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识字的母亲写信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四十二岁才生下了我。
  我出生正是十年文革时期。我的父亲是铁匠,手艺精湛,名扬鄱阳湖以北一带,没想到因此被厂里的造反派打为现行反革命。我出生第三天,父亲就被隔离审查,随即县革委会一纸《下放证》就将母亲和我们兄弟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直到八岁我才返城上一年级。
  母亲不识字,但对文化却有一种由衷的敬重。小时候我与母亲一起上街,母亲经常指着墙上标语要我读给她听,许多字我并不认识,母亲便费劲地猜测,让我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认更多的字。
  父亲由于文革中惨遭毒打,后来一直重病缠身,我上初中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我的兄长没有读什么书,下放落户在乡下农场,成家后没有回城,生活十分困难。
  父亲去世后,我是靠母亲摆地摊供上学的。卖的是一些铁器,如斧头、挖锄、凿子、锅铲、菜刀之类,是我一个打铁的叔叔赊给母亲,可以卖完货再付款。
  母亲的货重,每天来去要挑上好几趟。找街边一避风处,两张条凳上放一块门板便算开张。夏日炎炎,母亲在摊上支起一把破伞遮阴,手拿大蒲扇,不停地扇动。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母亲头上包着大围脖,搂着一个烘笼,尽量蜷缩在墙角。碰到城管队的人检查,还要急急地搬到更偏僻的地方。
  那时,我不懂事,只觉得母亲在街头的形象丢人,甚至不好意思到母亲的摊边去。早晚,母亲摆、收摊,要我帮着照看一下,我总是远远地站着、望着,唯恐碰到同学,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从此不再唤我帮忙。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便托叔叔帮她钉了一个木箱,下面安上四个轮子,四周用页片连上可以收放的木板,支撑起来便成了一个摊面。每天清晨,母亲佝偻着身子,用绳子拉着箱子上街,那“吱吱呀呀”声和独特的箱式摊点成了小城街头一景。
  我考上大学那晚,街坊们都来祝贺。母亲很高兴,拿出十元钱买了一筐梨巴,大家围坐着,吃着聊着,说了很多祝福的话。我的印象中,这是我们家十几年来第一次买水果。
  在大学里,母亲每月给我寄四十块钱。是请街坊代寄的,随汇款单附上几句“你娘身体很好,你娘叫你不要挂念,叫你好好念书”之类的话,这么几句,却总是令我潸然泪下。
  我知道,四十块钱是母亲摆摊收入的一大半,母亲留给自已的生活费就很有限了。可以想象得到,母亲的菜碗里永远是没有油的酸菜,偶尔加上一道新鲜的白菜。这也是我们母子十几年相依为命的主要菜谱。
  在大学里,我就像刚脱离襁褓的婴儿,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都是那么陌生。对母亲更是充满了愧疚和思念,尽管明知母亲不识字,我却难以抑制给她写信的冲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趴在被窝里,想着母亲独自一人风吹日晒,内心的孤独被无限地放大,笔下的思念如泉水汹涌。
  这种充满激情的信,在我是全身心的流露,可是不识字的母亲却要请街坊代读。母子心心相通,我相信我的思念母亲最懂,只是街坊们如何能完全理解我这份赤子之情。一次我一连写了六页纸,全是念家和思亲的话,反复叮嘱母亲要注意身体,再就是一点一滴地述说学校的生活。街坊的附言中,几句老话之后,破例加了两句话,说:“今后写信,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是街坊读得烦了,让我好生羞愧。
  但我知道,母亲是喜欢听的。我那些稚嫩的语言,也许能令母亲心里生出一些温暖,也许能给母亲的漫漫长夜带来一份希翼。
  母亲每次嘱托人写给我的那几句话,我总能读出新意和殷殷的期盼,令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也成为我抵御外界物质诱惑、奋发向上的动力。
  母亲现在已经八十岁了。一次,我读初中的女儿在她的衣柜最底层翻出一叠用布包起的信件,女儿好奇地打开,全是当年我写给母亲的信,一封一封都是用剪刀整齐地剪开的,纸张已经发黄,但保存得很好。女儿玩似的一封封地读着,年迈的母亲在旁边却听得十分认真,边听边抹眼泪。手捏着这些信,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不停地念叨:“看这些字,写得多好,写得多好!”
