8位,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南京、杭州相比,虽然主要经济指标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扩大。从全国大中城市看,我市经济总量居第24位,除4个直辖市外,还有10个城市过万亿;跨上七千亿台阶,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4个城市。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发展短板,2017年合肥市三次产业比3.8﹕50.5﹕45.7,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南京、杭州相比更低。 对标先进才能发现差距,学习先进才能谋求超越。我们要找准坐标,拉高标杆,防骄破满,不陶醉于眼前的成绩,不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不断创造新时代合肥发展新业绩。
城市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决策》: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如何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起冲击?
凌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唐朝合肥就能造船;李鸿章开创了近代中国数个第一,肥西小井庄是农村大包干发源地……正是敢于创新的历史基因和砥砺前行的奋斗者姿态,让合肥有着不竭的创新动力。如今的合肥剑指“国际化创新之都”,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在全球有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中,要在全国有位置。
一份投入,一份产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关键在于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近年来,合肥从未停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基础科研方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加快建设,离子医学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建设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扶植,支撑合肥产业创新;此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未来,合肥还将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未来5年,合肥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力度,同时发挥富集的高校资源和充裕的人才条件,让合肥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产业创新核心区和全国重要教育科研区。
《决策》: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合肥如何打好这场人才争夺战?
凌云:在人才方面,我们努力下好“先手棋”,打响“养人”品牌。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安排不少于20亿元专项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新引进及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以人才优先发展打造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資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合肥创新创业。
在吸引人才中,我们注重精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集聚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引进人才;同时注重“养人”,全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以“生态 创新”理念,用最美的自然生态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比如,正在建设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院,就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王咀湖和柏堰湖中间,有山有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于三十岗乡,那里森林覆盖率达80%。我们致力打造最美的生态环境,让各类高端人才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让合肥真正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曾有哈佛“八剑客”集体回国扎根合肥科学岛,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让人感动的是,这8位哈佛博士,没有一位生于安徽或者成长于安徽。科学岛上的大科学装置,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有美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科学家们安心科研。合肥科学岛像是一个强磁场,吸引更多人才到合肥来。如今,科学岛上已吸引各类海归人才接近五百人。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合肥一直贯彻地方服务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的理念,打造创城融合、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同时积极争取全国著名高校落户合肥,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在促进基础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合肥集聚更多人才。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建大科学装置,做基础研究,溢出效应非常大,不能用当下有多少税收来衡量。我们赢得了人才,集聚了人才,就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