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企在中国的决策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能够“绑架”政策。国家电网推动的特高压建设,就是新型的垄断扩张的代表。
2009年初,国家电网负责研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通过试运行,正式投运。该工程总投入约58亿元人民币,据称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送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在中国为拯救经济而推出的4万亿投资项目中,58亿元的投资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特高压电网建设来说,这个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甚至会成为一块里程碑。
2004年底,从国家电网公司酝酿建设特高压开始,就不断遭遇到反对的声音。然而,国内有关特高压的争议一直是“激烈但并不对等”的争议。说它激烈是因为争议的时间长,反对者始终不懈,坚韧顽强;说它不对等,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差别悬殊,一方是控制着中国绝大部分电网资产的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所有控制和影响的部门;另一方则是一些人微言轻的行业专家,双方在资源、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与决策部门的亲近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虽然杨名舟、陈望祥这些持反对意见的老专家豁出了老命,拼尽了全力,也通过个人渠道把反对声音送达高层决策者,但从结果来看,他们显然已经失败。而陈望祥先生今年早些时候去世,更为他们堂吉柯德式的反对预示了一个悲凉的结局。
国家电网已经大获全胜。除了上述的特高压试验工程外,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还有两条特高压线路建设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一条是四川向家坝-上海奉贤±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目前已全线开工并正快速推进,计划2010年建成;一条是四川锦屏-江苏苏南±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2008年11月刚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计划2012年建成,但目前尚未开工。这还不是全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公司还有不少特高压工程的建设正在规划中,例如西南的大水电基地和内蒙古西部、山西、陕北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大火电基地等,如果这些特高压工程规划都得以实施的话,未来三四年,公司用于整个特高压线路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从决策意义上来看,关于特高压线路建设的争议已经结束了,任何反对意见都不能阻碍国家电网这个庞然大物的隆隆推进。反对特高压建设的意见该埋葬了,它就像献给陈望祥先生的一块墓碑。
技术问题,还是垄断问题?
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回顾和思考围绕特高压建设的争议,因为它对未来的中国市场可能有很大影响。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正负800千伏的直流电网。据了解,反对者反对的主要是建设1000千伏的交流电网,认为其技术不成熟,不能大规模上马。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始作俑者是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曾有个建设特高压电网方案——该网络的覆盖范围南到广东电白,北到黑龙江呼盟,西到云贵高原,东至上海,形成全国联网“一纵四横”的格局。
这个方案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预测,该方案的静态投资总额将达4060亿元,动态投资将达8000亿元。相比之下,三峡工程投资总额约180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总投资2209.4亿元。特高压输电网恐怕不只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电力预算项目,而且是所有投资预算项目中最大的。
反对者主要反对什么呢?从媒体报道和专家们所提建议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保证电源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电网建设的第一任务。近三四十年,欧洲、北美等地发生的十几次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教训是,交流电压等级越高,覆盖范围越大,越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联系紧密的特高压交流电网某一局部甚至某一部件发生破坏,就会将事故迅速扩大至更大范围。不仅在战时,而且在平时,电网很容易遭遇台风、暴雨、雷击、冰凌、雾闪、军事破坏等天灾人祸,会将事故迅速蔓延扩大。因此,要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必须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中研究电网结构,要按“分层分区”原则实行三道保护。国内电力专家提出未来的电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直流远送,网间稳控,优化结构,加强区域受端电网。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提出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的目标是实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而将保证电网安全的目标置之不顾,这是舍本求末的战略。
从国际经验看,历经40余年至今,仅有俄罗斯和日本各建设有一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而且长期降压运行,更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
