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x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本文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视角,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着重探讨了政治文化变革的方法,这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文化;变革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在现代化中不仅是要变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更重要推动政治文化变革,并建立起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另外,政治文化变革也要解决政治亚文化冲突与融合,而这也是推动主流政治文化构建的一个战略选择。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包括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一整套的体制与制度的总和。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国家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能力。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  政治文化的这一界定,突出强调了它对现有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影响能力,特别是对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要真正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文化对政治改革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而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也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文化变革的制度保障和目标取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注重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自身的完善,要求构建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国家相应的制度架构和完善,而制度的建构与文化的建设密切相关,“文化提供了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力量得以运行的背景;反过来,制度、社会关系或历史事件规定了文化得以显示自身的方式。”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更深层次地影响和塑造政治文化,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政治文化变革提供了基本的规定性,是政治文化变革的制度保障。同时,政治制度化和民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考量标准,反映着国家治理的内容与实际价值,也为政治文化的系统性变革提供重要的目标取向。
  (二)政治文化变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也包括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培育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理性的公民文化。政治文化变革就是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传播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并逐步消除消极落后的政治文化,培养其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变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因为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政治意识形态,是指导思想的反映。而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满足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和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三)政治文化制约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不过这一过程一般是由作为政治行为体的政治人去实现和完成的,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和程度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与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及其结果。政治文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现代政治文化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而相反,落后的、与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相悖的政治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比如传统政治文化中權力本位、重礼轻法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具有消极的影响,由于政治文化的结构性而产生的群体政治文化则会加剧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变革政治文化,消除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215页.
  [3][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郝丽,崔永刚.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类型浅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第169页.
  [5]李艳丽.政治亚文化: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因素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59页.
其他文献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它将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开始提出,9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实践成果丰富,基础教育逐步发生了深刻的本质性变化。本文就基础教育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
期刊
摘要:解放思想是促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更没有发展进步。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意识领域新引擎势在必行。  关键词:解放思想 实践 发展  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  (一)创新思想意识。思想意识上有提高,就必须把这项工作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群众教育路线和“三严三实”活动中,放在总结“十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旨在通过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环境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把握,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路径,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路径  “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通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也逐渐加快,并带动着各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向着规模化、大型化、洞室群等方向进行发展。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施工速度在逐渐加快,机械化水平也随之提升,地下厂房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新发展,推动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本文主要从大型地下厂房开挖和支护的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水利工程地下厂房的施工技术分析,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社会各行各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不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和学生的重视。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体系中还未涉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必选课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让学生尽早清晰将来发展的方向,合理安排大学三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积极努力的为将来的生活做好规划,使
期刊
摘要:事业单位的思政工作对于凝聚人心、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事业单位的思政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相关工作方法也应该随之改进。因此,本文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拓展方式,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的思政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事业单位;思政工作;拓展  引言: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群众受各种因素影响
期刊
一、初创期混合经济国资国企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思想文化建设成就进行单独表述,首次对文化工作进行单个章节部署,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下称混合经济)是由几种所有制成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国有经
期刊
摘要:基于现代企业思想工作中政工师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以政工师在现代企业思想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为基础依据,分析如何在现代企业思想工作中发挥政工师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思想工作;政工师;作用  企业现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国家也已经针对政工师给予了高度重视,企业政工师作为企业领导者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人员,并在思想当中一直都是处于
期刊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青年的巨大活力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国有企业青年思想动态,采用新手段融入青年、理解青年、引导青年,带领青年在众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新时期下青年社会思潮分析  国有企业青年主流思潮有以下几种:因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而产生的创文化、因压力较大而对现实无奈的丧文化都行、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首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背景和倾向进行了研究,然后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中心,其中卢梭最基础的是他异化的人性论和辩证法思维对马克思的启迪作用,最后一章谈论卢梭的影响促使了马克思把重心发生了转变。卢梭由于自身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达到唯物史观的高度,马克思扬弃了卢梭的思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關键词:卢梭 ;马克思;异化;辩证法  第一节 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