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党、军队、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朱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中,他不但创造了独特的军事哲学,也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朱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40-01
1922年朱德毅然抛弃川军提供的高官厚禄远赴德国留学,从此就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他都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创建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哲学
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朱德在德苏留学时就已明确表示:愿意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自1926年7月奉命回国从事革命的军事运动以来,他一直是中国人民军队最主要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经过多年的军事斗争,朱德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军事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灵活运用在军事理论和实战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军事哲学。
(一)军事要和技术紧密结合。朱德把我军的用兵主张解释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他说,“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话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部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左”倾问题,轻视技术教育,这是朱德强烈反对的。在后来的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朱德更是把技术工作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政治工作要保证技术的提高。军事任务要靠技术来完成。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技术搞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朱德领导了我军编制和战斗编成合成化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形成了我国海陆空三位一体,边防、军防、民防相结合,经济和国防建设相辅助的特色国防建设格局。
(二)军事要和群众紧密结合。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等集合起义军余部,艰苦转战于湘粤赣边境,革命损失惨重。朱德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他领导部队进行了赣南三整,一开始就把使军队同民众运动相结合作为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并没有教条式地模仿苏联红军进行部队建设,恰恰相反,他认为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决定了创建红军必须与土地革命、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中国红军是在土地革命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它的主要的组织成分是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雇农、贫农及中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升华,认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是一种群众运动,要打大众战、整体战。而人民军队则要成为即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新型军队,不但要打仗,还要组织、宣传和武装群众,建立政权及筹款等工作。
二、创造性地提出了屯田政策,发展边区经济
1940年夏国内抗日战局发生了重要转变,日本一边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一边集中军事力量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再一次酝酿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试图冻死、饿死根据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困难,朱德积极响应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亲自踏看选点,命令120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地区完成战备任务的同时实行屯田政策,开展生产自己运动,成为边区经济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朱德的屯田政策不仅改善了边区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更密切了军政、军民、师官兵的关系,促进了边区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另外,朱德还多次组织专家团对边区经济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对边区经济建设的意义、任务及措施等都做了深刻论述。并根据边区具体情况,提出以纺织业和盐业为重点工业生产,倡导纺毛线运动,“奠定了1941年猛进发展工业的基础”,后来又提出“建设革命家务”的口号,极大地动员和指导了边区经济建设和生产自己运动。
三、初步探索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朱德在1963年3月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访了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初步形成了关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经济建设设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还是在文革“左”倾思想严重时期,朱德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党的主要任务。尤其是1956年初,朱德在出访苏联、蒙古、东欧后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了两条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建议。一是我们能够争取到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条件,应该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产方面,特别提出了将国防建设和和平生产结合起来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军工生产模式——“军工转民用型”、“军民兼容型”、“平战结合型”,认清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基本思想。二是要重视运用科技成就,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因素中的重要作用。
1975年初,朱德在他八十九岁高龄时还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他都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图伟业,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2]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5,168.
[3]朱德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3.
[4]毛泽东选集.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816.
关键词:朱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40-01
1922年朱德毅然抛弃川军提供的高官厚禄远赴德国留学,从此就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他都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创建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哲学
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朱德在德苏留学时就已明确表示:愿意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自1926年7月奉命回国从事革命的军事运动以来,他一直是中国人民军队最主要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经过多年的军事斗争,朱德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军事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灵活运用在军事理论和实战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军事哲学。
(一)军事要和技术紧密结合。朱德把我军的用兵主张解释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他说,“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话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部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左”倾问题,轻视技术教育,这是朱德强烈反对的。在后来的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朱德更是把技术工作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政治工作要保证技术的提高。军事任务要靠技术来完成。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技术搞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朱德领导了我军编制和战斗编成合成化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形成了我国海陆空三位一体,边防、军防、民防相结合,经济和国防建设相辅助的特色国防建设格局。
(二)军事要和群众紧密结合。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等集合起义军余部,艰苦转战于湘粤赣边境,革命损失惨重。朱德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他领导部队进行了赣南三整,一开始就把使军队同民众运动相结合作为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并没有教条式地模仿苏联红军进行部队建设,恰恰相反,他认为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决定了创建红军必须与土地革命、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中国红军是在土地革命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它的主要的组织成分是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雇农、贫农及中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升华,认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是一种群众运动,要打大众战、整体战。而人民军队则要成为即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新型军队,不但要打仗,还要组织、宣传和武装群众,建立政权及筹款等工作。
二、创造性地提出了屯田政策,发展边区经济
1940年夏国内抗日战局发生了重要转变,日本一边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一边集中军事力量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再一次酝酿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试图冻死、饿死根据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困难,朱德积极响应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亲自踏看选点,命令120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地区完成战备任务的同时实行屯田政策,开展生产自己运动,成为边区经济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朱德的屯田政策不仅改善了边区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更密切了军政、军民、师官兵的关系,促进了边区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另外,朱德还多次组织专家团对边区经济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对边区经济建设的意义、任务及措施等都做了深刻论述。并根据边区具体情况,提出以纺织业和盐业为重点工业生产,倡导纺毛线运动,“奠定了1941年猛进发展工业的基础”,后来又提出“建设革命家务”的口号,极大地动员和指导了边区经济建设和生产自己运动。
三、初步探索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朱德在1963年3月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访了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初步形成了关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经济建设设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还是在文革“左”倾思想严重时期,朱德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党的主要任务。尤其是1956年初,朱德在出访苏联、蒙古、东欧后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了两条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建议。一是我们能够争取到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条件,应该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产方面,特别提出了将国防建设和和平生产结合起来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军工生产模式——“军工转民用型”、“军民兼容型”、“平战结合型”,认清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基本思想。二是要重视运用科技成就,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因素中的重要作用。
1975年初,朱德在他八十九岁高龄时还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他都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图伟业,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2]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5,168.
[3]朱德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3.
[4]毛泽东选集.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