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头有一本题为《中国史籍简目》的油印小册子,是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教研室于1960年1月编写的,这是刘忠先生的藏书。
刘忠(1893-1979),字性诚,号桃李芬芳楼主人、竞爽校碑楼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省著名书法家、音乐教育家。
刘忠先生在从事书法及音乐教学之余,喜欢读《庄子》及唐诗,据刘忠先生晚年弟子杨克炎先生向笔者的讲述,他曾写信给钱瘦铁先生,请教如何提高书法创作水平,钱瘦铁先生在回信中告知其“读书习字”。
书法背后是学养的支撑。对此,我省另一位书法家游寿先生有云:“退笔千枝,不如读书万卷。”可谓精辟之论。
翻开这本小书,其目录以时代划分,分为先秦古史、秦漢魏晋南北朝时代和隋唐至明清时代三个部分,在每个题目下面又有若干小标题,如先秦古史下分为:群经、诸子、杂史、考古(其下分为石器时代,甲骨,金石刻、简牍),其它;秦汉魏晋南北朝下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史记,地理风物,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小说杂著,文学,金石简牍,工具书;隋唐至明清时代下分为:正史,编年史(其下分为综纪、分纪),纪事本末,别史、野史、官史(其下分为别史,野史、杂史、传记),制度史(其下分为综录、分录),地理风物(其下分为地志、甲、综志、乙、分志,都市、古迹,水道,边疆及海外,游记),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史论与考订,诏令、奏议,文学,史料,工具书及其它。
我国古籍按传统方法划分,有所谓的“七分法”和“四分法”。“七分法”为西汉学者刘歆所创,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六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而“四分法”即是众所周知的“经、史、子、集”,相对前者,后者更为流行,亦为今人所接受。
此书目录实兼有二者之长,读之既可知其所属,又可明其体裁,而时间跨度则从先秦到清代,所涉史籍既深且广,大抵编者以为凡所列举者皆为治史之必读书目,其在“后记”中有云:“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编成了这部史籍简目。编者在这里试用了一种新的体例,即是以时代为线索把中国自远古至清代为止数千年的历史典籍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至明清三个阶段,择其重要者分类录出,本简目共收书一千余种。其次,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是将一部书的各种注本、考证、增补等方面的著作并列于该书之下,以供参考。”
在“后记”的最后一段,编者表明,这本简目参考了吉林大学历史系罗继祖先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孙昌荫先生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讲义以及清纪昀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书。由此可见,编者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的。
刘忠先生在读书、习字、教学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四百多首论书诗,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书学思想和创作观点,其中不无佳作,而尤为人所称道者,则为刘忠先生创作的《咏好太王碑》十首,今谨录其中五首如下:
一
鸭绿江水流向东,通沟口外郁笼葱。高碑千载斜阳里,大字连篇宿雾中。结体已无秦篆意,含毫犹有汉分风。淡烟摩柱掀苔藓,锦绣花光映半空。
二
《好太王碑》镌四围,高句丽纸拓精微。临摹虽似人先老,校正未真意竟违。每向旧题寻史料,时从善本见灵机。扶娄古国遗奇迹,一柱擎天浸碧晖。
三
千里阵云异态牵,通沟口厄晚风前。万花锦绣缝雕壁,一柱齐天罗绣镌。近世已无渤海国,荒陵仍有《大王》砖。义熙墨妙遗痕浅,点画依稀伴野烟。
四
广开土境寻平壤,铭勒丰碑《好太王》。鸭绿江边淋墨雨,通沟口外闪幽光。半残妙画痕仍露,千载精镌石尚香。雕柱承天迷碎影,空山寂寞立斜阳。
五
天地云染夕阳殷,漠漠烟芜散野营。柱影矗高凌远树,镌痕竞秀媚荒山。立碑年月仍须考,精拓临摹岂等闲。古刻辽东推第一,深椎淡墨购求艰。
刘忠先生在诗中展开了丰富的艺术想象,以瑰丽雄奇之笔向世人述说了《好太王碑》的源流、历史和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好太王碑》记录了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而其碑文浑厚凝重的书法风格,更令刘忠先生激动不已。
也许是意犹未尽,在这十首诗的后面,刘忠先生又加了一段跋文,“我深喜此《好太王碑》字,以其古拙淳朴也。曾农髯临摹而未得其神似,又见各家考订为何时所立,但亦人云亦云而已。‘田’字之精神体貌,揆之绝尽似晋以后所书者。罗叔言考为‘义熙十年’,庶乎近之。”
刘忠先生长于古碑版之鉴定,此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其对《好太王碑》版本、流传情况和文字内容的一种评价。
刘忠先生作为书法家,得名甚早,其在青年时期所临《广武将军碑》就得到郑孝胥的赞赏,称其“能脱尘境,旁若无人,此君书法压倒吾辈”,而随着书法创作实践的深入,刘忠先生又提出书法要“师门有出处”“临摹在功深”,要“含古而化”“参透妙理”。只有这样,才能融会众长,自成一家。
刘忠先生和游寿先生都属于传统型书法家,即既有师承,又有功底,且学识精湛,以深厚文化为内在积淀,因而使其书法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今年为刘忠先生逝世三十七周年,谨撰此文,以深切缅怀先生。
