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四十二岁才生下了我。
我出生正是十年文革时期。我的父亲是铁匠,手艺精湛,名扬鄱阳湖以北一带,没想到因此被厂里的造反派打为现行反革命。我出生第三天,父亲就被隔离审查,随即县革委会一纸《下放证》就将母亲和我们兄弟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直到八岁我才返城上一年级。
母亲不识字,但对文化却有一种由衷的敬重。小时候我与母亲一起上街,母亲经常指着墙上标语要我读给她听,许多字我并不认识,母亲便费劲地猜测,让我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认更多的字。
父亲由于文革中惨遭毒打,后来一直重病缠身,我上初中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我的兄长没有读什么书,下放落户在乡下农场,成家后没有回城,生活十分困难。
父亲去世后,我是靠母亲摆地摊供上学的。卖的是一些铁器,如斧头、挖锄、凿子、锅铲、菜刀之类,是我一个打铁的叔叔赊给母亲,可以卖完货再付款。
母亲的货重,每天来去要挑上好几趟。找街边一避风处,两张条凳上放一块门板便算开张。夏日炎炎,母亲在摊上支起一把破伞遮阴,手拿大蒲扇,不停地扇动。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母亲头上包着大围脖,搂着一个烘笼,尽量蜷缩在墙角。碰到城管队的人检查,还要急急地搬到更偏僻的地方。
那时,我不懂事,只觉得母亲在街头的形象丢人,甚至不好意思到母亲的摊边去。早晚,母亲摆、收摊,要我帮着照看一下,我总是远远地站着、望着,唯恐碰到同学,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从此不再唤我帮忙。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便托叔叔帮她钉了一个木箱,下面安上四个轮子,四周用页片连上可以收放的木板,支撑起来便成了一个摊面。每天清晨,母亲佝偻着身子,用绳子拉着箱子上街,那“吱吱呀呀”声和独特的箱式摊点成了小城街头一景。
我考上大学那晚,街坊们都来祝贺。母亲很高兴,拿出十元钱买了一筐梨巴,大家围坐着,吃着聊着,说了很多祝福的话。我的印象中,这是我们家十几年来第一次买水果。
在大学里,母亲每月给我寄四十块钱。是请街坊代寄的,随汇款单附上几句“你娘身体很好,你娘叫你不要挂念,叫你好好念书”之类的话,这么几句,却总是令我潸然泪下。
我知道,四十块钱是母亲摆摊收入的一大半,母亲留给自已的生活费就很有限了。可以想象得到,母亲的菜碗里永远是没有油的酸菜,偶尔加上一道新鲜的白菜。这也是我们母子十几年相依为命的主要菜谱。
在大学里,我就像刚脱离襁褓的婴儿,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都是那么陌生。对母亲更是充满了愧疚和思念,尽管明知母亲不识字,我却难以抑制给她写信的冲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趴在被窝里,想着母亲独自一人风吹日晒,内心的孤独被无限地放大,笔下的思念如泉水汹涌。
这种充满激情的信,在我是全身心的流露,可是不识字的母亲却要请街坊代读。母子心心相通,我相信我的思念母亲最懂,只是街坊们如何能完全理解我这份赤子之情。一次我一连写了六页纸,全是念家和思亲的话,反复叮嘱母亲要注意身体,再就是一点一滴地述说学校的生活。街坊的附言中,几句老话之后,破例加了两句话,说:“今后写信,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是街坊读得烦了,让我好生羞愧。
但我知道,母亲是喜欢听的。我那些稚嫩的语言,也许能令母亲心里生出一些温暖,也许能给母亲的漫漫长夜带来一份希翼。
母亲每次嘱托人写给我的那几句话,我总能读出新意和殷殷的期盼,令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也成为我抵御外界物质诱惑、奋发向上的动力。
母亲现在已经八十岁了。一次,我读初中的女儿在她的衣柜最底层翻出一叠用布包起的信件,女儿好奇地打开,全是当年我写给母亲的信,一封一封都是用剪刀整齐地剪开的,纸张已经发黄,但保存得很好。女儿玩似的一封封地读着,年迈的母亲在旁边却听得十分认真,边听边抹眼泪。手捏着这些信,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不停地念叨:“看这些字,写得多好,写得多好!”
