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给排水施工项目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市政建设中越来越多,作为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工程质量。市政给排水工程由于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需要考虑较多因素,因而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本文分析了给排水施工技术,并相应提出解决施工问题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过程,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市政项目不断增加。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相当于该城市的命脉,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水平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对给排水系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而给排水施工的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以保障城市的建设质量。
1.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的现状
市政给排水施工是保证城市地面水及时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市政道路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防洪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管渠坡度偏小,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汛期极易形成内涝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设计缺少前瞻性,管理不到位,自然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通过对许多市政给排水设施工程设计的总结分析认为,给排水规划设计要从宏观层面大范围跨区域的思考。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区域污染控制,现在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不能盲目选取排水体制,必須根据当地的降雨、水文、地质情况,经过详细的经济和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这要求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特别是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应对各种因素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制定因地制宜的合理的改造方案,因此找到一种新的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2.给排水项目施工过程
给排水管线施工顺序如下:现场勘察→施工准备→定点放线→布管→道路切割→沟槽开挖→清理沟底→下管稳管→管道接口→管件、阀门安装→支墩、井室砌筑→回填→管道试压→冲洗消毒→清理现场、验收。给排水施工需要对原有路面进行开挖作业,这样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则会直接影响到道路的质量和作用功能,所以在开挖时要根据图线的设计要求对开挖的宽度和深度进行设计,要标注好开挖线,确保宽度,同时要保证切割边缘的整齐,切割完后需要用挖掘机进行开挖,同时还要对路基各层之间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处置,需要回用的要堆放好,管道铺设好后的回填工作很重要,要根据路基的不同基层要求进行沟槽的回填,回填要求不仅要满足管道施工的标准,同时还要保证道路施工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和确保施工完成后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在给排水施工中,需要进行沟槽的开挖,这样土方工程施工时就要做好防护支撑工作,因为在开挖过程中土质情况会有差异,在软土土质或是砂土等土质情况下极易发生滑坡和塌方,所以在边坡开挖时要做好支撑防护,确保施工的安全及开挖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沟槽开挖时还会接触到附近构建筑物的基础,这时就要做好防止下沉和变形的措施,做好加固处理,从而确保在开挖过程中不影响到周围构建物的安全。
3.给排水项目主要施工技术
3.1沟槽开挖技术
沟槽开挖前要对地下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清楚地下现有管线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探明的情况要形成书面的报告送交给业主和管理部门,这样就能在开挖过程中对需要迁移和保护工作的事项进行提前准备。在确认无地下障碍的农田及废弃空地段,可采用机械开挖,沟槽底部留20mm ,厚土层暂不开挖,由人工挖土至设计标高。市区道路中的管槽开挖采用人工开挖,避免破坏未知的现有设施。沟槽中心允许偏差±20mm,上口宽允许偏差±10mm,下口宽允许偏差±50mm。施工前应确保安全防护措施的设置合理。挖沟抛土时,堆土距沟边的距离不应小于0.8m,堆土高度不得高于 1.5m,施工时,管道接口处,采用专用撑扛,支撑保护。沟槽开挖时不允许破坏沟底原状土,若沟底原状土结构破坏,需用原土夯实或撼砂处理,当管沟通过陡坎时,要防止管沟土壤被冲刷流失及管道裸露,施工时可采取砌筑挡土墙来稳固管体。沟槽开挖即将结束时,应做好管道的基础准备,做好摊铺碎石、浇筑混凝土基础等工作,不要让沟底的土壤暴露时间太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砂砾垫层按相关规定进行沟槽(垫层)宽度的铺设、摊平、压实。
3.2管道处理技术
对于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管材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因此对于管材的选择首先应选择资质合格的厂商,同时在管材进场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现场检验,验证管材是否全部符合相关的标准,只有合格的管材才可以进行进入现场。为保证管线铺设达到质量要求,在管道基础处理时要保证管基包角弧座开挖时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对于间隙处应使用砂将其垫实;管线不得铺在石块及其它松软土质上;管道基础土质松软不稳定或承载力不够时,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如砂垫层或换土基础及桩基础。
3.3管道安装技术
垫层平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后,即可安装管道。在施工前,需做好基础表面污泥、杂物、积水的清除工作,复核好高程样板的中心位置与标高。管道敷设前,必须检查管材是否有裂痕、缺陷,管口的质量必须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PCCP管材在安装前要逐根进行外观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的要求。机械下管时,要根据测放的中心线,用细绳控制好管道的一侧边线,同时要有专人指挥,在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采用人工压绳下管。管节下入沟槽时,避免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严格控制水平与方向。管道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质量要求,稳管时要将管放正,严格按照设计高程与平面位置稳定在基础上,管道达到设计规定中心和高程标准后,立即进行胸腔夯填砂,以确保管身不位移。
3.4管道闭水试验技术
闭水试验前要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内无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闭水试验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上游段试验完毕,可往下游段倒水,以节约用水。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每段进行作业,并且水头要求达到2米以上。
4.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城市政府部门要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和重视,在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研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推行节水工程,将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建设中,为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施工中要严把材质关,先调查后定点、先检验后进场、先试用后推广;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严格材料采购、进场、贮存、发放制度,要优先选用经过国家产品质量认证的材料;进场材料必须保证其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符合设计及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对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对隐蔽工程及时报验并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在建设单位、监理、设计三方代表确认下才可隐蔽;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第一时间做好各工序的检验试验工作,检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最后还要强化工序的交接。
5.结语