  我宛若又看见当年母亲每次接到我的来信时,那份喜悦和满足。我的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责 编:宋世安
其他文献
据媒体报道,在深圳平均每年有2万对新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在这2万对新人当中,有近6000对新人是外来的打工一族。他们在异地筑爱巢的同时,也渴望有一个像样的婚礼,然而工作忙或不熟悉举行婚礼的程序,不少新人不是把婚礼搞砸了,就是多花冤枉钱。从山西来深圳的打工妹李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个商机,专门做起了专业的婚礼顾问,在把许多对新人送上红地毯的同时,自己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发现商机    19
期刊
为了理想,我给老总写提议    18岁的我初中毕业便从安徽肥东到广东,加人打工行列,做了一名车位工。三年后,我从一名车位工坐到组长的位子。  2003年春节过后,因为害怕挤南方的火车,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来到浙江嘉兴一家名叫真诚的时装公司继续做车位组长。  和许多打工朋友一样,工余时间,我喜欢看书。有一天,在看书时,我无意中看到一句话:一个年轻人若能干自己喜欢做的事,并能赚到钞票,那么,这个人是快乐
期刊
我是故乡的一颗麦粒  田戈    墙角的旮旯里  躺着一颗小小的麦粒    也许从哪只丰收的箩筐  不经意间逃脱而出  像离群的孤雁  默默无闻悄无声息    透过朴实细小的麦粒  仿佛听到春风秋雨的喧哗  映照着父亲额头晶莹的汗滴  如今她静静地躺在地上  像可人的婴儿躺在母亲怀里    麦粒的表皮粗陋多皱  如同父亲苍老的脸膛  母亲温暖的手掌摸过  她闪着骄人的光泽  让人感到亲切    我
期刊
或许是生长在农村吧,打小我就对雨惧恨不已。  印象中的雨总是纠集着电闪雷鸣和狂风。我从沉酣中张开眼睛,一道道从墙缝直刺进来的闪电,在屋子里倏忽而逝。骤然间,我有了一种置身于奶奶讲的阎罗殿的惊悸;那风雨声仿佛把我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而雷声就成了幺叔口中张翼德的一声大喝。我紧紧抓住被子,把头蒙住但还是决定把眼睛露出来,这时候,父亲的身影成了我惟一的“救命稻草”。  父亲一手端着煤油灯,一手拿着盒呀
期刊
“叮铃铃……”一阵断断续续的手机铃声在陈强腰间的手机包里震响。“这‘老大哥’也太旧了,总是信号不好,什么时候也该把它换一换。”陈强边想边用右手从腰间摘下“砖头”似的话机,左手还摁着机器的开模按钮。刚打开接听键把这块“砖头”似的手机凑近耳边,就听到一声“爸爸”的欢叫,声音幼小而清脆,甜甜的,在机器的隆隆声中尤显悦耳。  “呃!等一下。”陈强犹豫了,古铜色的脸抽动了两下,紧了紧嘴角两条浅浅的皱纹,终于
期刊
“人,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名言究竟出自谁的口,我其实并不确切地知道,可我还是想,像诗一样生活。江南烟雨,我打马走过,红尘岁月如莲花般开落。好奇地亲近一块土地,我想看绿色的蔬菜如何从种籽开始蓬勃。怀着慈悲的心,给自己一个机会,我要看一朵夕阳垂暮的曼妙,月色又是如何在一瞬间温柔了天地。群山之巅,寻风的源处,逆水而游,听雨的轻吟……有一天带着倦意归来,请在这个星光寂静的夜里许我一个天真的梦。  我有多久
期刊
中午,天气有些热,我独自一人匆匆出门办事。走上人行天桥,对面一个男人迎上来,他把右手举过头顶说:“喂,你好!你好!”我以为他在跟别人打招呼,扭过头一看,后边没有一个人。“什么事?”我迟疑地停下脚步。  “对不起,我耽误你一分钟,说几句话。”男人自我介绍,“我1985年大学毕业,现在是上海的大企业家,我刚下飞机……”  不知怎么的,我突然记起好像在哪里看过或听过这句话。我一边认真地听他述说,一边上下
期刊
打零工,也就是散工,什么工都干,主要是建筑方面,可以同用工者讨价还价,完工拿钱,工多十天半月,少则几分钟,运气好的话,可以挣100元一天,好像捡钱似的,有时也叫人啼笑皆非。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我同一个老乡在收工的路上遇到一个骑着摩托车的中年人,从衣着看,像一个当地的建筑老板。他很谦和地跟我们打招呼,问我们干不干工,然后指着旁边一个工地说:“就是那点铁皮,要用拖拉机拉到另外一个工地,那边急用,本
期刊
认识李明的时候我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负责办公室工作。  当时李明是公司的一个供应商,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接触。他得知我没有男朋友后,就开始追求我。李明工作不错,人品也不错,再加上对我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很快我就开始掉进他的情网。  之后我们都将彼此当成生命中的惟一。李明的家人对我很好,他妈妈简直把我当闺女一般地疼。我很感激他们一家人对我的疼爱,年底的时候我们就结了婚。  婚后的日子很幸福,尽管李明的
期刊
第一次来到海南省海口市,看见许许多多背着大包小包的市民在沿街叫卖,开始我没怎么注意,走了一段路后,却有人向我喊道:“同志,买点东西吧!很便宜的。”我有些好奇,见一个中年男人背着一个包,脸晒得黑乎乎的,像从农村出来。他缠着我走了很远。我问道:“你卖什么呀?”他说:“红双喜、万宝路、箭牌香烟,是出厂价,才50元一条。”我想,这个价钱比在家里少了一半多。难怪很多人说海南的生意好做。  我于是开始同他讨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