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商品音乐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受众视听心理的变化、经济效益的刺激等多种原因,渐渐具有媚俗化倾向。这种媚俗化倾向模糊了受众的审美认知、破坏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并且极力宣扬音乐的娱乐性,导致社会价值的混乱。只有对这种媚俗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加以评判和引导,才能使商品音乐在维持其各项商业性的特点之余,兼顾音乐的社会功能,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关键词:商品音乐;媚俗;影响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网络、广播等多个平台的与音乐产生关联。与此同时,音乐愈发重视流行和通俗,蔑视古典和优雅,注意情绪的表达,轻视理性的思考和启发,越来越世俗化、生活化和情感化,渐渐流露出拜金、色情和暴力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媚俗化倾向。
一、当下商品音乐的类型及媚俗特征
(一)类型
1.唱片音乐商品
唱片音乐的兴起,乃是得益于留声机和录音媒介的出现。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化就是从黑胶唱片开始的,换言之就是唱片和商业录音使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传播成为了可能。现在的唱片音乐的载体材质发生了变化,黑胶唱片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CD、DVD等音乐商品。
2.媒体型音乐商品
(1)电视广告音乐。广告除了需要好的画面、广告语之外,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源于广播,但兴盛于电视。在现代媒介语境下的广告音乐就是一件高投资的商品音乐,并且绝大对数都能够取得高回报。
(2)影视音乐。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电影,请乐队现场伴奏,并且当时的音乐与影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后来人们发现一些音乐的运用可以表达、烘托甚至隐喻电影内容,并且使电影有更好的观赏性,从此就出现了电影配乐。从20世纪30年底开始音乐成为了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曾经为电影、电视配乐的音乐家有肖斯塔科维奇(苏)、约翰·威廉姆斯(美)、久石让(日)等。中国近代有聂耳、当代有谭盾等。制片商和版权商正是看到了影视音乐的巨大收益,才大量制造和出版影视音乐,从此影视音乐成为音乐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音乐。网络世界,信息传输量大,为数字音乐的流通提供了可能性。数字音乐可以是mp3音乐、手机音乐、彩铃音乐等等音乐形式。它们依托多媒体技术而生,创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受到专业音乐培养的普通人,所以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良莠不齐。当下商品音乐的媚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数字音乐的媚俗,客观上数字技术推动了音乐的商业化。
(二)媚俗特征
首先,歌曲旋律本身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只是不同歌曲运用的作曲技巧和作曲难度不同而已。当下的一部分网络音乐调式调性单一,旋律简单,这也是受音乐创作者的专业能力的限制。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商品来说,旋律简单才能使歌曲好记又上口,更有利于音乐的传播。所以音乐的媚俗性并不体现在旋律上。
其次,歌曲歌词内容直白,甚至低俗露骨。对于商品音乐来说,通俗、贴近生活的歌词虽然能使音乐受众产生更多的心理共鸣,使音乐的传唱度更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分直白的歌词让音乐从通俗走向媚俗了。当下就有很多歌曲的歌词之直白让人触目惊心,比如说歌曲《香水有毒》,这个歌曲大概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很凄美,可是歌词“擦掉一切陪你睡”显然就太过露骨,虽然把女子对心仪男子的情感表露无遗,但是作为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商品音乐,音乐受众人群中不仅有成年人,还有未成年人,而对于人生观和分辨能力不高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歌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导致商品音乐的媚俗性的关键在于歌词部分。
二、商品音乐媚俗性产生的影响
(一)扭转了正常的审美心理
现代人很重视“胎教”,很多妈妈在四个月以后就有意识地欣赏一些音乐。因为从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方面来说,人类的成长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后天的培养。而欣赏音乐就使孩子处在一个氛围圈内,使其在潜意识里有一种美的体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个体审美心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所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当下流行于大街小巷的媚俗商品音乐就造就了一个扭曲的社会环境,各种负面信息包围着每个人,扭转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含蓄中庸的审美心理,变成了张扬个性,倾向性、爱、暴力的审美心理,并且对这种扭曲的审美心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影响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盲目推崇和随大流的意识心态,对一些歌曲不经辨析就盲目接受,在校园里大唱情啊爱啊愁啊怨啊。很多流行歌曲戏说历史、调侃生活、回避真实人生。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商品音乐媚俗的最大的受害者就青少年,有许多媚俗的商品音乐在校园中的传唱度很广。例如《爱情买卖》、《伤不起》,这些歌曲在中学校园的传唱度很高,这种对两性关系赤裸裸描写的歌曲显然不适合中学生。
(三)音乐艺术水平的倒退
一些媚俗的商品音乐在市场上的成功,驱使一些音乐制造商更加积极的发行相同类型的歌曲,期待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所谓的热门类型音乐的创作,然后经音乐公司推出市场,受到大众的追捧。一些积极健康的歌曲市场受到挤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能维持音乐创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迫使一些有能力的音乐创作者放弃或者减少创作有艺术价值的歌曲,这样必然或导致音乐艺术水平的倒退。
当下的商品音乐的媚俗正在使音乐文化渐渐成为一场滑稽剧。商品音乐低俗的内容、创作者媚俗的创作态度、音乐欣赏者无思考的欣赏态度,导致了中国商品音乐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滑稽戏。在这场滑稽戏里没有赢家,受伤的只会是中国音乐事业和青少年们,倘若我们不对商品音乐的媚俗化倾向进行反思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和社会面貌前景堪虞!
