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诵经典歌词 聆听生命的足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连云港市灌南县听过北师大教授肖川的一次讲座,他的旁征博引让会场上荡起了片片笑语,激起阵阵掌声。尤其是他背诵的大段大段经典歌词让人倍感亲切。当时我就想,能否将经典歌词诵读开辟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蹊径呢?
  
  一、探寻歌词本源
  
  许慎《说文解字》说:“大凡诗之所歌者即词。”歌词即歌诗,是文学中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我国的歌词艺术有着优秀的传统。从有文字记载的《弹歌》起,经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歌、唐人的乐歌、宋元的词曲、明清的歌唱文学,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歌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词遗产。
  
  二、拓展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歌词应属此范畴。
  
  三、开渠尽引清流
  
  从大语文的角度选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词”,择其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方面加以探究。紧密联系文本,将歌词与文本同质的规律在相互印证中得到强化,使得歌词教学切实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源头活水之一。
  1 积累歌词的精彩词段。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积极健康、适合学生的经典歌词作为积累的内容。
  2 掌握歌词的艺术技巧。①歌词的修辞技巧;②歌词的呈现结构;③歌词的细节描述、虚实表现、想象力空间等。
  3 挖掘歌词的文化底蕴。
  4 借助歌词训练写作。①填词仿写;②品味欣赏;③改编扩写;④展开评论。
  5 讲座引领。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讲座辅导,从语文的角度审视歌词,激发学生积累歌词、欣赏歌词、品味歌词的兴趣。
  6 展示收获。提供平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适时地举行歌词诵读、主题歌词串联、歌咏大赛、歌词创作、歌词习作等活动。
  
  四、体现经典价值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些文章,本身已是歌词并配了曲谱。对于这些可学唱的内容,要结合歌曲的节奏、情感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丰富语言“菜篮”。我们在对喜爱的歌词经常哼唱或受其熏染中,逐步内化,形成较高程度的语感,不期然中提高了自身语文素养。吸收流行歌曲中的妙言佳句,是充实学生语言仓库、增强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明天会更美好”“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歌词富有理趣,催人奋进。有些歌词改编于古典诗词,王菲《但愿人长久》翻唱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秋》;满文军《望乡》与元代小令《天净沙·秋思》意境相当;毛宁的《涛声依旧》化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而来。吟唱之际,学生们总是乐此不疲。
  2 拓宽知识视野。许多经典歌曲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我们欣赏这些歌曲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通过仔细体会歌词打开知识视野。如《长江之歌》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规模宏大的春汛。
  3 品味表现手法。罗大佑把歌词比作“语言的花朵”。在吟唱歌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丰富的表现手法。从而迁移内化至写作中。“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一句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年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平和、慈祥、醇厚,妙不可言!歌词,的确是一桌摆满“语式菜肴”的大餐。
  4 提升审美情趣。“好歌词不能只抒发个人情绪,应该更多关注人生情感中共性的东西。”(李宗盛语)陈涛作词的《从头再来》中“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一句,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屡屡被唱响。细细品诵歌词,感慨良多,充满哲理!
  这些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的歌词,作为阅读材料赏析,让学生不但会唱,而且能理解文意。借助音乐之臂力,调动学习兴趣,拓宽阅读新天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真是一件多赢的事情。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生更是一个不容遗忘的群体。那些品德、学习、纪律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内心过早地在承受着学习的压力。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责无旁贷地对他们心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了解,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希望、信任、爱护和激励,用信慰其心,用爱暖其心,用诚激其心,让他们能满怀希望地看到美好的明天,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一、爱,就
期刊
数学所具有的生活美和内涵美已成为现今数学学习的新亮点。但是,在教学当中所体现出的生活的浅表化、形式化,也成为数学思维训练活动的绊脚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笔者认为,返璞归真,坚持数学思维训练才是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的灵魂。现拾两个教学片段分析,以作讨论。  案例一: “生活事理”≠“数学思想”  在一次数学(苏教版十一册)期中考核卷中,要求学生解答一道实践题:A、B、C三位老师集体出
期刊
一、巧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一些零散的练习通过一定方式与语文其他教学内容彼此衔接、渗透、组合,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并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1.园地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园地二“读读背背”中的四句谚语与本组《小鹿的玫瑰花》等五篇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教育主题是一致的——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学完《
期刊
下课了,我边收拾电子琴、录音机,边不停地反思:三年三班的学生以往唱歌那么动听,这节课怎么总唱不好《快乐的doremi》呢?尤其是几个学生插嘴,真让我累。下一节到三年二班教同样内容,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在三年二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当大部分学生拍对第一条节奏X X XX O ‖后,我请一位学生找第二条节奏X X O ‖与第一条的区别,然后对全班学生说:“我分别拍两条节奏,谁能听出哪一次有附点节奏?
期刊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前的一段时间,笔者曾以月亮为主露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课例来谈谈如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融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振。    一、发出倡议    活动之初,笔者先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搜集整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课文、古诗名词、经典传说;然后,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召集优秀学生起草了一则告学生及家长的倡议书。邀请家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搜集、学习“月亮”
期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欢乐的源泉,因此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怎样才能使儿童带着快乐的心情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呢?结合这些年古筝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学习目的,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刻苦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存在于学生自身的、内隐的精神要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动态显现的各种行为,都是阅读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偶然产生的,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却能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学
期刊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学生说,师板书:3366536  学生随琴视唱。  2.师:你可别小看这1、2、3、5、6几个音,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穷奇妙的音乐,
期刊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提倡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搜集、处理数学信息——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教材是学生
期刊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对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所引起的数学学习活动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要使学习过程更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处理学习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两方面略谈己见。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