2016年2月26日于粟末楼头快哉堂
刘忠(1893-1979),字性诚,号桃李芬芳楼主人、竞爽校碑楼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省著名书法家、音乐教育家。
刘忠先生在从事书法及音乐教学之余,喜欢读《庄子》及唐诗,据刘忠先生晚年弟子杨克炎先生向笔者的讲述,他曾写信给钱瘦铁先生,请教如何提高书法创作水平,钱瘦铁先生在回信中告知其“读书习字”。
书法背后是学养的支撑。对此,我省另一位书法家游寿先生有云:“退笔千枝,不如读书万卷。”可谓精辟之论。
翻开这本小书,其目录以时代划分,分为先秦古史、秦漢魏晋南北朝时代和隋唐至明清时代三个部分,在每个题目下面又有若干小标题,如先秦古史下分为:群经、诸子、杂史、考古(其下分为石器时代,甲骨,金石刻、简牍),其它;秦汉魏晋南北朝下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史记,地理风物,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小说杂著,文学,金石简牍,工具书;隋唐至明清时代下分为:正史,编年史(其下分为综纪、分纪),纪事本末,别史、野史、官史(其下分为别史,野史、杂史、传记),制度史(其下分为综录、分录),地理风物(其下分为地志、甲、综志、乙、分志,都市、古迹,水道,边疆及海外,游记),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史论与考订,诏令、奏议,文学,史料,工具书及其它。
我国古籍按传统方法划分,有所谓的“七分法”和“四分法”。“七分法”为西汉学者刘歆所创,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六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而“四分法”即是众所周知的“经、史、子、集”,相对前者,后者更为流行,亦为今人所接受。
此书目录实兼有二者之长,读之既可知其所属,又可明其体裁,而时间跨度则从先秦到清代,所涉史籍既深且广,大抵编者以为凡所列举者皆为治史之必读书目,其在“后记”中有云:“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编成了这部史籍简目。编者在这里试用了一种新的体例,即是以时代为线索把中国自远古至清代为止数千年的历史典籍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至明清三个阶段,择其重要者分类录出,本简目共收书一千余种。其次,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是将一部书的各种注本、考证、增补等方面的著作并列于该书之下,以供参考。”
在“后记”的最后一段,编者表明,这本简目参考了吉林大学历史系罗继祖先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孙昌荫先生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讲义以及清纪昀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书。由此可见,编者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的。
刘忠先生在读书、习字、教学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四百多首论书诗,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书学思想和创作观点,其中不无佳作,而尤为人所称道者,则为刘忠先生创作的《咏好太王碑》十首,今谨录其中五首如下:
一
鸭绿江水流向东,通沟口外郁笼葱。高碑千载斜阳里,大字连篇宿雾中。结体已无秦篆意,含毫犹有汉分风。淡烟摩柱掀苔藓,锦绣花光映半空。
二
《好太王碑》镌四围,高句丽纸拓精微。临摹虽似人先老,校正未真意竟违。每向旧题寻史料,时从善本见灵机。扶娄古国遗奇迹,一柱擎天浸碧晖。
三
千里阵云异态牵,通沟口厄晚风前。万花锦绣缝雕壁,一柱齐天罗绣镌。近世已无渤海国,荒陵仍有《大王》砖。义熙墨妙遗痕浅,点画依稀伴野烟。
四
广开土境寻平壤,铭勒丰碑《好太王》。鸭绿江边淋墨雨,通沟口外闪幽光。半残妙画痕仍露,千载精镌石尚香。雕柱承天迷碎影,空山寂寞立斜阳。
五
天地云染夕阳殷,漠漠烟芜散野营。柱影矗高凌远树,镌痕竞秀媚荒山。立碑年月仍须考,精拓临摹岂等闲。古刻辽东推第一,深椎淡墨购求艰。
刘忠先生在诗中展开了丰富的艺术想象,以瑰丽雄奇之笔向世人述说了《好太王碑》的源流、历史和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好太王碑》记录了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而其碑文浑厚凝重的书法风格,更令刘忠先生激动不已。
也许是意犹未尽,在这十首诗的后面,刘忠先生又加了一段跋文,“我深喜此《好太王碑》字,以其古拙淳朴也。曾农髯临摹而未得其神似,又见各家考订为何时所立,但亦人云亦云而已。‘田’字之精神体貌,揆之绝尽似晋以后所书者。罗叔言考为‘义熙十年’,庶乎近之。”
刘忠先生长于古碑版之鉴定,此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其对《好太王碑》版本、流传情况和文字内容的一种评价。
刘忠先生作为书法家,得名甚早,其在青年时期所临《广武将军碑》就得到郑孝胥的赞赏,称其“能脱尘境,旁若无人,此君书法压倒吾辈”,而随着书法创作实践的深入,刘忠先生又提出书法要“师门有出处”“临摹在功深”,要“含古而化”“参透妙理”。只有这样,才能融会众长,自成一家。
刘忠先生和游寿先生都属于传统型书法家,即既有师承,又有功底,且学识精湛,以深厚文化为内在积淀,因而使其书法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今年为刘忠先生逝世三十七周年,谨撰此文,以深切缅怀先生。
2016年2月26日于粟末楼头快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