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基本方法论,探析中华传统方法论的源头,以传统经史子集中,往圣先贤凝练的语言来阐释传统哲学观繁衍的方法论。以二维三角的方式表述方法论呈现的系统论模型,依据此模型得行事的必成之法,并展现了传统方法论所得必成之法,在当前智能概念设计中的应用,涵盖管理咨询、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设计等领域。
关键词:传统方法论;系统论;必成之法;智能概念架构设计;BIM
一、传统方法论
1.1 现代基本方法论
人类认知世界,了解外部世界的规律,进而依靠对规律的了解,改造外部环境。
规律,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总结成果,是指导人类行必成之事的前提。而人类认知世界的唯一结果,也只能是规律,这正式中外自古以来的科学实验观。
近代,人类的得到规律的基本方法论概念: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纷繁复杂的外部表征中,不断提炼总结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称为归纳。也可谓或从某类事物的属性中,不断提炼其共性。
演绎:归纳的逆过程,假设事物的本质规律存在,从最本质的要点向下层逐层递进,来分析表象展现结果,称之为演绎。也可谓从从共性出发,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所能推演得到的各自不同属性。
1.2 传统方法論探源
左图中,从树的枝叶开始分析树成长的本质所在,从叶-树干分支-主干-根系,正展示了一个分析事物规律的过程,如右图1-2所示,从事物最外在的表象,分析事物,逐层递进,直至其本要,也就获取了描述事物规律的最抽象概念。
在工程技术应用中,我们常称这个过程为深入浅出,而2100多年前,古人有更贴切的描述,孟子谓之“博学反约(1)”,即反映了对事物规律的理解越透彻,越能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描述该规律,从具体逐层抽象,从细节趋向本要。
图1- 3和1-4 展现了与归纳相对应的逆向过程-演绎,与归纳的过程相对。演绎根据过往归纳得到的规律,假设1-4图中本要的存在,从本要出发,结合环境影响,来确认更低层次的外部展现,这样逐层推进,直到事物的最外层表象。
树的成长从根系开始,向躯干延伸,向枝叶蔓衍,直观地体现了演绎的过程。
对于演绎的认知,现常称其为举一反三,在公元前300年前,荀子用“至约而祥”四字简洁的表述了这个过程。
结合孟子“博学反约”与荀子“至约而祥”,这两个正反过程的表述,可以获知古人方法论的根源。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谓道,常解释为自然规律,更进一步,此道当为认知世界的“本质方法论”,以方法论为道,找到改变世界的方法,该方法即为形下之器。
庄子曰:“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一”,至约者,方法论之谓也。
1.3 传统方法论分析模型–系统论
公元前6世纪~3世纪,这期间300余年,诸子百家异彩纷呈,是中华哲学观繁衍最鼎盛的时代,古人不仅得出基本的“博学反约,至约而祥”的方法论,而且在公元前5世纪,儒家圣人孔子更提出了方法论实施的基点,是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更凝练的表述来自朱子朱熹的四书集注“推己及人”,此推己及人之法被先贤往圣广泛用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分析,整个四书五经遍历人性与自然规律的形而上的归纳演绎。
故可言,传统方法论执行落实的基点在此“推己及人”之法。
古人推演世界的“推己及人”之法,正与牛顿的相对论对应,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无出以自身或特定的环境为参照系,观照辨析大千世界,认知的成果,再用于改造世界,使之宜于自身生存。
以此方法论分析的结果图示
图1-5所示,在至祥细节-至约本要之间,体现的是一个二维的过程图谱
如图1-6所示,横向维度代表着认知的层级,而纵向维度代表着,随着认知的深入,认知不断提炼进阶的过程。
横向-层级
纵向-过程
层级+过程,名之系统论。
结合1-5和1-6,层级间节点关联环环相扣,严谨慎密,以数理观之,细节可以支撑总结出要点,即谓归纳;要点可分析出细节,是谓演绎,正反过程皆成系统。
《大学》有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儒家早期总结出的第一个递进的、系统性的学习过程。
《庄子》言“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者,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者,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言及形名赏罚之学,形名者,申不害之循名责实也,实事求是之论,当名实已立,如职位职能已立,则诸多职位之间当以过程进行勾连,则如1-6图所示层级和过程,在团体的组织架构中,这就是部门职能和工作流程,体现的是系统论理念。
至此可知,方法论的应用,落实到现实,即以系统论的模型展现出来。至约-至祥,至祥-至约,皆在系统覆盖之内,以理勾连,完备自洽。
图1-5和1-6,以一个二维空间的三角形,体现了方法论至系统论这一过程。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与细,难与易,大细相合,难易相辅,即呈现出系统论模型,此处即为二维三角收敛的形式。
二、传统方法论的目的
2.1 以必成之法竞争优胜
人类社会自古繁衍以来,多少民族国家泯灭其中,不知其所来,亦不知其所终。达尔文讲优胜劣汰为自然之法,而于存亡困苦中,唯有中华文化于公元前5世纪,孔子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之念,此谓群体社会中,最本质的人性关怀。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社会的发展只决定于自然演变,然何谓“自然”?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严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又有“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皆言及顺应天命,然则何谓“天命”。是自然、亦或天命决定了人的命运?
