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使用种植钉支抗和常规支抗对成人安氏Ⅱ类高角型患者的上颌磨牙进行垂直向控制后,下颌骨位置变化以及软组织面部侧貌变化。方法:选取32例成人安氏Ⅱ类高角拔牙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其中种植钉支抗组(G1)和常规支抗组(G2)各16例,年龄18~35岁。利用矫治前(T1)、矫治后(T2)的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其下颌骨旋转量、磨牙压低量及软组织面部侧貌的变化。结果:矢状向:G1组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距离为(0.60±1.20)mm,G2组为(1.63±1.04)mm(P<0.05)。垂直向:G1组第一磨牙压低(1.59±1.28)mm,G2组第一磨牙伸长(0.17±0.51)mm;G1组矫治后,因上颌磨牙压低而引起了下颌骨逆时针旋转(0.57°±0.45°)、下面高(AFH)减小(1.63±2.45)mm,颏部更加突出,除与其矫治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分别与G2组矫治效果相比,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2组中,上述各指标分别与其矫治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成人安氏Ⅱ类高角拔牙患者的矫治效果而言,种植钉支抗较常规支抗能更好的垂直向控制上颌磨牙,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面部侧貌更加协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