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这个地处中国大西南云贵高原上的省份,是一个别具魅力的地方。这里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富民族风情的省份之一,有“公园之省”“百节之乡”“文化千岛”的美誉。
上天钟爱贵州,将天地美景赋予这里。这里拥有赤水丹霞地貌、荔波喀斯特地貌两处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有黄果树大瀑布、荔波樟江、黎平侗乡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梵净山、荔波茂兰、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天钟爱贵州,将悠远的历史记忆刻写在这里。这里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闻名中外的普定穿洞更有“亚洲文明之灯”的美誉;这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神秘的夜郎、烊舸和且兰古国。
上天钟爱贵州,将最多彩的民风赋予这里。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18个世居民族,用姿态万千的民族风情,绘写了贵州最为别样的风景。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刺绣、水书……灿若繁星的民族文化,赋予了贵州最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情。其中,贵州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贵州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9.8%,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世界性民族,在历史上曾屡经战乱、多次迁徙,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传说数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带领的九黎部落在与黄帝部落的冲突中,蚩尤战败身亡,余部退守长江中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三苗”部落。
公元前二世纪后,苗族先民主体历经艰辛、不断迁徙,来到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部山区,逐渐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苗族以宗族为基础组成多个支系,散居不同地方。由于环境封闭,各支系间难以交往,加之受到周边不同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并相应创设出不同样式和图案的服饰,从而使服饰具有标明身份和社群认同的“族徽”功能,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
苗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服饰结构、色彩、纹样、整体造型、制作工艺,都体现出品类多样、特色突出、工艺精湛、造型奇巧、意涵深邃等特征。如都柳江地区的百鸟衣,保存了汉唐时期的古代服饰风格;清水江流域的苗族“银装”最重的达10公斤以上,由100多件银饰组成;乌蒙山区苗族巨大的发型和木梳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变迁,苗族农耕文明也在发生变化,文化的独特性受到冲击,传统的文化样式和符号正在不断异化,苗族服饰的多样性及其绚丽辉煌正悄然远去。如今,我们正加大对苗族服饰的保护力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对贵州苗族服饰及其技艺的保护、传承、宣传和弘扬。
目前,贵州苗族服饰中的刺绣、蜡染、银饰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增进了苗族人民保护民族服饰的自觉性,社会各界对苗族服饰也更加关注。近年来,贵州苗族服饰多次赴国外展出,用精彩赢得了世界的喝彩。4月至5月,苗族服饰还将远赴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展出,续写新的辉煌。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
上天钟爱贵州,将天地美景赋予这里。这里拥有赤水丹霞地貌、荔波喀斯特地貌两处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有黄果树大瀑布、荔波樟江、黎平侗乡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梵净山、荔波茂兰、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天钟爱贵州,将悠远的历史记忆刻写在这里。这里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闻名中外的普定穿洞更有“亚洲文明之灯”的美誉;这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神秘的夜郎、烊舸和且兰古国。
上天钟爱贵州,将最多彩的民风赋予这里。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18个世居民族,用姿态万千的民族风情,绘写了贵州最为别样的风景。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刺绣、水书……灿若繁星的民族文化,赋予了贵州最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情。其中,贵州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贵州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9.8%,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世界性民族,在历史上曾屡经战乱、多次迁徙,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传说数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带领的九黎部落在与黄帝部落的冲突中,蚩尤战败身亡,余部退守长江中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三苗”部落。
公元前二世纪后,苗族先民主体历经艰辛、不断迁徙,来到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部山区,逐渐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苗族以宗族为基础组成多个支系,散居不同地方。由于环境封闭,各支系间难以交往,加之受到周边不同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并相应创设出不同样式和图案的服饰,从而使服饰具有标明身份和社群认同的“族徽”功能,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
苗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服饰结构、色彩、纹样、整体造型、制作工艺,都体现出品类多样、特色突出、工艺精湛、造型奇巧、意涵深邃等特征。如都柳江地区的百鸟衣,保存了汉唐时期的古代服饰风格;清水江流域的苗族“银装”最重的达10公斤以上,由100多件银饰组成;乌蒙山区苗族巨大的发型和木梳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变迁,苗族农耕文明也在发生变化,文化的独特性受到冲击,传统的文化样式和符号正在不断异化,苗族服饰的多样性及其绚丽辉煌正悄然远去。如今,我们正加大对苗族服饰的保护力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对贵州苗族服饰及其技艺的保护、传承、宣传和弘扬。
目前,贵州苗族服饰中的刺绣、蜡染、银饰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增进了苗族人民保护民族服饰的自觉性,社会各界对苗族服饰也更加关注。近年来,贵州苗族服饰多次赴国外展出,用精彩赢得了世界的喝彩。4月至5月,苗族服饰还将远赴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展出,续写新的辉煌。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