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立场 国际表达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红高粱》等一批出自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相继在世界级电影节获得大奖,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并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本世纪初,随着《卧虎藏龙》在西方世界获得巨大成功,于是产生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中国式大片。这批影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升级换代,在获得可观的海外票房收入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遗憾的是,这些多为钩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的商业大片,并没有塑造出现代化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丰富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体现出来的,不完全是客观存在,而是这个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各种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重塑”出来的。因此,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向全世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诉求的任务,仍然严峻地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我们拍摄了《云水谣》、《集结号》、《梅兰芳》等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电影。尽管这些作品短时间内可能不被西方市场接受,但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自惭形秽。电影属于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价值的建构和表达必然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功夫熊猫》式的“西方立场,中国表达”方式,采取“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文化立场和策略,有效地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必须用文化软实力征服西方观众,改变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不断强化电影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则是提升中国电影软实力又一个“关键”。
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黄式宪
当今面临全球化的语境,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在国际间博弈,迫切需要我们的大片制作在人文自觉上的提升,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新路,将大片锻铸为更具东方神韵和风骨、更具多元风格和样式特色的民族电影品牌。
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中,一批国产商业大片横空出世,在与好莱坞的抗衡中扭转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颓势,其历史功绩不容低估。在与好莱坞博弈的第一个回合告捷之后,中国电影业转危为安,解决了生存问题;当下,我们与好莱坞的博弈,可以说已进入到了更为关键的第二个回合,其核心命题就是尽快向现代化大电影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国际传播实力。这些年,我们一些商业大片与好莱坞模式渐渐呈现出某种趋同性,只注重视觉奇观的营造或提供快餐式的通俗剧消费,孤立地炫技而割裂了人文情怀,从而导致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其所刻下的文化负面印痕一时间竟被票房的奇迹全然遮蔽住了。可喜的是在2008年,银幕上的光与影已显示出文化的辉煌,如年初的《集结号》与年尾的《梅兰芳》,俨然是凌空升起的民族文化的彩虹。“集结号”悲壮的号声穿透历史,昭示了一种正义与崇高的精神价值;而诗剧化的《梅兰芳》,其凛然民族气节感人肺腑。这两部新作,跨越了这些年一些商业大片遭遇票房佳绩与骂声相混杂的文化尴尬,标示了一种新的美学风范和民族风骨。它告诉我们,中国式商业大片的运作,固然首先需要遵守电影产业发展的诉求和规则,但同时要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以和谐的文化“化”人,不能以扭曲的文化“娱”人(或称“愚人”)。惟有如此,中国电影的海外跨界之旅,才能促生世界电影在文化和审美上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多边对话的新格局。
电影输出与国家战略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赵葆华
中国电影大规模走向海外,让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电影和中国形象,这是中国电影人多年的梦想。如今这个时机已经成熟,这不仅因为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中得到了大发展;而且因为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时代,需要文化来温暖人心、振奋人心,需要健康的文化产业来注入活力。1997年亚洲卷起金融风暴之时,多数亚洲国家市场萧然、经济委顿,而日本和韩国当此之时打造本国的文化产业。于是有了日本的动漫产业称雄国际,韩国的影视剧风靡亚洲、涌向世界。韩、日的文化产业皆在此时由内向型转向内外兼顾型,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应有明确的发展战略。首先应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与“他者”对话中,特别是与好莱坞文化对抗比拼中迷失自己。就电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传统。我们在与“他者”电影文化对话及竞争中,应张扬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和时代风情。融合进步的外国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的输出方略,既要凭中国主流大片去打开海外市场,也要凭中国特色的具有人文温情、人类精神的艺术精品去征服人心。让海外市场的不同受众领略、喜爱类型丰富内容丰盈的中国电影。内需与外销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充满着美好人性的城意之作、精品之作。在这一点上,电影的人文主题,真善美的人性主题,是具有价值的。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必须以产业姿态,遵循产业规律强势出场,规模化推进。小打小闹必被市场浪潮淹没。所谓强势出场,即推出具有文化强势、艺术强势、制作强势的作品,推出本身也要形成强势,联翩推出,多方位推出,集团化推出。应有科学的营销策略,有清醒而准确的走出海外战略,有后劲和可持续性,关键是有联翩而出的好作品。概言之;渠道为王——建立海外市场渠道是硬道理;而得终端者得天下(市场)。
所谓终端,即是海内外观众满意的好作品。
