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师生、生生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事实上,这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了主体地位,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巨大魅力。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正确思考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创设精妙的开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为此,语文课教师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课文基调,设计相应的精美文学导语。优美的导语能够烘托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
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产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她,颂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
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激发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疑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因,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支架,而展开想象则是实现知识转化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着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这样简单,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呢?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对名字的思索引出深刻主题挖掘。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多创设问题的素材,可将其设置成课堂提问、阅读提纲、思考题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气氛中学习。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领悟课文情感
首先,演绎课文角色,增加情感投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参与。教师若能在学习某些对话或课文中的某一细节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增加投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把扮演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课文知识。
其次,采取对比方法,促进深度感悟。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当学生理解了诗的三、四小节中诗人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自由美满的生活情景时,教师引言:“我小时候,在夏日的晚上,常常围着大人们坐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头顶上那白茫茫的天河,听大人们讲那牛郎织女的神奇故事。勤劳的小伙子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天上下凡的美丽的织女组成了家庭。织女在家织布,牛郎外出耕田,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可好景不长……”。后面情节请学生讲下去。当学生沉醉于故事情节中时,不失时机地问: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生活一样吗?学生回答是:诗中牛郎织女自由美满,传说中牛郎织女倍受相思之苦。诗人为什么大胆改造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结合当时背景,学生自然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是用天上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合理引入教学手段,拓宽学习天地
首先,运用现代手段,触动学生感官。随着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语文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或可以锤练语言描绘情境,或可以播入音乐渲染情境,或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方法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以体味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电视机,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会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之后可以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了对课文的感知。
其次,融入生活气息,感受学习喜悦。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语文活动课,使学生进入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由此喜欢语文课。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举办一次以“理解爸爸”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教师先设置《考试以后》这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分组提前准备,通过小品表演,来塑造爸爸的形象。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小品的表演证实了这一点。有的小组在编写剧本时串联歌曲,仿写歌剧,化用现代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表演时,那或真挚,或老练,或拘谨的动作神情不时引来阵阵笑声和掌声。接着以小品中显示出生活中父子间小磨擦,如何化解,说句心里话来增进父子间的感情。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不要让学生认为这是让他们写作文。片刻讨论之后,学生说出“如果说朱自清在《背影》中真正体会到父爱的伟大,那我则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认识了父爱”,“或许爸爸的爱只会凝聚在那张眉头紧锁的脸上,或许爸爸严厉的目光中包含了对女儿的深爱,而不会用语言表白,但你已长大的女儿将那份爱深埋心中”这样一串串精美的句子,此时学生已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放飞的思绪中讴歌父亲、赞美父亲,字里行间情真意浓。学生在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地表演中,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走进了父亲的心灵,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并且锻炼了表演、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315104)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正确思考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创设精妙的开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为此,语文课教师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课文基调,设计相应的精美文学导语。优美的导语能够烘托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
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产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她,颂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
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激发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疑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因,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支架,而展开想象则是实现知识转化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着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这样简单,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呢?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对名字的思索引出深刻主题挖掘。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多创设问题的素材,可将其设置成课堂提问、阅读提纲、思考题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气氛中学习。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领悟课文情感
首先,演绎课文角色,增加情感投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参与。教师若能在学习某些对话或课文中的某一细节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增加投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把扮演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课文知识。
其次,采取对比方法,促进深度感悟。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当学生理解了诗的三、四小节中诗人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自由美满的生活情景时,教师引言:“我小时候,在夏日的晚上,常常围着大人们坐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头顶上那白茫茫的天河,听大人们讲那牛郎织女的神奇故事。勤劳的小伙子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天上下凡的美丽的织女组成了家庭。织女在家织布,牛郎外出耕田,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可好景不长……”。后面情节请学生讲下去。当学生沉醉于故事情节中时,不失时机地问: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生活一样吗?学生回答是:诗中牛郎织女自由美满,传说中牛郎织女倍受相思之苦。诗人为什么大胆改造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结合当时背景,学生自然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是用天上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合理引入教学手段,拓宽学习天地
首先,运用现代手段,触动学生感官。随着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语文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或可以锤练语言描绘情境,或可以播入音乐渲染情境,或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方法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以体味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电视机,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会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之后可以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了对课文的感知。
其次,融入生活气息,感受学习喜悦。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语文活动课,使学生进入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由此喜欢语文课。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举办一次以“理解爸爸”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教师先设置《考试以后》这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分组提前准备,通过小品表演,来塑造爸爸的形象。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小品的表演证实了这一点。有的小组在编写剧本时串联歌曲,仿写歌剧,化用现代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表演时,那或真挚,或老练,或拘谨的动作神情不时引来阵阵笑声和掌声。接着以小品中显示出生活中父子间小磨擦,如何化解,说句心里话来增进父子间的感情。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不要让学生认为这是让他们写作文。片刻讨论之后,学生说出“如果说朱自清在《背影》中真正体会到父爱的伟大,那我则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认识了父爱”,“或许爸爸的爱只会凝聚在那张眉头紧锁的脸上,或许爸爸严厉的目光中包含了对女儿的深爱,而不会用语言表白,但你已长大的女儿将那份爱深埋心中”这样一串串精美的句子,此时学生已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放飞的思绪中讴歌父亲、赞美父亲,字里行间情真意浓。学生在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地表演中,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走进了父亲的心灵,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并且锻炼了表演、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3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