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出境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出境旅游中的文化冲突无可避免。本文分析了跨文化旅游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跨文化旅游 文化差异 影响
出境旅游作为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自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21世纪更是取得快速发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国家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充分认识出境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于感性直觉和理性逻辑思维、思维整体和思维个体、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不同。汉语旨在表意,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做铺垫,最后讲出与旅游祥光的说明。西方人的表达往往直截了当,逻辑性强,结构紧凑,因此对于汉语的曲折感到扑朔迷离。
2.价值观念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如中国文化中,“我”常常用谦词表示,如“鄙人”、“不才”等,对他人则用尊称,如“尊姓大名”、“贵姓”等。美国人崇拜个人主义,如I(我)任何时候都要大写,二其他人称不在句首则不用大写。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在西方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如,旅游中导游为了表示关心,会向外国游客提出建议“天冷,注意加衣服”,看似很关心的话,对西方人则有干涉自由之嫌。另一些习惯问候语如:去哪里?多大啦?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没有?等等,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是禁忌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是一个人的承包):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
3.社会习俗
由于中西方的风俗差异,交际中对行为和话语的理解无疑会产生差异,出现交际障碍。如一位导游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该导游这样介绍:“活鱼活吃”,即烧好的与端上来,直到吃完,鱼的嘴巴和鳃还在张合。欧美客人很不理解,反而提出抗议,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虐待动物的行为。再如,中国有道名菜“龙虎斗”,菜中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则是凶狠的恶魔,若直译菜名则只会产生交际障碍,大煞风景。
4.宗教信仰
西方人多信仰耶稣,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多信仰神、信仰开天辟地的盘古;基督教中的“教堂”、“洗礼”,中国的“玉帝”、“阎王”和“观音”、“龙王”等。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信仰的宗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信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宗教问题较为敏感,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冲突。
我国旅游景点中寺庙众多,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很多神话与之辉映,我国宗教信仰的印迹可见一斑。“塔”有佛教含义,应译为“pagoda”;寺为佛教庙宇,寺院是佛寺的总称,有时也指别的宗教修道处所。英语中monastery指僧侣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的教堂,mosque指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地方;temple指寺庙、神殿。中国的道观译为taoist temple,当然并非所有寺庙都可以译为temple。例如,位于新疆的“圣右庙”则应译为Sheng you Lamasery,而不能用temple,因为其监狱1886年,为蒙古喇嘛宗教活动之所,因此,导游在讲解时要留意宗教建筑的内在文化含义,一定要准确反映出来。
5.非语言差异
交际除了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形式进行。研究表明,信息交流只有30%通过语言进行,70%则通过非语言交际进行。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交际手段有不同的解读,如拥抱广为西方文化所接受,而中国人则不习惯。目光的接触西方认为是礼貌,中国人刚好相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发展中国的国际旅游事业
跨文化旅游涉及广而杂,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衣食住行,以及旅游有关的书信和广告、旅游日程及景点介绍,等等,可谓无所不有,因此,在跨文化旅游中要重视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认识跨文化因素的意义和影响,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进行跨文化对比。比如中外问候语的、生活方式、思維和观念的对比等。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中外文化交流。还需了解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恰当使用称谓语、问候语;了解并区别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做出恰当的反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等。
2.不断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文化素质。旅游的跨文化主要体现在接待过程中,完成该过程主要依赖外语导游。因此,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就显得极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导游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精深娴熟的外语能力,敏捷交融文化的能力,常变常新的导游艺术,以及自尊自爱的爱国意识。这五种素质是导游的素质链,环环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3.旅游策划者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和心理需求,正确理解异域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跨文化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旅游者正是为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若我们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找到本民族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默契结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则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宣.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2).
[2]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
[3]王俊霞.跨文化化交际语中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关键词: 跨文化旅游 文化差异 影响
出境旅游作为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自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21世纪更是取得快速发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国家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充分认识出境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于感性直觉和理性逻辑思维、思维整体和思维个体、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不同。汉语旨在表意,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做铺垫,最后讲出与旅游祥光的说明。西方人的表达往往直截了当,逻辑性强,结构紧凑,因此对于汉语的曲折感到扑朔迷离。
2.价值观念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如中国文化中,“我”常常用谦词表示,如“鄙人”、“不才”等,对他人则用尊称,如“尊姓大名”、“贵姓”等。美国人崇拜个人主义,如I(我)任何时候都要大写,二其他人称不在句首则不用大写。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在西方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如,旅游中导游为了表示关心,会向外国游客提出建议“天冷,注意加衣服”,看似很关心的话,对西方人则有干涉自由之嫌。另一些习惯问候语如:去哪里?多大啦?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没有?等等,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是禁忌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是一个人的承包):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
3.社会习俗
由于中西方的风俗差异,交际中对行为和话语的理解无疑会产生差异,出现交际障碍。如一位导游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该导游这样介绍:“活鱼活吃”,即烧好的与端上来,直到吃完,鱼的嘴巴和鳃还在张合。欧美客人很不理解,反而提出抗议,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虐待动物的行为。再如,中国有道名菜“龙虎斗”,菜中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则是凶狠的恶魔,若直译菜名则只会产生交际障碍,大煞风景。
4.宗教信仰
西方人多信仰耶稣,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多信仰神、信仰开天辟地的盘古;基督教中的“教堂”、“洗礼”,中国的“玉帝”、“阎王”和“观音”、“龙王”等。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信仰的宗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信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宗教问题较为敏感,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冲突。
我国旅游景点中寺庙众多,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很多神话与之辉映,我国宗教信仰的印迹可见一斑。“塔”有佛教含义,应译为“pagoda”;寺为佛教庙宇,寺院是佛寺的总称,有时也指别的宗教修道处所。英语中monastery指僧侣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的教堂,mosque指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地方;temple指寺庙、神殿。中国的道观译为taoist temple,当然并非所有寺庙都可以译为temple。例如,位于新疆的“圣右庙”则应译为Sheng you Lamasery,而不能用temple,因为其监狱1886年,为蒙古喇嘛宗教活动之所,因此,导游在讲解时要留意宗教建筑的内在文化含义,一定要准确反映出来。
5.非语言差异
交际除了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形式进行。研究表明,信息交流只有30%通过语言进行,70%则通过非语言交际进行。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交际手段有不同的解读,如拥抱广为西方文化所接受,而中国人则不习惯。目光的接触西方认为是礼貌,中国人刚好相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发展中国的国际旅游事业
跨文化旅游涉及广而杂,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衣食住行,以及旅游有关的书信和广告、旅游日程及景点介绍,等等,可谓无所不有,因此,在跨文化旅游中要重视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认识跨文化因素的意义和影响,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进行跨文化对比。比如中外问候语的、生活方式、思維和观念的对比等。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中外文化交流。还需了解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恰当使用称谓语、问候语;了解并区别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做出恰当的反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等。
2.不断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文化素质。旅游的跨文化主要体现在接待过程中,完成该过程主要依赖外语导游。因此,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就显得极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导游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精深娴熟的外语能力,敏捷交融文化的能力,常变常新的导游艺术,以及自尊自爱的爱国意识。这五种素质是导游的素质链,环环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3.旅游策划者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和心理需求,正确理解异域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跨文化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旅游者正是为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若我们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找到本民族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默契结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则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宣.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2).
[2]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
[3]王俊霞.跨文化化交际语中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