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壶由于泡出的茶味隽永醇厚,芳馨盈齿不绝,再加上造型古朴凝练,色泽清雅脱俗,甚得古今文人雅客喜爱。陶都宜兴丁蜀镇,是紫砂人才荟聚之地,也是紫砂瑰宝诞生的源头。正是在这样一方被江南雨露润泽之地,走出了一位凭“悟性”品壶、玩壶、制壶的陶艺家,他便是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华君。
1951年出生的刘华君,早年便是宜兴陶瓷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创办的江南紫砂陶瓷厂乃是宜兴地区有口皆碑的明星企业。在刘华君的带领下,所制紫砂工艺品热销日韩、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风靡一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80年代的紫砂热如同燎原之火席卷了大江南北,一时间紫砂“工作室”在丁蜀镇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刘华君心中隐隐预感到属于紫砂壶的历史新高潮即将来临,但他并没有随大流一头扎进浩浩荡荡的制壶的队伍中,而是有远见地将眼光盯向了紫砂的“根”——黄龙山原矿泥料。“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他今后的制壶之路夯实了基础。
紫砂泥料在江苏宜兴丁蜀一带广为分布,其中尤以黄龙山原矿最佳。刘华君珍藏,并引以为傲的原矿紫砂古铜铁泥更是原矿黄龙山紫砂泥中不可多得的珍贵之物,此泥采自天然矿藏,含铁量极高,经自然风化、陈腐,在炼泥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此泥特点在于烧成后能焕发古铜色的沧桑质感,古味十足。
纵有好的泥料,如果烧制不得其法,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将泥料烧出“古铜”韵味,刘华君下足了功夫。每做一把壶之前,他都要将泥料打成豆腐块状薄薄的泥片,依次标上序号用不同温度进窑烧制试片。然后,根据壶的造型和气势筛选出色泽、质感都相配的泥料制壶。虽然以这种方法制壶能大大缩短设想与成品间的差距,但天不遂人愿的事时有发生,常常烧了一箩筐试片都挑不出一片满意的来。
凭借数十年孜孜以求,勤耕紫苑,刘华君的紫砂作品每把气韵不一,绝无雷同,就凭这一点让许多紫砂艺人难以望其项背。刘华君的所制《合欢壶》正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壶艺经典。此壶取材紫砂原矿古铜铁泥,色泽温润如玉。执于手中,观其端庄稳重,虚实皆备。壶钮成扁玉状,壶嘴和壶把相互呼应,线条流畅,如流风回雪,生动自然,富有气韵。壶身上下合一,至壶腹处汇成一条线,通畅流利,灵活中不乏几分精气之美。此壶在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中一经亮相,便与同时评选的《华樱壶》、《高虚扁壶》包揽了评比活动三个金奖,在场评委和壶艺爱好者无不感叹刘华君紫砂壶艺之精绝。
如果只是掌握了一门制壶的好手艺,而缺乏对紫砂艺术深切的认识,终会让做出来的紫砂壶则少些灵气和生命力。所以,在做壶之余,刘华君也不忘经常翻阅关于紫砂的杂志、书报,不停止对紫砂内涵的探索,也時常在一些知名的艺术杂志用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成果。
刘华君看的名家壶多,远搜时大彬,近寻顾景舟,尤其是顾景舟的光素器,更是他喜欢模仿的对象。看得多了,想得也多,自然感悟颇丰。
刘华君将壶艺的追求归纳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的创作灵感、取材角度均源自于生活,每把壶都是他审美眼光的写照。刘华君曾言:“紫砂壶应错落有致,比例匀称,需精心布局,严谨施艺,使其沉郁苍朴,浑厚而大气,方成紫砂极品。”
就拿《华樱壶》来说,此壶采用原矿紫砂古铜铁泥精心制作,用特高温烧造此壶,沉重扎实不妥协,似硬汉风格,十分易于辨识。壶盖与壶身俨然一体,委婉动人。壶钮以乳头为形,高挺凸翘,别有韵味。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明快果决,让人爱不释手。
如今,制壶已成为刘华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刘华君眼里,一把壶的诞生好比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对待每一把壶,他都不敢懈怠,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把夺人眼球,讨人欢喜的壶,而是要做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紫砂壶来。
聊着紫砂,摩挲着手边的茶壶,于凝神处感受刘华君对紫砂的感情,回味他细数求艺经历的神情,抬起头来望见的,是一位求艺不倦、情真意切的制壶、爱壶人。
注:
刘华君,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1951年生于陶都宜兴,自幼耳濡目染紫砂陶艺,从事紫砂艺术创作至今,凭着自身的勤奋好学,用心探索,在同行间的不断切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思路开阔、极富亲和力。作品多次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的好评。
2013年《大浪汰砂》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3年《圆(缘)》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