以传统方法论观之,“博学反约,至约而祥”,改变天命的本质,即在于行事有必成之法,自然万事皆归于法,非命也。随之而来的问题,如何确认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確认是必成之法?
公元前4世纪,商君有言“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整个《商君书》论证了战国时代,以农耕与作战为第一要务,从人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农耕和作战的奖惩法度,商君协助秦孝公以必成之法治国理政。自此,秦国自秦孝公而后越发强盛,进而一统六国。
对照西方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科学发现,都要求其自证其完备性和可重复性,对于自然规律,通过数学线性的表达式或非线性的数学模型来自证。
中外对于方法论的应用,至此可得出一个结论,方法论具体分析的结果,其目的是得到改造世界的方法,此方法必须可自证其可行性、完备性和可重复性,最合适的论证工具莫过于数学。
人类社会中,争胜无所不在,解决同样的问题万千,但若以争胜为目的,就必须找到理论上可得到论证的最优化方法,只有最优化的方法才能保证于竞争中长胜不败。2100年前,荀子言:“守至约而祥,事至佚而功”,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以方法论获取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系统论达到完备和自洽,从至约而祥实现至佚而功。
上个世纪中叶,英国有一门学科“Operational Research”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运筹学”,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将科学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应用于系统的作业上使管辖下的作业问题获得最佳的解决”,简述之以科学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中华古代文献中,存在很多运筹学相关的内容,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田忌赛马,《孙子兵法》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策略都体现了运筹学最优化的思想。
运筹学因二战分析而诞生后,最优数学的理念开始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图论、网络流、几何规划、非线性规划、大型规划、随机服务理论、随机模拟技术、存储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中逐步走向实际应用。
至此,依据传统方法论,依托现代最优数学理念,可以在至约与至祥构成的系统论之间,以数学方法进行勾连,以求寻得必成之法。其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至约-至祥,或反之,以最优逻辑、线性或非线性规划等最优数学理论得此系统论的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即为以方法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因基以最优数学,所以在构建系统模型的同时,已逐层次论证其最优化和完备性,即可谓之“必成之法”。
商君曰:“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不得不信之法,即此之谓也。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任何竞争过程中,若有最本质的方法论为指导,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途径-必成之法,则正如老子所言,此方法论乃“有国之母”,为团体万世长青之本,长生久视之要。
传统方法论从概念到执行的汇总如下图2-2所示
三、传统方法论的应用
3.1 用于管理咨询
方法论解析领导力
方法论解析执行力
法度
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具体情况
根据组织架构和职能定位,确认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接口。根据部门内部的职位定位,确认部门内部的工作流程
对于团队来说,流程即法度。
以正确的方法论得出流程,必可自证其最优化,达到至佚而功的目的
法度最本质的目的:建立制度流程,以使此法度可不断随着认知的深入而持续优化。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始于诗书,而终于礼”,诗书者,往圣经验之说;礼者,儒家所倡,人际社会之法度也。
培训
流程法度已明,必进行所有人员的培训与宣导,培训不是一次性活动
培训的目的在于所有流程范围内的人员理解关键的三点:
1.何时流程流转到我处 (顺序时序)
2.有何输入给我(模板)
3.我需要输出什么,以什么样的格式(模板)
培训的目的
4.培训的本质目的:好的方法论、方法原则、行事准则,当从领导者向下传递
5.领导者若为能者,团队成员经领导者培训,亦当如是,这是法度可进入自我优化、良性循环之本。
孟子曰:“善言不如善声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得人心也。”,培训即为善教,其目的在统一方法论,好的方法原则自上向下传递,则至佚而功-最优化的方法理念上下统一,从易至难,由细至大,为事必成。
故团队获取高效执行力之本在统一方法论。
法度+培训,当方法论成为团队行事的本能,则所有人的行事方式可知,结果可预期,则事可控,行事可控则必成。
3.2 人工智能算法设计
机器学习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
方法论:归纳与演绎
通过数学最优化理论实现归纳与演绎过程
细节: 分类、聚类