抓住机遇 拓展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 丁亚平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影响显著提高。与此相适应,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作用日益凸显。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更应走在文化产品出口的前面,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扩大生存空间和影响力。
事实上,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获得票房5000多万美元,震惊世界电影主流市场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收入连年提升。这些年,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国产影片收回投资和扩大盈利的重要部分。国际电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会造成一定规模的萎缩,这无疑将给在产业化改革中激发出活力和生机的中国电影带来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积极地鼓励支持制片机构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培育海外电影观众,拓展国产电影新的空间,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 周铁东
在国际市场上,面对好莱坞影片横行天下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扶持本土电影的生产与出口。如西班牙便对可供出口的国产影片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和补贴制度,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电影人拍出可供输出的影片。欧盟更是委托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欧洲媒体计划2号”,整合欧盟各国的电影资源,联手抗衡好莱坞。
正是顺应了这一国际形势,我国近年来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其职能恰如英国的电影委员会、法国的法国联盟、意大利的媒体沙龙、日本的映像国际振兴协会、韩国的电影委员会和印度的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等电影大国的类似机构,旨在整合中国电影的总体资源,建立国家层面上的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统一话语平台和统一输出路径,在中国电影与各国片商之间搭建起桥梁,全面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并通过组织中国电影参加重大的国际电影节以及在世界各地主办或协办中国电影节、电影周等实际举措,提升中国电影的国标声誉和地位,拓展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的能见度和知名度。通过努力,2008年有45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迅速增长,达2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与此同时,249部次国产影片入围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比上一年增加了47%。
如今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专家预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在未来5年内突破100亿元。由于文化的异质,以及话语方式、产业结构和电影理念的迥异,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合作与接轨日益加强,中国电影必将与世界电影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红高粱》等一批出自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相继在世界级电影节获得大奖,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并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本世纪初,随着《卧虎藏龙》在西方世界获得巨大成功,于是产生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中国式大片。这批影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升级换代,在获得可观的海外票房收入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遗憾的是,这些多为钩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的商业大片,并没有塑造出现代化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丰富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体现出来的,不完全是客观存在,而是这个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各种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重塑”出来的。因此,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向全世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诉求的任务,仍然严峻地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我们拍摄了《云水谣》、《集结号》、《梅兰芳》等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电影。尽管这些作品短时间内可能不被西方市场接受,但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自惭形秽。电影属于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价值的建构和表达必然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功夫熊猫》式的“西方立场,中国表达”方式,采取“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文化立场和策略,有效地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必须用文化软实力征服西方观众,改变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不断强化电影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则是提升中国电影软实力又一个“关键”。
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黄式宪
当今面临全球化的语境,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在国际间博弈,迫切需要我们的大片制作在人文自觉上的提升,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新路,将大片锻铸为更具东方神韵和风骨、更具多元风格和样式特色的民族电影品牌。
