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段,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完善,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形成自觉锻炼、团结活泼的个性特点,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因此,为了提高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的兴致,在大力抓好素质教育的同时,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之中,丰富精彩地上好每节体育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疏通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面对身心发展正处于雏形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施。首先沟通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所谓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就是要强调学生的大脑,积极参与,认真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干脆不买教师的帐等,造成课堂目标很难达成。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包括两大心理因素: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即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动机等基本心理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构成的活动,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做到教学心理学化,来达到预定目标。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烦耐久跑的情形,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它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使人体骨质增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肺活量及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及弹性。其次,让学生懂得它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再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厌恶心理,使整个锻炼过程充满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达到强身育心的目的,完成耐久跑的教育内容。
二、积极发展学生个性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
1.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发展个性,第一步要发现辨认他们的个性。青少年个性常常不太明显,体育教师应该善于从那些细微之处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性,这样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培养学生的不同个性。共同齐步发展是不可取的。对于个性特征鲜明的孩子不能等同对待,而应允许他们保留那些显得不合群、不合拍、不合常人情感的特点,更不能用“神经质”、“性格怪癖”等话来刺激他们、挖苦他们。
3.对不同的个性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培养和引导。体育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后,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其次,体育课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1.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良好方法。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活动,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部分和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固的特点,这些特点,几十年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其中的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人们对体育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以及课中准备部分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准备部分的教学不应该单纯的只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务,应该从课的一开始就得到较好的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基本要求的约束下,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过去我们准备部分的教学形式比较公式化、教条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而目前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统一指挥的状况,开始出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来进行准备活动的锻炼的做法。准备活动练习的内容不仅仅有教师规定的练习,学生也可以在规定练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样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同时在准备活动和运动量的安排上也能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阶段上满足其运动欲望,最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即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教师平时应多了解学生,熟悉情况。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以学生练习为主,采用以学生自主结合进行自学自练的组织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层次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同时提出不同要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可能。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技术掌握程度状况,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练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
三、提高地学生上课兴趣
1.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为了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应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即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景,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景中去,使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上课。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在进行枯燥的耐久跑练习时采用地形跑、越野跑、定向运动、跳长绳以及耐力游戏等形式。通过这些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言的艺术。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体育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虽然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式和情感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上前滚翻课时,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教师可用“别着急,慢慢想想动作要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等话语,以减轻其紧张程度。整堂课教学以表扬、鼓励为主,“你真笨,不佩服你不行,我从未教过像你这样的学生”等训斥、讽刺、挖苦的话千万别说,否则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抑郁、不快的状态,即影响学生学习,又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准确定位教材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习时心态好,积极性高,教师应准确定位教材重点、难点,备课时应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可能穿插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尽量做到分解动作教学。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先掌握,然后逐步提高难度。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体育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旧评价制度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先天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快,但他们的成绩和优秀学生仍然有一定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上好体育课不是很简单的事,存在着很多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以上所述只是我对上好体育课的一些想法。总之,要上好体育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设计课,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上得开心,又得到身体的锻炼。困难是有的,但可以克服,可以想办法解决,只要想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疏通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面对身心发展正处于雏形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施。首先沟通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所谓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就是要强调学生的大脑,积极参与,认真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干脆不买教师的帐等,造成课堂目标很难达成。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包括两大心理因素: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即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动机等基本心理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构成的活动,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做到教学心理学化,来达到预定目标。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烦耐久跑的情形,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它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使人体骨质增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肺活量及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及弹性。其次,让学生懂得它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再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厌恶心理,使整个锻炼过程充满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达到强身育心的目的,完成耐久跑的教育内容。
二、积极发展学生个性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
1.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发展个性,第一步要发现辨认他们的个性。青少年个性常常不太明显,体育教师应该善于从那些细微之处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性,这样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培养学生的不同个性。共同齐步发展是不可取的。对于个性特征鲜明的孩子不能等同对待,而应允许他们保留那些显得不合群、不合拍、不合常人情感的特点,更不能用“神经质”、“性格怪癖”等话来刺激他们、挖苦他们。
3.对不同的个性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培养和引导。体育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后,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其次,体育课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1.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良好方法。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活动,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部分和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固的特点,这些特点,几十年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其中的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人们对体育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以及课中准备部分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准备部分的教学不应该单纯的只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务,应该从课的一开始就得到较好的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基本要求的约束下,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过去我们准备部分的教学形式比较公式化、教条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而目前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统一指挥的状况,开始出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来进行准备活动的锻炼的做法。准备活动练习的内容不仅仅有教师规定的练习,学生也可以在规定练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样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同时在准备活动和运动量的安排上也能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阶段上满足其运动欲望,最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即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教师平时应多了解学生,熟悉情况。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以学生练习为主,采用以学生自主结合进行自学自练的组织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层次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同时提出不同要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可能。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技术掌握程度状况,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练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
三、提高地学生上课兴趣
1.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为了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应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即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景,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景中去,使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上课。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在进行枯燥的耐久跑练习时采用地形跑、越野跑、定向运动、跳长绳以及耐力游戏等形式。通过这些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言的艺术。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体育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虽然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式和情感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上前滚翻课时,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教师可用“别着急,慢慢想想动作要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等话语,以减轻其紧张程度。整堂课教学以表扬、鼓励为主,“你真笨,不佩服你不行,我从未教过像你这样的学生”等训斥、讽刺、挖苦的话千万别说,否则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抑郁、不快的状态,即影响学生学习,又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准确定位教材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习时心态好,积极性高,教师应准确定位教材重点、难点,备课时应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可能穿插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尽量做到分解动作教学。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先掌握,然后逐步提高难度。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体育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旧评价制度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先天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快,但他们的成绩和优秀学生仍然有一定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上好体育课不是很简单的事,存在着很多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以上所述只是我对上好体育课的一些想法。总之,要上好体育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设计课,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上得开心,又得到身体的锻炼。困难是有的,但可以克服,可以想办法解决,只要想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