参考文献:
[1]魏传光.大众文化媚俗化机制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1-6;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4]熊莺.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J].武汉:文学教育,2010-1;
作者简介:
李夏(1989~ ),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声乐。
关键词:商品音乐;媚俗;影响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网络、广播等多个平台的与音乐产生关联。与此同时,音乐愈发重视流行和通俗,蔑视古典和优雅,注意情绪的表达,轻视理性的思考和启发,越来越世俗化、生活化和情感化,渐渐流露出拜金、色情和暴力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媚俗化倾向。
一、当下商品音乐的类型及媚俗特征
(一)类型
1.唱片音乐商品
唱片音乐的兴起,乃是得益于留声机和录音媒介的出现。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化就是从黑胶唱片开始的,换言之就是唱片和商业录音使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传播成为了可能。现在的唱片音乐的载体材质发生了变化,黑胶唱片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CD、DVD等音乐商品。
2.媒体型音乐商品
(1)电视广告音乐。广告除了需要好的画面、广告语之外,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源于广播,但兴盛于电视。在现代媒介语境下的广告音乐就是一件高投资的商品音乐,并且绝大对数都能够取得高回报。
(2)影视音乐。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电影,请乐队现场伴奏,并且当时的音乐与影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后来人们发现一些音乐的运用可以表达、烘托甚至隐喻电影内容,并且使电影有更好的观赏性,从此就出现了电影配乐。从20世纪30年底开始音乐成为了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曾经为电影、电视配乐的音乐家有肖斯塔科维奇(苏)、约翰·威廉姆斯(美)、久石让(日)等。中国近代有聂耳、当代有谭盾等。制片商和版权商正是看到了影视音乐的巨大收益,才大量制造和出版影视音乐,从此影视音乐成为音乐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音乐。网络世界,信息传输量大,为数字音乐的流通提供了可能性。数字音乐可以是mp3音乐、手机音乐、彩铃音乐等等音乐形式。它们依托多媒体技术而生,创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受到专业音乐培养的普通人,所以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良莠不齐。当下商品音乐的媚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数字音乐的媚俗,客观上数字技术推动了音乐的商业化。
(二)媚俗特征
首先,歌曲旋律本身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只是不同歌曲运用的作曲技巧和作曲难度不同而已。当下的一部分网络音乐调式调性单一,旋律简单,这也是受音乐创作者的专业能力的限制。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商品来说,旋律简单才能使歌曲好记又上口,更有利于音乐的传播。所以音乐的媚俗性并不体现在旋律上。
其次,歌曲歌词内容直白,甚至低俗露骨。对于商品音乐来说,通俗、贴近生活的歌词虽然能使音乐受众产生更多的心理共鸣,使音乐的传唱度更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分直白的歌词让音乐从通俗走向媚俗了。当下就有很多歌曲的歌词之直白让人触目惊心,比如说歌曲《香水有毒》,这个歌曲大概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很凄美,可是歌词“擦掉一切陪你睡”显然就太过露骨,虽然把女子对心仪男子的情感表露无遗,但是作为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商品音乐,音乐受众人群中不仅有成年人,还有未成年人,而对于人生观和分辨能力不高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歌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导致商品音乐的媚俗性的关键在于歌词部分。
二、商品音乐媚俗性产生的影响
(一)扭转了正常的审美心理
现代人很重视“胎教”,很多妈妈在四个月以后就有意识地欣赏一些音乐。因为从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方面来说,人类的成长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后天的培养。而欣赏音乐就使孩子处在一个氛围圈内,使其在潜意识里有一种美的体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个体审美心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所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当下流行于大街小巷的媚俗商品音乐就造就了一个扭曲的社会环境,各种负面信息包围着每个人,扭转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含蓄中庸的审美心理,变成了张扬个性,倾向性、爱、暴力的审美心理,并且对这种扭曲的审美心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影响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盲目推崇和随大流的意识心态,对一些歌曲不经辨析就盲目接受,在校园里大唱情啊爱啊愁啊怨啊。很多流行歌曲戏说历史、调侃生活、回避真实人生。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商品音乐媚俗的最大的受害者就青少年,有许多媚俗的商品音乐在校园中的传唱度很广。例如《爱情买卖》、《伤不起》,这些歌曲在中学校园的传唱度很高,这种对两性关系赤裸裸描写的歌曲显然不适合中学生。
(三)音乐艺术水平的倒退
一些媚俗的商品音乐在市场上的成功,驱使一些音乐制造商更加积极的发行相同类型的歌曲,期待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所谓的热门类型音乐的创作,然后经音乐公司推出市场,受到大众的追捧。一些积极健康的歌曲市场受到挤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能维持音乐创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迫使一些有能力的音乐创作者放弃或者减少创作有艺术价值的歌曲,这样必然或导致音乐艺术水平的倒退。
当下的商品音乐的媚俗正在使音乐文化渐渐成为一场滑稽剧。商品音乐低俗的内容、创作者媚俗的创作态度、音乐欣赏者无思考的欣赏态度,导致了中国商品音乐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滑稽戏。在这场滑稽戏里没有赢家,受伤的只会是中国音乐事业和青少年们,倘若我们不对商品音乐的媚俗化倾向进行反思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和社会面貌前景堪虞!
参考文献:
[1]魏传光.大众文化媚俗化机制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1-6;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4]熊莺.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J].武汉:文学教育,2010-1;
作者简介:
李夏(1989~ ),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