2013年《紫砂凤鸣壶》、《四方传炉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5年《紫砂华樱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紫砂仿古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华樱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6年《合欢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6年《高虚扁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1951年出生的刘华君,早年便是宜兴陶瓷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创办的江南紫砂陶瓷厂乃是宜兴地区有口皆碑的明星企业。在刘华君的带领下,所制紫砂工艺品热销日韩、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风靡一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80年代的紫砂热如同燎原之火席卷了大江南北,一时间紫砂“工作室”在丁蜀镇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刘华君心中隐隐预感到属于紫砂壶的历史新高潮即将来临,但他并没有随大流一头扎进浩浩荡荡的制壶的队伍中,而是有远见地将眼光盯向了紫砂的“根”——黄龙山原矿泥料。“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他今后的制壶之路夯实了基础。
紫砂泥料在江苏宜兴丁蜀一带广为分布,其中尤以黄龙山原矿最佳。刘华君珍藏,并引以为傲的原矿紫砂古铜铁泥更是原矿黄龙山紫砂泥中不可多得的珍贵之物,此泥采自天然矿藏,含铁量极高,经自然风化、陈腐,在炼泥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此泥特点在于烧成后能焕发古铜色的沧桑质感,古味十足。
纵有好的泥料,如果烧制不得其法,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将泥料烧出“古铜”韵味,刘华君下足了功夫。每做一把壶之前,他都要将泥料打成豆腐块状薄薄的泥片,依次标上序号用不同温度进窑烧制试片。然后,根据壶的造型和气势筛选出色泽、质感都相配的泥料制壶。虽然以这种方法制壶能大大缩短设想与成品间的差距,但天不遂人愿的事时有发生,常常烧了一箩筐试片都挑不出一片满意的来。
凭借数十年孜孜以求,勤耕紫苑,刘华君的紫砂作品每把气韵不一,绝无雷同,就凭这一点让许多紫砂艺人难以望其项背。刘华君的所制《合欢壶》正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壶艺经典。此壶取材紫砂原矿古铜铁泥,色泽温润如玉。执于手中,观其端庄稳重,虚实皆备。壶钮成扁玉状,壶嘴和壶把相互呼应,线条流畅,如流风回雪,生动自然,富有气韵。壶身上下合一,至壶腹处汇成一条线,通畅流利,灵活中不乏几分精气之美。此壶在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中一经亮相,便与同时评选的《华樱壶》、《高虚扁壶》包揽了评比活动三个金奖,在场评委和壶艺爱好者无不感叹刘华君紫砂壶艺之精绝。
如果只是掌握了一门制壶的好手艺,而缺乏对紫砂艺术深切的认识,终会让做出来的紫砂壶则少些灵气和生命力。所以,在做壶之余,刘华君也不忘经常翻阅关于紫砂的杂志、书报,不停止对紫砂内涵的探索,也時常在一些知名的艺术杂志用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成果。
刘华君看的名家壶多,远搜时大彬,近寻顾景舟,尤其是顾景舟的光素器,更是他喜欢模仿的对象。看得多了,想得也多,自然感悟颇丰。
刘华君将壶艺的追求归纳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的创作灵感、取材角度均源自于生活,每把壶都是他审美眼光的写照。刘华君曾言:“紫砂壶应错落有致,比例匀称,需精心布局,严谨施艺,使其沉郁苍朴,浑厚而大气,方成紫砂极品。”
就拿《华樱壶》来说,此壶采用原矿紫砂古铜铁泥精心制作,用特高温烧造此壶,沉重扎实不妥协,似硬汉风格,十分易于辨识。壶盖与壶身俨然一体,委婉动人。壶钮以乳头为形,高挺凸翘,别有韵味。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明快果决,让人爱不释手。
如今,制壶已成为刘华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刘华君眼里,一把壶的诞生好比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对待每一把壶,他都不敢懈怠,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把夺人眼球,讨人欢喜的壶,而是要做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紫砂壶来。
聊着紫砂,摩挲着手边的茶壶,于凝神处感受刘华君对紫砂的感情,回味他细数求艺经历的神情,抬起头来望见的,是一位求艺不倦、情真意切的制壶、爱壶人。
注:
刘华君,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1951年生于陶都宜兴,自幼耳濡目染紫砂陶艺,从事紫砂艺术创作至今,凭着自身的勤奋好学,用心探索,在同行间的不断切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思路开阔、极富亲和力。作品多次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的好评。
2013年《大浪汰砂》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3年《圆(缘)》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
2013年《紫砂凤鸣壶》、《四方传炉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5年《紫砂华樱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紫砂仿古壶》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华樱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6年《合欢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6年《高虚扁壶》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