其次,远距离输电采用特高压直流较特高压交流更为安全经济。特高压交流输电能力随着线路长度增加而大幅度降低,需要巨大的投资,而特高压直流输电不仅投资、耗用物资少,同时因为技术原因,在其发生故障时也不会影响互联电网的运行安全。据前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估算,一条年运量2亿吨的铁路与20~34回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线路所发挥的能源配置和调度功能相当,但前者的投资不足1000亿元,后者的投资则达2400~4080亿元,投资规模的差距巨大。从能源运输消耗来看,20~34回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线路的能量损耗,则相当于输送当量煤炭铁路能量消耗的10~20倍。
第三,除了技术和经济性之外,专家对特高压项目的决策程度提出了异议。从投资额看,特高压项目相当于4个三峡工程,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却远不如三峡工程决策时期。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有14个组400多位专家参与,每个组都自由发表了自己的论证结果,而且三峡工程上马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投票表决。但这些在特高压项目的决策中完全没有。
杨名舟在2006年提交的报告中,曾对已核准的特高压线路的决策程序提出强烈质疑:“对特高压试验项目,虽早已是舆论沸腾,但建特高压电网之争已缺乏当年三峡之争的民主空气,未经过科学程序。在安全、技术、经济、环保许多重大问题都未弄清楚,未取得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由少数人决策是不科学的。”对于这一投资额相当于3至4个三峡的巨大工程,“为什么不能像三峡工程上马那样,采取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国家电网的人士则对此表示,三峡项目与特高压电网不一样,三峡项目涉及地质环境改变,晋东南到荆门线路只是一个试验示范工程,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拿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去讨论的,“那样上个项目太复杂了!”这种看法显然站不住脚,完全忽视了应有的重大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国家电网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资产属于全民,其重大投资项目在理论上就应该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管,因为这钱不属于国家电网一个利益集团。
实际上,对特高压项目在技术上的争议 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特高压全国电网,将对未来全国电力市场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杨名舟先生在2006年的上书报告中就指出,最忌讳是把特高压问题弄成纯技术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在建成全国特高压电网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强化其在全国电力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电力体制改革,前路漫漫
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来看特高压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打破国有垄断行业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改革,但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打破国企垄断已经不是普通的要素改革,而是直接触及体制,触及利益集团的利益。在中国政府还占有最大的经济资源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是“共和国的长子”(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语)。在这个背景下推动破除垄断的改革,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在2002年开始实质性的破冰,国务院在2002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即[2002]5号文),通知确立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建设区域电力市场的思路。根据5号文方案,全国电网被拆分为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内部又分成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5大区域电网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对5大电网进行垂直管理。
但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则为好不容易推动的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路线图:如果国家电网完成了全国联网的“一纵四横”特高压电网格局,将会在现有的区域电网格局之外,又形成全国一张网。由于特高压网络存在_定的技术壁垒,这无疑将形成国有电网依靠特高压网络形成垄断的格局。对中国近30年改革才初步形成的国内电力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倒退。
事实上,电力体制改革近年在中国的推进格外艰难。从2002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经常是走走停停,需求一方的市场极不满意,在供应一方的电力系统内部,也不断出现争吵和停顿。国内电力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打破垄断,建立有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阶段性的推进。过去的电力改革集中在对电力企业主体的切割,这是电力改革必须做的一步。但只做到这一步并不足够,还有很多形成电力市场化的改革没有推进。一方面,电力领域的许多行政性垄断、电价的行政性控制没有放开,电力市场的很多市场化要素难以发挥作用。直到2009年,国内在电价问题上的“扯皮”还严重影响了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现有的电力企业主体在某些市场环节还是占有垄断地位。市场人士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到现在还控制着输电、配电和售电,何谈电力的市场化改革?