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中,一批国产商业大片横空出世,在与好莱坞的抗衡中扭转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颓势,其历史功绩不容低估。在与好莱坞博弈的第一个回合告捷之后,中国电影业转危为安,解决了生存问题;当下,我们与好莱坞的博弈,可以说已进入到了更为关键的第二个回合,其核心命题就是尽快向现代化大电影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国际传播实力。这些年,我们一些商业大片与好莱坞模式渐渐呈现出某种趋同性,只注重视觉奇观的营造或提供快餐式的通俗剧消费,孤立地炫技而割裂了人文情怀,从而导致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其所刻下的文化负面印痕一时间竟被票房的奇迹全然遮蔽住了。可喜的是在2008年,银幕上的光与影已显示出文化的辉煌,如年初的《集结号》与年尾的《梅兰芳》,俨然是凌空升起的民族文化的彩虹。“集结号”悲壮的号声穿透历史,昭示了一种正义与崇高的精神价值;而诗剧化的《梅兰芳》,其凛然民族气节感人肺腑。这两部新作,跨越了这些年一些商业大片遭遇票房佳绩与骂声相混杂的文化尴尬,标示了一种新的美学风范和民族风骨。它告诉我们,中国式商业大片的运作,固然首先需要遵守电影产业发展的诉求和规则,但同时要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以和谐的文化“化”人,不能以扭曲的文化“娱”人(或称“愚人”)。惟有如此,中国电影的海外跨界之旅,才能促生世界电影在文化和审美上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多边对话的新格局。
电影输出与国家战略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赵葆华
中国电影大规模走向海外,让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电影和中国形象,这是中国电影人多年的梦想。如今这个时机已经成熟,这不仅因为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中得到了大发展;而且因为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时代,需要文化来温暖人心、振奋人心,需要健康的文化产业来注入活力。1997年亚洲卷起金融风暴之时,多数亚洲国家市场萧然、经济委顿,而日本和韩国当此之时打造本国的文化产业。于是有了日本的动漫产业称雄国际,韩国的影视剧风靡亚洲、涌向世界。韩、日的文化产业皆在此时由内向型转向内外兼顾型,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应有明确的发展战略。首先应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与“他者”对话中,特别是与好莱坞文化对抗比拼中迷失自己。就电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传统。我们在与“他者”电影文化对话及竞争中,应张扬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和时代风情。融合进步的外国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的输出方略,既要凭中国主流大片去打开海外市场,也要凭中国特色的具有人文温情、人类精神的艺术精品去征服人心。让海外市场的不同受众领略、喜爱类型丰富内容丰盈的中国电影。内需与外销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充满着美好人性的城意之作、精品之作。在这一点上,电影的人文主题,真善美的人性主题,是具有价值的。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必须以产业姿态,遵循产业规律强势出场,规模化推进。小打小闹必被市场浪潮淹没。所谓强势出场,即推出具有文化强势、艺术强势、制作强势的作品,推出本身也要形成强势,联翩推出,多方位推出,集团化推出。应有科学的营销策略,有清醒而准确的走出海外战略,有后劲和可持续性,关键是有联翩而出的好作品。概言之;渠道为王——建立海外市场渠道是硬道理;而得终端者得天下(市场)。
所谓终端,即是海内外观众满意的好作品。
抓住机遇 拓展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 丁亚平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影响显著提高。与此相适应,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作用日益凸显。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更应走在文化产品出口的前面,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扩大生存空间和影响力。
事实上,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获得票房5000多万美元,震惊世界电影主流市场以来,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收入连年提升。这些年,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国产影片收回投资和扩大盈利的重要部分。国际电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会造成一定规模的萎缩,这无疑将给在产业化改革中激发出活力和生机的中国电影带来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积极地鼓励支持制片机构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培育海外电影观众,拓展国产电影新的空间,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 周铁东
在国际市场上,面对好莱坞影片横行天下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扶持本土电影的生产与出口。如西班牙便对可供出口的国产影片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和补贴制度,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电影人拍出可供输出的影片。欧盟更是委托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欧洲媒体计划2号”,整合欧盟各国的电影资源,联手抗衡好莱坞。
正是顺应了这一国际形势,我国近年来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其职能恰如英国的电影委员会、法国的法国联盟、意大利的媒体沙龙、日本的映像国际振兴协会、韩国的电影委员会和印度的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等电影大国的类似机构,旨在整合中国电影的总体资源,建立国家层面上的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统一话语平台和统一输出路径,在中国电影与各国片商之间搭建起桥梁,全面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并通过组织中国电影参加重大的国际电影节以及在世界各地主办或协办中国电影节、电影周等实际举措,提升中国电影的国标声誉和地位,拓展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的能见度和知名度。通过努力,2008年有45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迅速增长,达2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与此同时,249部次国产影片入围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比上一年增加了47%。
如今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专家预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在未来5年内突破100亿元。由于文化的异质,以及话语方式、产业结构和电影理念的迥异,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合作与接轨日益加强,中国电影必将与世界电影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