城市用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而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保证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只有提高给排水施工技术,加强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使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阳,市政给排水施工[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赵贵秀,浅谈市政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重庆建筑, 2011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过程,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市政项目不断增加。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相当于该城市的命脉,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水平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对给排水系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而给排水施工的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以保障城市的建设质量。
1.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的现状
市政给排水施工是保证城市地面水及时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市政道路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防洪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管渠坡度偏小,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汛期极易形成内涝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设计缺少前瞻性,管理不到位,自然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通过对许多市政给排水设施工程设计的总结分析认为,给排水规划设计要从宏观层面大范围跨区域的思考。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区域污染控制,现在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不能盲目选取排水体制,必須根据当地的降雨、水文、地质情况,经过详细的经济和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这要求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特别是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应对各种因素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制定因地制宜的合理的改造方案,因此找到一种新的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2.给排水项目施工过程
给排水管线施工顺序如下:现场勘察→施工准备→定点放线→布管→道路切割→沟槽开挖→清理沟底→下管稳管→管道接口→管件、阀门安装→支墩、井室砌筑→回填→管道试压→冲洗消毒→清理现场、验收。给排水施工需要对原有路面进行开挖作业,这样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则会直接影响到道路的质量和作用功能,所以在开挖时要根据图线的设计要求对开挖的宽度和深度进行设计,要标注好开挖线,确保宽度,同时要保证切割边缘的整齐,切割完后需要用挖掘机进行开挖,同时还要对路基各层之间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处置,需要回用的要堆放好,管道铺设好后的回填工作很重要,要根据路基的不同基层要求进行沟槽的回填,回填要求不仅要满足管道施工的标准,同时还要保证道路施工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和确保施工完成后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在给排水施工中,需要进行沟槽的开挖,这样土方工程施工时就要做好防护支撑工作,因为在开挖过程中土质情况会有差异,在软土土质或是砂土等土质情况下极易发生滑坡和塌方,所以在边坡开挖时要做好支撑防护,确保施工的安全及开挖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沟槽开挖时还会接触到附近构建筑物的基础,这时就要做好防止下沉和变形的措施,做好加固处理,从而确保在开挖过程中不影响到周围构建物的安全。
3.给排水项目主要施工技术
3.1沟槽开挖技术
沟槽开挖前要对地下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清楚地下现有管线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探明的情况要形成书面的报告送交给业主和管理部门,这样就能在开挖过程中对需要迁移和保护工作的事项进行提前准备。在确认无地下障碍的农田及废弃空地段,可采用机械开挖,沟槽底部留20mm ,厚土层暂不开挖,由人工挖土至设计标高。市区道路中的管槽开挖采用人工开挖,避免破坏未知的现有设施。沟槽中心允许偏差±20mm,上口宽允许偏差±10mm,下口宽允许偏差±50mm。施工前应确保安全防护措施的设置合理。挖沟抛土时,堆土距沟边的距离不应小于0.8m,堆土高度不得高于 1.5m,施工时,管道接口处,采用专用撑扛,支撑保护。沟槽开挖时不允许破坏沟底原状土,若沟底原状土结构破坏,需用原土夯实或撼砂处理,当管沟通过陡坎时,要防止管沟土壤被冲刷流失及管道裸露,施工时可采取砌筑挡土墙来稳固管体。沟槽开挖即将结束时,应做好管道的基础准备,做好摊铺碎石、浇筑混凝土基础等工作,不要让沟底的土壤暴露时间太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砂砾垫层按相关规定进行沟槽(垫层)宽度的铺设、摊平、压实。
3.2管道处理技术
对于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管材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因此对于管材的选择首先应选择资质合格的厂商,同时在管材进场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现场检验,验证管材是否全部符合相关的标准,只有合格的管材才可以进行进入现场。为保证管线铺设达到质量要求,在管道基础处理时要保证管基包角弧座开挖时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对于间隙处应使用砂将其垫实;管线不得铺在石块及其它松软土质上;管道基础土质松软不稳定或承载力不够时,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如砂垫层或换土基础及桩基础。
3.3管道安装技术
垫层平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后,即可安装管道。在施工前,需做好基础表面污泥、杂物、积水的清除工作,复核好高程样板的中心位置与标高。管道敷设前,必须检查管材是否有裂痕、缺陷,管口的质量必须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PCCP管材在安装前要逐根进行外观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的要求。机械下管时,要根据测放的中心线,用细绳控制好管道的一侧边线,同时要有专人指挥,在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采用人工压绳下管。管节下入沟槽时,避免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严格控制水平与方向。管道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质量要求,稳管时要将管放正,严格按照设计高程与平面位置稳定在基础上,管道达到设计规定中心和高程标准后,立即进行胸腔夯填砂,以确保管身不位移。
3.4管道闭水试验技术
闭水试验前要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内无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闭水试验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上游段试验完毕,可往下游段倒水,以节约用水。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每段进行作业,并且水头要求达到2米以上。
4.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城市政府部门要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和重视,在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研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推行节水工程,将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建设中,为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施工中要严把材质关,先调查后定点、先检验后进场、先试用后推广;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严格材料采购、进场、贮存、发放制度,要优先选用经过国家产品质量认证的材料;进场材料必须保证其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符合设计及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对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对隐蔽工程及时报验并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在建设单位、监理、设计三方代表确认下才可隐蔽;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第一时间做好各工序的检验试验工作,检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最后还要强化工序的交接。
5.结语
城市用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而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保证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只有提高给排水施工技术,加强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使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阳,市政给排水施工[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赵贵秀,浅谈市政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重庆建筑,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