卷积神经元采用最优化数学理念,通过约束函数和成本函数评价整个算法效率,以反向传播(演绎过程)梯度下降法,寻求分层节点间的加权系数,以约束函数和成本函数判断整个系统的有效性,目前广泛用于头像识别、手势识别、无人驾驶、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领域。
3.3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
核心的设计目的-精益生产/管理,矩阵式业务流是系统论的体现,以此矩阵式业务流实现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则决策层运使企业将如臂指使。
数字化设计–数据驱动
在制造业中,2000年后,德国西门子最早提出数字化设计双胞胎,产品设计仿真与工艺设计仿真。
产品设计仿真用于在虚拟仿真环境中验证设计的最优化及合理性;工艺设计仿真在虚拟环境中,验证工艺生产过程的最优与可行性。
初期的概要设计过程可视为解决问题的架构、方法和原则展现,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将设计数据依托3D呈现后做决策,与前述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方案方法可行性的过程,如出一辙。这是寻求必成之法的科学论证过程。
在工程技术领域,BIM技术的发展,逐渐以3D设计取代2D设计,以所见即所得、寻求必成之法的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施工-维护。
不论是离散制造业、过程行业,还是工程技术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的方式来论证产品/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是寻求成法的必经之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数据分析来论证必成之法,数据将驱动一切。
四、结语
本文基于现代方法论概念,探源传统方法论的源头,发自2300余年前孟子和荀子的箴言“博学反约,至约而祥”。从夏商周下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是谓中华传统哲学观最灿烂的时代,及至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未曾有超越2000年前儒道两家的哲学思辨,对照当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认知,仍可谓“人同此心,世同此理”。
作者尝试以现代科学的概念阐释往圣先贤的方法论,将其以二维图示过程展现出来,寄望于使传统方法论成为行事的本能,古人言“至理内足,无所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即此之谓也,一言蔽之,至矣。
共勉。
注:
(1)孟子 《孟子》
(2)林友 《运筹学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3)荀子 《荀子》
(4)商鞅 《商君书》
(5)孔子 《易经.系辞》
关键词:传统方法论;系统论;必成之法;智能概念架构设计;BIM
一、传统方法论
1.1 现代基本方法论
人类认知世界,了解外部世界的规律,进而依靠对规律的了解,改造外部环境。
规律,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总结成果,是指导人类行必成之事的前提。而人类认知世界的唯一结果,也只能是规律,这正式中外自古以来的科学实验观。
近代,人类的得到规律的基本方法论概念: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纷繁复杂的外部表征中,不断提炼总结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称为归纳。也可谓或从某类事物的属性中,不断提炼其共性。
演绎:归纳的逆过程,假设事物的本质规律存在,从最本质的要点向下层逐层递进,来分析表象展现结果,称之为演绎。也可谓从从共性出发,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所能推演得到的各自不同属性。
1.2 传统方法論探源
左图中,从树的枝叶开始分析树成长的本质所在,从叶-树干分支-主干-根系,正展示了一个分析事物规律的过程,如右图1-2所示,从事物最外在的表象,分析事物,逐层递进,直至其本要,也就获取了描述事物规律的最抽象概念。
在工程技术应用中,我们常称这个过程为深入浅出,而2100多年前,古人有更贴切的描述,孟子谓之“博学反约(1)”,即反映了对事物规律的理解越透彻,越能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描述该规律,从具体逐层抽象,从细节趋向本要。
图1- 3和1-4 展现了与归纳相对应的逆向过程-演绎,与归纳的过程相对。演绎根据过往归纳得到的规律,假设1-4图中本要的存在,从本要出发,结合环境影响,来确认更低层次的外部展现,这样逐层推进,直到事物的最外层表象。
树的成长从根系开始,向躯干延伸,向枝叶蔓衍,直观地体现了演绎的过程。
对于演绎的认知,现常称其为举一反三,在公元前300年前,荀子用“至约而祥”四字简洁的表述了这个过程。
结合孟子“博学反约”与荀子“至约而祥”,这两个正反过程的表述,可以获知古人方法论的根源。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谓道,常解释为自然规律,更进一步,此道当为认知世界的“本质方法论”,以方法论为道,找到改变世界的方法,该方法即为形下之器。
庄子曰:“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一”,至约者,方法论之谓也。
1.3 传统方法论分析模型–系统论
公元前6世纪~3世纪,这期间300余年,诸子百家异彩纷呈,是中华哲学观繁衍最鼎盛的时代,古人不仅得出基本的“博学反约,至约而祥”的方法论,而且在公元前5世纪,儒家圣人孔子更提出了方法论实施的基点,是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更凝练的表述来自朱子朱熹的四书集注“推己及人”,此推己及人之法被先贤往圣广泛用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分析,整个四书五经遍历人性与自然规律的形而上的归纳演绎。