由于垄断国企的巨大影响力,它们往往能够参与甚至干预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甚至对政府政策形成“绑架”。在特高压电网项目的获准放行中,在中国的石油价格政策调整中,在经济资源和市场独占的制度安排中,都不难看到垄断国企对政策的影响力。
不难看到,电力体制改革还需要在现有的格局下继续大突破,才有可能接近目标。但从特高压电网的上马,我们看到了一种逆改革趋势而行的发展轨迹,这对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009年初,国家电网负责研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通过试运行,正式投运。该工程总投入约58亿元人民币,据称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送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在中国为拯救经济而推出的4万亿投资项目中,58亿元的投资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特高压电网建设来说,这个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甚至会成为一块里程碑。
2004年底,从国家电网公司酝酿建设特高压开始,就不断遭遇到反对的声音。然而,国内有关特高压的争议一直是“激烈但并不对等”的争议。说它激烈是因为争议的时间长,反对者始终不懈,坚韧顽强;说它不对等,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差别悬殊,一方是控制着中国绝大部分电网资产的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所有控制和影响的部门;另一方则是一些人微言轻的行业专家,双方在资源、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与决策部门的亲近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虽然杨名舟、陈望祥这些持反对意见的老专家豁出了老命,拼尽了全力,也通过个人渠道把反对声音送达高层决策者,但从结果来看,他们显然已经失败。而陈望祥先生今年早些时候去世,更为他们堂吉柯德式的反对预示了一个悲凉的结局。
国家电网已经大获全胜。除了上述的特高压试验工程外,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还有两条特高压线路建设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一条是四川向家坝-上海奉贤±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目前已全线开工并正快速推进,计划2010年建成;一条是四川锦屏-江苏苏南±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2008年11月刚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计划2012年建成,但目前尚未开工。这还不是全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公司还有不少特高压工程的建设正在规划中,例如西南的大水电基地和内蒙古西部、山西、陕北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大火电基地等,如果这些特高压工程规划都得以实施的话,未来三四年,公司用于整个特高压线路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从决策意义上来看,关于特高压线路建设的争议已经结束了,任何反对意见都不能阻碍国家电网这个庞然大物的隆隆推进。反对特高压建设的意见该埋葬了,它就像献给陈望祥先生的一块墓碑。
技术问题,还是垄断问题?
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回顾和思考围绕特高压建设的争议,因为它对未来的中国市场可能有很大影响。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正负800千伏的直流电网。据了解,反对者反对的主要是建设1000千伏的交流电网,认为其技术不成熟,不能大规模上马。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始作俑者是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曾有个建设特高压电网方案——该网络的覆盖范围南到广东电白,北到黑龙江呼盟,西到云贵高原,东至上海,形成全国联网“一纵四横”的格局。
这个方案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预测,该方案的静态投资总额将达4060亿元,动态投资将达8000亿元。相比之下,三峡工程投资总额约180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总投资2209.4亿元。特高压输电网恐怕不只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电力预算项目,而且是所有投资预算项目中最大的。
反对者主要反对什么呢?从媒体报道和专家们所提建议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保证电源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电网建设的第一任务。近三四十年,欧洲、北美等地发生的十几次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教训是,交流电压等级越高,覆盖范围越大,越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联系紧密的特高压交流电网某一局部甚至某一部件发生破坏,就会将事故迅速扩大至更大范围。不仅在战时,而且在平时,电网很容易遭遇台风、暴雨、雷击、冰凌、雾闪、军事破坏等天灾人祸,会将事故迅速蔓延扩大。因此,要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必须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中研究电网结构,要按“分层分区”原则实行三道保护。国内电力专家提出未来的电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直流远送,网间稳控,优化结构,加强区域受端电网。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提出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的目标是实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而将保证电网安全的目标置之不顾,这是舍本求末的战略。
从国际经验看,历经40余年至今,仅有俄罗斯和日本各建设有一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而且长期降压运行,更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建设特高压国家电网。
