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代徐松所著《登科记考》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笔者研究唐代法律文献时,发现《登科记考》还有一些疏漏,现仅就笔者能力所及,稍作补录.
【机 构】
:
法国波尔多大学宪政公民自由与国家体制比较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徐松所著《登科记考》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笔者研究唐代法律文献时,发现《登科记考》还有一些疏漏,现仅就笔者能力所及,稍作补录.
其他文献
在绿色信贷引导资金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流向技术先进的新兴部门过程中,是否会倒逼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绿色信贷指引》的发布对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会显著抑制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主要是通过长期债务融资约束及股权融资上升来抑制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而企业利润提升却有利于其技术创新;绿色信贷对大型及民营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效应显著,但对小型及国有重污染企业的影响却不明
法律法规是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尚无湿地保护专门性法律,但是针对湿地中的多个要素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能否满足湿地保护的需要是湿地保护立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需求,系统分析了现行法律法规的满足情况和空缺情况,并提出湿地保护立法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13个方面的法律需求中,现行法律满足程度为“基本满足”的有3个方面,即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湿地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外来物种管理;满足程度为“部分满足”的有4个方面,即湿地土地资源管理、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水污染管理、湿地渔业
明代北京锦衣卫共产生进士230人,其中有223人为双籍地进士,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进士群体.该群体的发展历经空白期、产生与发展期、成熟与鼎盛期、衰落期等四个阶段,明显滞后于明代科举的整体发展历程.锦衣卫进士在户类和原籍地分布上表现出广泛性和不平衡性两个显著特点,尤以移民自南直隶、浙江等地的官籍类进士最具竞争力,占锦衣卫进士的绝大多数.明朝科举为合法的省际移民在移入地参加乡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经过数代繁衍,作为卫所官军后裔的锦衣卫进士,多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基本是在京师接受的文化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师的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是要自觉地走出传统经学而转入新理学.这种自觉,基于他对传统经学的整体把握,也基于他立足时代背景下所拥有的历史意识.旧瓶新酒说、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分,都体现了这种自觉和追求.新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接续,其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后者大不相同,因为后者在本质上仍属于经学系统.清学和汉学则更具经学的典型特征,却成为冯友兰建构新理学时重点扬弃的对象.
魏禧论易有“变卦解经”的特点.他解经颇重视卦象,能够根据卦位、爻位,灵活运用卦的拓展象义解经.魏禧的性命之学受到了理学家与阳明心学的影响,并试图调和二者.对于《易》,魏禧往往通过对卦象、卦辞的解读比附人事.其对《易》的解读还往往包含着“反清复明”的政治目的 .魏禧对于《易》中“俭德辟难”“见几而作”等权变之理深有认同.他对于《遯》卦的阐释表现出了深自潜藏,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他通过对《屯》《大畜》等卦的发明,阐述了其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治国之思.魏禧崇尚实学,他认为学问应该在相互润泽中滋长,并指出不同学派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如今考古学在中国走过了整整100年的时间,中国考古事业与中华民族百年共进.在一代代考古人的辛勤耕耘中,考古学获得了持续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考古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古探索工作不仅限于对过去的发现,更在于在当下语境中凝望历史的所感所思.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致力于将此学科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当中,温故而知新.良渚考古经过了80多年探索发现的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许多以随葬玉器为主的
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最初来源于印度佛教经典,在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从故事中的铜盘、鹅等意象,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有编撰者的道教思想倾向等方面推测,此则故事已被浸染上道教文化的色彩.而《续齐谐记》之后的那些具有相似情节或母题的故事,已基本属于表现道教神异法术的类型.
区域环境司法协作是区域环境资源审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面向.而区域环境司法协作的运行机理在于对生态环境整体主义的遵循、对司法理性所蕴含的价值目标的践行以及对协同理论的运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区域环境司法协作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面临着法治实践异化、制度生态化不足、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本文建议区域环境司法协作应在把握司法权属性基础上恰当处理政策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加强协作制度体系对生态环境利益的考量和保护,并通过信息、人员与考核等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协作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台湾地区文艺作品建构了两岸政治分野、台湾社会文化变迁下全国各地迁台族群“乡愁”的形成、瓦解、重构,直至转向“后乡愁”的变迁等诸多意识形态变化:1950-1960年代由“1949大迁徙”引发的对返回大陆故乡的强烈渴望、对台湾缺乏归属与认同;1970-1980年代初国民党在台实行“戒严”统治导致迁台族群返乡无望,同时外部国际政治局势改变,引发故乡想像、失落与思乡、身份困境、漂泊无依之感;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由“返乡潮”牵引出的亲缘重建、遗憾弥补;21世纪以来两岸密切往来的新时代下历史创伤修复、团圆、对一生
新发现元人戴表元编唐诗选本《唐诗含弘》,被认为对明人高楝《唐诗品汇》有重要影响,然而其真实性却很是可疑.(1)自序署名为“奉化戴表元”,而无论是戴表元自称,还是元、明初之人皆称其为“剡源戴表元”,称“奉化戴表元”当起于明中叶以后;(2)此书不见于元明清三代公私文献著录;(3)高楝编撰《唐诗品汇》,卷首遍列各书,其引用参考书目达140种之多,并不见关于《唐诗含弘》只字;(4)《唐诗含弘》的诗学观念与戴表元并不一致.由此可知,《唐诗含弘》当为明中叶或以后托名戴表元的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