故可言,传统方法论执行落实的基点在此“推己及人”之法。
古人推演世界的“推己及人”之法,正与牛顿的相对论对应,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无出以自身或特定的环境为参照系,观照辨析大千世界,认知的成果,再用于改造世界,使之宜于自身生存。
以此方法论分析的结果图示
图1-5所示,在至祥细节-至约本要之间,体现的是一个二维的过程图谱
如图1-6所示,横向维度代表着认知的层级,而纵向维度代表着,随着认知的深入,认知不断提炼进阶的过程。
横向-层级
纵向-过程
层级+过程,名之系统论。
结合1-5和1-6,层级间节点关联环环相扣,严谨慎密,以数理观之,细节可以支撑总结出要点,即谓归纳;要点可分析出细节,是谓演绎,正反过程皆成系统。
《大学》有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儒家早期总结出的第一个递进的、系统性的学习过程。
《庄子》言“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者,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者,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言及形名赏罚之学,形名者,申不害之循名责实也,实事求是之论,当名实已立,如职位职能已立,则诸多职位之间当以过程进行勾连,则如1-6图所示层级和过程,在团体的组织架构中,这就是部门职能和工作流程,体现的是系统论理念。
至此可知,方法论的应用,落实到现实,即以系统论的模型展现出来。至约-至祥,至祥-至约,皆在系统覆盖之内,以理勾连,完备自洽。
图1-5和1-6,以一个二维空间的三角形,体现了方法论至系统论这一过程。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与细,难与易,大细相合,难易相辅,即呈现出系统论模型,此处即为二维三角收敛的形式。
二、传统方法论的目的
2.1 以必成之法竞争优胜
人类社会自古繁衍以来,多少民族国家泯灭其中,不知其所来,亦不知其所终。达尔文讲优胜劣汰为自然之法,而于存亡困苦中,唯有中华文化于公元前5世纪,孔子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之念,此谓群体社会中,最本质的人性关怀。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社会的发展只决定于自然演变,然何谓“自然”?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严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又有“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皆言及顺应天命,然则何谓“天命”。是自然、亦或天命决定了人的命运?
以传统方法论观之,“博学反约,至约而祥”,改变天命的本质,即在于行事有必成之法,自然万事皆归于法,非命也。随之而来的问题,如何确认方法的有效性,如何確认是必成之法?
公元前4世纪,商君有言“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整个《商君书》论证了战国时代,以农耕与作战为第一要务,从人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农耕和作战的奖惩法度,商君协助秦孝公以必成之法治国理政。自此,秦国自秦孝公而后越发强盛,进而一统六国。
对照西方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科学发现,都要求其自证其完备性和可重复性,对于自然规律,通过数学线性的表达式或非线性的数学模型来自证。
中外对于方法论的应用,至此可得出一个结论,方法论具体分析的结果,其目的是得到改造世界的方法,此方法必须可自证其可行性、完备性和可重复性,最合适的论证工具莫过于数学。
人类社会中,争胜无所不在,解决同样的问题万千,但若以争胜为目的,就必须找到理论上可得到论证的最优化方法,只有最优化的方法才能保证于竞争中长胜不败。2100年前,荀子言:“守至约而祥,事至佚而功”,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以方法论获取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系统论达到完备和自洽,从至约而祥实现至佚而功。
上个世纪中叶,英国有一门学科“Operational Research”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运筹学”,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将科学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应用于系统的作业上使管辖下的作业问题获得最佳的解决”,简述之以科学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中华古代文献中,存在很多运筹学相关的内容,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田忌赛马,《孙子兵法》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策略都体现了运筹学最优化的思想。
运筹学因二战分析而诞生后,最优数学的理念开始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图论、网络流、几何规划、非线性规划、大型规划、随机服务理论、随机模拟技术、存储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中逐步走向实际应用。
