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兔VX2肿瘤放疗敏感性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采用瘤块皮下种植法建立兔VX2肿瘤模型,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放疗组(n=21)和对照组(n=7),放疗组给予单次剂量为20 Gy的放疗,并分别于治疗前1 d及治疗后第7天行18F-FDG PET/CT检查;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检查。具体观测参数包括SUVmax、MTV和TLG。计算各参数的变化率(ΔSUV、ΔMTV和ΔTLG)。显像结束后取肿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计算肿瘤细胞坏死率、炎性细胞浸润率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率。按放疗后第7天的肿瘤体积变化状况,将放疗组分为放疗抵抗组和放疗有效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织病理学参数与ΔTLG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放疗后第7天,放疗抵抗组(n=12)与有效组(n=7)比较,ΔM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52.0)%和(23.0±47.0)%;u=44.0,P>0.05];而ΔSUV[(10.0±32.0)%和(–36.0±22.0)%]、ΔTLG[(76.0±90.0)%和(–15.0±44.0)%]存在差异(u=75.0和71.0,均P<0.05)。病理分析发现放疗有效组肿瘤组织存在大量坏死灶及炎性细胞,有效组坏死率明显高于抵抗组[(63.0±15.0)%和(36.0±5.0)%;u=7.5,P<0.05],有效组炎性细胞浸润率也高于抵抗组[(61.0±13.0)%和(43.0±15.0)%;u=18.5,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放疗有效组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率明显低于放疗抵抗组[(79.0±19.0)%和(130.0±45.0)%;u=81.5,P<0.05]。ΔTLG与肿瘤组织坏死率呈负相关(r=–0.57, P<0.05)。
结论ΔTLG有望作为VX2肿瘤放疗效果的早期评估指标,用于指导肿瘤治疗方案的调整并在随访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