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是中国语文的来源,是语文的表述对象,是语文的主要内容。泱泱五千年文化,如谈继承发扬,先从语文课堂开始吧!语文里流淌着五千年民族的血脉,流传着华夏民族的传统,在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就是传习民族积累的优秀资源,就是和祖先对话,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根。这样,学生获得民族的自豪感,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了解文字思接千载的情与义,找到探讨民族精神的途径,开阔视野,形成审美意识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现实越来越不让人乐观。地球村的形成,经济强国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即落后的观念,给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外来文化和新型时尚文化虽然可能流行一时就很快消失,但也确确实实让人们在快餐中忘记了传统的魅力。人们热衷土洋结合的语言,学习自造的网络文字或“火星文”,反观自己的方块字却错别字多得数不清,几乎到了明目张胆使用的程度(像电视字幕、商业招牌)。事实是,传统文化面临窘境与危险。
语文教学就要承担弘扬传统精华的任务,在课堂上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体悟、获得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提供了很多亲近了解传统的机会。
一、古诗文里的传统继承
先秦的雄辩,秦汉的大气,南朝的温婉,唐代的盛象,宋代的婉约与豪放,几千年来,历代文人歌手都传唱着传统的优秀精神,像一条经久不息连绵不绝的河流。学习中,可以由此了解自己的本源,陶冶性情。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认识程度,进行古诗文诵读指导。中国有吟咏体味的传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既然是“歌”,是因为古人的歌唱,它本身的韵律、节奏。虽然现在不知如何去唱(今人也有重新谱曲以歌之者),但是仍然要学生在朗诵阅读中体会韵律与节奏。首先我们应该做好示范性工作。要求学生诵读之前,老师做好详细的范读准备工作,或自已根据诗的音韵节奏、主旨情感,进行抑扬顿挫的范读,或准备好名家的朗读视频、音频材料,务求通过这样的措施把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及所蕴藏着的意义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听范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也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重唱式、配乐式、应和式,甚至还可以开展阅读比赛,情景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古人的韵味,体会古人的精神。其次,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技巧,注意实践中找诀窍,比如:发音、背诵、轻重、抑扬、舒缓、情感、意境(较难)。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和内在的情感美。
开展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掘传统的兴趣。如今,社会上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国学热,虽然有些伪国学的成分,但是我们发现了重要的积极成分。并且,这种热潮很好地把国学传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继承发展。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搜集较为实用、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班内交流,寻找班内传统“达人”。当然也有一些常见的班内活动,各种古诗文竞赛活动,或班级内竞赛。如:赛诗会、诗词默写竞赛、诗词仿写竞赛、诗文片断表演竞赛、古诗演唱竞赛、古诗绘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小能人、小能手,为学生更好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基础。我们学校是美术学校,古代有诗画结合的传统,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国画理解力。诗配画,或画诗是不错的活动。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的世界中,或书写古诗名句、或描画诗文意境、或表演古诗情节,或朗诵诗文佳句。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自信,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在乐趣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继承传统。
二、以文本内的“传统”理解文本,以文本外的“传统”充实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含译文),到处都有中国式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哲学思辨,生活情趣,既有几千年的继承,又有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就会得到传统的精神食粮。在语文课堂上,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甜味与魅力。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领会。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注意深入课文,找到传统文化的流露与表达。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一批古代的奏章、史论和政论文,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历代帝王的近臣,饱读诗书的鸿儒。他们多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出发,鉴史讽今,忧国忧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六国论》是苏洵讽劝北宋王朝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御悔。《离骚》是屈原思想品格的艺术写照,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遭受何种打击,诗人始终坚贞不屈。“宁溘死以流亡”,“虽九死其犹畏悔”,表现出举世少有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传统不局限于过去的文章里,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闪光。教学中,注意结合实际,不要让学生产生挖古墓读死书的感觉。设置良好轻松的教学环境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总之,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课应承担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任务,并且,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丰富语文课堂,带来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就要承担弘扬传统精华的任务,在课堂上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体悟、获得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提供了很多亲近了解传统的机会。
一、古诗文里的传统继承
先秦的雄辩,秦汉的大气,南朝的温婉,唐代的盛象,宋代的婉约与豪放,几千年来,历代文人歌手都传唱着传统的优秀精神,像一条经久不息连绵不绝的河流。学习中,可以由此了解自己的本源,陶冶性情。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认识程度,进行古诗文诵读指导。中国有吟咏体味的传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既然是“歌”,是因为古人的歌唱,它本身的韵律、节奏。虽然现在不知如何去唱(今人也有重新谱曲以歌之者),但是仍然要学生在朗诵阅读中体会韵律与节奏。首先我们应该做好示范性工作。要求学生诵读之前,老师做好详细的范读准备工作,或自已根据诗的音韵节奏、主旨情感,进行抑扬顿挫的范读,或准备好名家的朗读视频、音频材料,务求通过这样的措施把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及所蕴藏着的意义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听范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也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重唱式、配乐式、应和式,甚至还可以开展阅读比赛,情景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古人的韵味,体会古人的精神。其次,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技巧,注意实践中找诀窍,比如:发音、背诵、轻重、抑扬、舒缓、情感、意境(较难)。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和内在的情感美。
开展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掘传统的兴趣。如今,社会上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国学热,虽然有些伪国学的成分,但是我们发现了重要的积极成分。并且,这种热潮很好地把国学传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继承发展。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搜集较为实用、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班内交流,寻找班内传统“达人”。当然也有一些常见的班内活动,各种古诗文竞赛活动,或班级内竞赛。如:赛诗会、诗词默写竞赛、诗词仿写竞赛、诗文片断表演竞赛、古诗演唱竞赛、古诗绘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小能人、小能手,为学生更好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基础。我们学校是美术学校,古代有诗画结合的传统,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国画理解力。诗配画,或画诗是不错的活动。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的世界中,或书写古诗名句、或描画诗文意境、或表演古诗情节,或朗诵诗文佳句。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自信,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在乐趣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继承传统。
二、以文本内的“传统”理解文本,以文本外的“传统”充实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含译文),到处都有中国式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哲学思辨,生活情趣,既有几千年的继承,又有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就会得到传统的精神食粮。在语文课堂上,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甜味与魅力。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领会。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注意深入课文,找到传统文化的流露与表达。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一批古代的奏章、史论和政论文,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历代帝王的近臣,饱读诗书的鸿儒。他们多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出发,鉴史讽今,忧国忧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六国论》是苏洵讽劝北宋王朝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御悔。《离骚》是屈原思想品格的艺术写照,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遭受何种打击,诗人始终坚贞不屈。“宁溘死以流亡”,“虽九死其犹畏悔”,表现出举世少有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传统不局限于过去的文章里,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闪光。教学中,注意结合实际,不要让学生产生挖古墓读死书的感觉。设置良好轻松的教学环境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总之,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课应承担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任务,并且,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丰富语文课堂,带来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