至此,依据传统方法论,依托现代最优数学理念,可以在至约与至祥构成的系统论之间,以数学方法进行勾连,以求寻得必成之法。其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至约-至祥,或反之,以最优逻辑、线性或非线性规划等最优数学理论得此系统论的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即为以方法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因基以最优数学,所以在构建系统模型的同时,已逐层次论证其最优化和完备性,即可谓之“必成之法”。
商君曰:“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不得不信之法,即此之谓也。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任何竞争过程中,若有最本质的方法论为指导,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途径-必成之法,则正如老子所言,此方法论乃“有国之母”,为团体万世长青之本,长生久视之要。
传统方法论从概念到执行的汇总如下图2-2所示
三、传统方法论的应用
3.1 用于管理咨询
方法论解析领导力
方法论解析执行力
法度
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具体情况
根据组织架构和职能定位,确认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接口。根据部门内部的职位定位,确认部门内部的工作流程
对于团队来说,流程即法度。
以正确的方法论得出流程,必可自证其最优化,达到至佚而功的目的
法度最本质的目的:建立制度流程,以使此法度可不断随着认知的深入而持续优化。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始于诗书,而终于礼”,诗书者,往圣经验之说;礼者,儒家所倡,人际社会之法度也。
培训
流程法度已明,必进行所有人员的培训与宣导,培训不是一次性活动
培训的目的在于所有流程范围内的人员理解关键的三点:
1.何时流程流转到我处 (顺序时序)
2.有何输入给我(模板)
3.我需要输出什么,以什么样的格式(模板)
培训的目的
4.培训的本质目的:好的方法论、方法原则、行事准则,当从领导者向下传递
5.领导者若为能者,团队成员经领导者培训,亦当如是,这是法度可进入自我优化、良性循环之本。
孟子曰:“善言不如善声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得人心也。”,培训即为善教,其目的在统一方法论,好的方法原则自上向下传递,则至佚而功-最优化的方法理念上下统一,从易至难,由细至大,为事必成。
故团队获取高效执行力之本在统一方法论。
法度+培训,当方法论成为团队行事的本能,则所有人的行事方式可知,结果可预期,则事可控,行事可控则必成。
3.2 人工智能算法设计
机器学习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
方法论:归纳与演绎
通过数学最优化理论实现归纳与演绎过程
细节: 分类、聚类
卷积神经元采用最优化数学理念,通过约束函数和成本函数评价整个算法效率,以反向传播(演绎过程)梯度下降法,寻求分层节点间的加权系数,以约束函数和成本函数判断整个系统的有效性,目前广泛用于头像识别、手势识别、无人驾驶、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领域。
3.3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
核心的设计目的-精益生产/管理,矩阵式业务流是系统论的体现,以此矩阵式业务流实现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则决策层运使企业将如臂指使。
数字化设计–数据驱动
在制造业中,2000年后,德国西门子最早提出数字化设计双胞胎,产品设计仿真与工艺设计仿真。
产品设计仿真用于在虚拟仿真环境中验证设计的最优化及合理性;工艺设计仿真在虚拟环境中,验证工艺生产过程的最优与可行性。
初期的概要设计过程可视为解决问题的架构、方法和原则展现,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将设计数据依托3D呈现后做决策,与前述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方案方法可行性的过程,如出一辙。这是寻求必成之法的科学论证过程。
在工程技术领域,BIM技术的发展,逐渐以3D设计取代2D设计,以所见即所得、寻求必成之法的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施工-维护。
不论是离散制造业、过程行业,还是工程技术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的方式来论证产品/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是寻求成法的必经之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数据分析来论证必成之法,数据将驱动一切。
四、结语
本文基于现代方法论概念,探源传统方法论的源头,发自2300余年前孟子和荀子的箴言“博学反约,至约而祥”。从夏商周下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是谓中华传统哲学观最灿烂的时代,及至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未曾有超越2000年前儒道两家的哲学思辨,对照当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认知,仍可谓“人同此心,世同此理”。
作者尝试以现代科学的概念阐释往圣先贤的方法论,将其以二维图示过程展现出来,寄望于使传统方法论成为行事的本能,古人言“至理内足,无所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即此之谓也,一言蔽之,至矣。
共勉。
注:
(1)孟子 《孟子》
(2)林友 《运筹学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3)荀子 《荀子》
(4)商鞅 《商君书》
(5)孔子 《易经.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