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本在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教育的对象是人,以生命为主题,促成学生正确地对待生命。于此,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道德起点。
一、相关调查
笔者以“生命”为主题对苏北三所中等职业学校7个专业的856名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对生存现状的满意度。其中,对生存现状满意的学生为42%,对生存现状不满意的学生为39%,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9%。二是对生命的态度。其中,珍视生命的学生为40%,对生命无所谓的学生为45%,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5%。三是看到别的生命痛苦时自己的反应。其中,感觉痛苦的为35%,感觉高兴的学生为8%,表示无所谓的为46%,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1%。四是是否经常受到别人重视。其中,经常受人重视的学生为15%,偶尔受人重视的学生为35%,很少受人重视的学生为20%,弃权的学生为30%。五是是否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其中,希望受到别人重视的为42%,不希望受到别人重视的学生为30%,无所谓的学生为20%,对此项调查弃权的为8%。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大多处于漠视的状态。具体而言,这种漠视状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二是对其他生命体的漠视。
二、原因追溯
1.家庭因素
在中等职业学校,存在4个特殊群体:一是留守少年。他们的父母在其幼年时就外出打工,他们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或独自住校长大。二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其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造成其与父母之中的一方共同生活。三是有着寄养经历。由于属于超生或父母不在身边等原因,其从小就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被寄养于其他家庭。四是独生子女。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从小就被娇养。前三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生命中缺少关爱,长久地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漠视的状态。总之,缺少关心成为这部分学生童年记忆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记忆直接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漠视。第四个群体——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在自我的世界中长大,其中极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很少关心别人。
2.学校因素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实行“无门槛”原则,所以在很多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都是在普通高中录取之后。可以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不理想者。为追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首先,笔者以“在中小學,你是否曾经被老师训斥过,如果愿意,请描述”为题,对笔者所在学校8个班的329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有215个学生都有被教师训斥的经历,其中的85个学生描述了自己被教师训斥的经历。究其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是首要原因,其余原因还有迟到、与同学闹矛盾以及违反纪律,等等。还有67个学生表示,教师训斥他们也是偶尔的,更多的时候是不管他们。其次,笔者以“初中生活最让你感动的人”为题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表示有明确感动对象的学生仅占总数的20%。这说明有大量的学生处于“人际荒漠”之中,被人忽视、不被欣赏。其表现在课堂上,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张皮现象;其表现在师生关系中,即训斥与被训、惩罚与受罚的二元对立关系。师生之间的疏离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疏离的根源恰恰是对生命的漠视。最终,这种被漠视的经历导致学生对外在世界以及自我生命的漠视。
3.社会因素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提出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如果蓝领工人的政治、社会待遇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就很难得到提升。而这一切,无疑加重了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间接地加重其与周围世界和整个社会的情绪对立,最终引发其冷漠的心态。
通过对上述三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现状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必然是“人”。中等职业教育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个轨道。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宗旨”的服务理念使其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德育很多时候仅作为一门课程存留在课程体系中,而其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大多体现出学科教学“灌输”和思想教育“训导”等特征。甚至,在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中,生命教育极为匮乏。
2.生命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把“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内容,即要求德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德育的“以人为本”,应体现为改善学生生命存在的现状,促进生命良性成长,让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帮助学生获得生命的尊严。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学会珍惜自己,关注、尊重、珍爱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从而实现与这个世界的和谐共处。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德育实施遵循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教育应该体现五方面的独特内容:
(1)教会学生树立自信心
基于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实,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树学生的自信。当一个人有了自信时,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才会有心情感受世界的美好。
以霍华德
一、相关调查
笔者以“生命”为主题对苏北三所中等职业学校7个专业的856名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对生存现状的满意度。其中,对生存现状满意的学生为42%,对生存现状不满意的学生为39%,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9%。二是对生命的态度。其中,珍视生命的学生为40%,对生命无所谓的学生为45%,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5%。三是看到别的生命痛苦时自己的反应。其中,感觉痛苦的为35%,感觉高兴的学生为8%,表示无所谓的为46%,对此项调查弃权的学生为11%。四是是否经常受到别人重视。其中,经常受人重视的学生为15%,偶尔受人重视的学生为35%,很少受人重视的学生为20%,弃权的学生为30%。五是是否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其中,希望受到别人重视的为42%,不希望受到别人重视的学生为30%,无所谓的学生为20%,对此项调查弃权的为8%。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大多处于漠视的状态。具体而言,这种漠视状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二是对其他生命体的漠视。
二、原因追溯
1.家庭因素
在中等职业学校,存在4个特殊群体:一是留守少年。他们的父母在其幼年时就外出打工,他们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或独自住校长大。二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其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造成其与父母之中的一方共同生活。三是有着寄养经历。由于属于超生或父母不在身边等原因,其从小就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被寄养于其他家庭。四是独生子女。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从小就被娇养。前三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生命中缺少关爱,长久地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漠视的状态。总之,缺少关心成为这部分学生童年记忆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记忆直接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漠视。第四个群体——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在自我的世界中长大,其中极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很少关心别人。
2.学校因素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实行“无门槛”原则,所以在很多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都是在普通高中录取之后。可以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不理想者。为追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首先,笔者以“在中小學,你是否曾经被老师训斥过,如果愿意,请描述”为题,对笔者所在学校8个班的329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有215个学生都有被教师训斥的经历,其中的85个学生描述了自己被教师训斥的经历。究其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是首要原因,其余原因还有迟到、与同学闹矛盾以及违反纪律,等等。还有67个学生表示,教师训斥他们也是偶尔的,更多的时候是不管他们。其次,笔者以“初中生活最让你感动的人”为题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表示有明确感动对象的学生仅占总数的20%。这说明有大量的学生处于“人际荒漠”之中,被人忽视、不被欣赏。其表现在课堂上,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张皮现象;其表现在师生关系中,即训斥与被训、惩罚与受罚的二元对立关系。师生之间的疏离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疏离的根源恰恰是对生命的漠视。最终,这种被漠视的经历导致学生对外在世界以及自我生命的漠视。
3.社会因素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提出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如果蓝领工人的政治、社会待遇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就很难得到提升。而这一切,无疑加重了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间接地加重其与周围世界和整个社会的情绪对立,最终引发其冷漠的心态。
通过对上述三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现状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必然是“人”。中等职业教育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个轨道。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宗旨”的服务理念使其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德育很多时候仅作为一门课程存留在课程体系中,而其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大多体现出学科教学“灌输”和思想教育“训导”等特征。甚至,在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中,生命教育极为匮乏。
2.生命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把“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内容,即要求德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德育的“以人为本”,应体现为改善学生生命存在的现状,促进生命良性成长,让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帮助学生获得生命的尊严。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学会珍惜自己,关注、尊重、珍爱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从而实现与这个世界的和谐共处。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德育实施遵循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教育应该体现五方面的独特内容:
(1)教会学生树立自信心
基于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实,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树学生的自信。当一个人有了自信时,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才会有心情感受世界的美好。
以霍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