其次,远距离输电采用特高压直流较特高压交流更为安全经济。特高压交流输电能力随着线路长度增加而大幅度降低,需要巨大的投资,而特高压直流输电不仅投资、耗用物资少,同时因为技术原因,在其发生故障时也不会影响互联电网的运行安全。据前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估算,一条年运量2亿吨的铁路与20~34回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线路所发挥的能源配置和调度功能相当,但前者的投资不足1000亿元,后者的投资则达2400~4080亿元,投资规模的差距巨大。从能源运输消耗来看,20~34回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线路的能量损耗,则相当于输送当量煤炭铁路能量消耗的10~20倍。
第三,除了技术和经济性之外,专家对特高压项目的决策程度提出了异议。从投资额看,特高压项目相当于4个三峡工程,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却远不如三峡工程决策时期。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有14个组400多位专家参与,每个组都自由发表了自己的论证结果,而且三峡工程上马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投票表决。但这些在特高压项目的决策中完全没有。
杨名舟在2006年提交的报告中,曾对已核准的特高压线路的决策程序提出强烈质疑:“对特高压试验项目,虽早已是舆论沸腾,但建特高压电网之争已缺乏当年三峡之争的民主空气,未经过科学程序。在安全、技术、经济、环保许多重大问题都未弄清楚,未取得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由少数人决策是不科学的。”对于这一投资额相当于3至4个三峡的巨大工程,“为什么不能像三峡工程上马那样,采取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国家电网的人士则对此表示,三峡项目与特高压电网不一样,三峡项目涉及地质环境改变,晋东南到荆门线路只是一个试验示范工程,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拿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去讨论的,“那样上个项目太复杂了!”这种看法显然站不住脚,完全忽视了应有的重大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国家电网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资产属于全民,其重大投资项目在理论上就应该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管,因为这钱不属于国家电网一个利益集团。
实际上,对特高压项目在技术上的争议 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特高压全国电网,将对未来全国电力市场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杨名舟先生在2006年的上书报告中就指出,最忌讳是把特高压问题弄成纯技术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在建成全国特高压电网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强化其在全国电力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电力体制改革,前路漫漫
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来看特高压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打破国有垄断行业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改革,但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打破国企垄断已经不是普通的要素改革,而是直接触及体制,触及利益集团的利益。在中国政府还占有最大的经济资源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是“共和国的长子”(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语)。在这个背景下推动破除垄断的改革,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在2002年开始实质性的破冰,国务院在2002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即[2002]5号文),通知确立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建设区域电力市场的思路。根据5号文方案,全国电网被拆分为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内部又分成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5大区域电网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对5大电网进行垂直管理。
但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则为好不容易推动的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路线图:如果国家电网完成了全国联网的“一纵四横”特高压电网格局,将会在现有的区域电网格局之外,又形成全国一张网。由于特高压网络存在_定的技术壁垒,这无疑将形成国有电网依靠特高压网络形成垄断的格局。对中国近30年改革才初步形成的国内电力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倒退。
事实上,电力体制改革近年在中国的推进格外艰难。从2002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经常是走走停停,需求一方的市场极不满意,在供应一方的电力系统内部,也不断出现争吵和停顿。国内电力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打破垄断,建立有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阶段性的推进。过去的电力改革集中在对电力企业主体的切割,这是电力改革必须做的一步。但只做到这一步并不足够,还有很多形成电力市场化的改革没有推进。一方面,电力领域的许多行政性垄断、电价的行政性控制没有放开,电力市场的很多市场化要素难以发挥作用。直到2009年,国内在电价问题上的“扯皮”还严重影响了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现有的电力企业主体在某些市场环节还是占有垄断地位。市场人士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到现在还控制着输电、配电和售电,何谈电力的市场化改革?
由于垄断国企的巨大影响力,它们往往能够参与甚至干预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甚至对政府政策形成“绑架”。在特高压电网项目的获准放行中,在中国的石油价格政策调整中,在经济资源和市场独占的制度安排中,都不难看到垄断国企对政策的影响力。
不难看到,电力体制改革还需要在现有的格局下继续大突破,才有可能接近目标。但从特高压电网的上马,我们看到了一种逆改革趋势而行的发展轨迹,这对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危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