我宛若又看见当年母亲每次接到我的来信时,那份喜悦和满足。我的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责 编:宋世安
我出生正是十年文革时期。我的父亲是铁匠,手艺精湛,名扬鄱阳湖以北一带,没想到因此被厂里的造反派打为现行反革命。我出生第三天,父亲就被隔离审查,随即县革委会一纸《下放证》就将母亲和我们兄弟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直到八岁我才返城上一年级。
母亲不识字,但对文化却有一种由衷的敬重。小时候我与母亲一起上街,母亲经常指着墙上标语要我读给她听,许多字我并不认识,母亲便费劲地猜测,让我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认更多的字。
父亲由于文革中惨遭毒打,后来一直重病缠身,我上初中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我的兄长没有读什么书,下放落户在乡下农场,成家后没有回城,生活十分困难。
父亲去世后,我是靠母亲摆地摊供上学的。卖的是一些铁器,如斧头、挖锄、凿子、锅铲、菜刀之类,是我一个打铁的叔叔赊给母亲,可以卖完货再付款。
母亲的货重,每天来去要挑上好几趟。找街边一避风处,两张条凳上放一块门板便算开张。夏日炎炎,母亲在摊上支起一把破伞遮阴,手拿大蒲扇,不停地扇动。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母亲头上包着大围脖,搂着一个烘笼,尽量蜷缩在墙角。碰到城管队的人检查,还要急急地搬到更偏僻的地方。
那时,我不懂事,只觉得母亲在街头的形象丢人,甚至不好意思到母亲的摊边去。早晚,母亲摆、收摊,要我帮着照看一下,我总是远远地站着、望着,唯恐碰到同学,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从此不再唤我帮忙。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便托叔叔帮她钉了一个木箱,下面安上四个轮子,四周用页片连上可以收放的木板,支撑起来便成了一个摊面。每天清晨,母亲佝偻着身子,用绳子拉着箱子上街,那“吱吱呀呀”声和独特的箱式摊点成了小城街头一景。
我考上大学那晚,街坊们都来祝贺。母亲很高兴,拿出十元钱买了一筐梨巴,大家围坐着,吃着聊着,说了很多祝福的话。我的印象中,这是我们家十几年来第一次买水果。
在大学里,母亲每月给我寄四十块钱。是请街坊代寄的,随汇款单附上几句“你娘身体很好,你娘叫你不要挂念,叫你好好念书”之类的话,这么几句,却总是令我潸然泪下。
我知道,四十块钱是母亲摆摊收入的一大半,母亲留给自已的生活费就很有限了。可以想象得到,母亲的菜碗里永远是没有油的酸菜,偶尔加上一道新鲜的白菜。这也是我们母子十几年相依为命的主要菜谱。
在大学里,我就像刚脱离襁褓的婴儿,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都是那么陌生。对母亲更是充满了愧疚和思念,尽管明知母亲不识字,我却难以抑制给她写信的冲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趴在被窝里,想着母亲独自一人风吹日晒,内心的孤独被无限地放大,笔下的思念如泉水汹涌。
这种充满激情的信,在我是全身心的流露,可是不识字的母亲却要请街坊代读。母子心心相通,我相信我的思念母亲最懂,只是街坊们如何能完全理解我这份赤子之情。一次我一连写了六页纸,全是念家和思亲的话,反复叮嘱母亲要注意身体,再就是一点一滴地述说学校的生活。街坊的附言中,几句老话之后,破例加了两句话,说:“今后写信,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是街坊读得烦了,让我好生羞愧。
但我知道,母亲是喜欢听的。我那些稚嫩的语言,也许能令母亲心里生出一些温暖,也许能给母亲的漫漫长夜带来一份希翼。
母亲每次嘱托人写给我的那几句话,我总能读出新意和殷殷的期盼,令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也成为我抵御外界物质诱惑、奋发向上的动力。
母亲现在已经八十岁了。一次,我读初中的女儿在她的衣柜最底层翻出一叠用布包起的信件,女儿好奇地打开,全是当年我写给母亲的信,一封一封都是用剪刀整齐地剪开的,纸张已经发黄,但保存得很好。女儿玩似的一封封地读着,年迈的母亲在旁边却听得十分认真,边听边抹眼泪。手捏着这些信,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不停地念叨:“看这些字,写得多好,写得多好!”
我宛若又看见当年母亲每次接到我的来信时,那份喜悦和满足。我的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责 编:宋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