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对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实施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并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端人才、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成绩优异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介绍,据此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成立专门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积极丰富工学交替内涵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
  作者简介:张宏(1968-),男,陕西渭南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院级酒店学科带头人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3-02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方式。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在全院属于先行者,在工学结合中敢想敢试,取得了宝贵经验。2007年率先在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工学交替,为当时学院四个教改专业中唯一教改的重点专业。
  一、工学交替探索
  1.课程体系改革
  (1)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半年。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核心,本专业工学交替如图所示(见图1),“学”有2个阶段、4个学期(第一、二、四、五),“工”有2个阶段、2个学期(第三、六),由此形成先“学”后“工”,再据“工学交替”反馈回校继续“学”,最后在第六学期继续“工”的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运行时为响应酒店需求,将学生分为两批进行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每期6个月。也就是图1中“工”其实有两种,还有一种是前3学期是“学”,第4学期是“工”,后面同前的工学交替模式,这是对工学交替模式的重要探索,赢得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初步认可。
  (2)增加专业认知实习。所谓认知实习为学生在第二学期停课一周通过去苏州酒店的参观、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过程,以此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根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四个合作”职业教育发展主线,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大幅度增加了职业能力课时。除已有的(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职业能力考核外,先后开设了前厅、客房、酒店情景英语、茶艺师、调酒师等8门停课实训项目,职业能力考核有46学分(职业知识课也是46学分)。
  目前除了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核心骨干课程外,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先后开设了快乐服务、酒店督导、苏州话、酒店情景英语等新开课程,积极引入“调酒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证。
  2.教学管理改革
  (1)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工学交替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涉及很多方面,只靠教研室无法完成,必须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进行协调。为此旅游系专门成立了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见图2)。
  领导组由系主任、系书记、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职责包括审定工学交替计划、审定工学交替指导老师名单、审定考评方案、处理工学交替指导组提交的问题。该领导组涵盖了工学交替涉及的在校主要相关利益方,能有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指导组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双师”组成,职责包括制定工学交替计划、提出指导教师名单、拟订考评方案、根据工学交替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实习巡视与指导评定成绩、处理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在实习过程中。
  这种“双师”制度有利于发挥学校和酒店双方所长,也是在实践中大家普遍认可和采用的一种管理制度。
  (2)在实习基地设立临时团支部。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在“工学交替”单位建立团支部则更是一种新尝试与探索。
  工学交替基地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情况较在校有很大区别。学生们分在不同部门、班次,虽同处一个实习基地,但却很难聚在一起;学生们接触的人群也由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变成了现在的领导、同事和顾客,并需按顶岗标准严格遵守酒店各项管理规定,很多学生会出现程度的不适应,情感上较在学校期间也常会出现失落和对立等不良情绪。
  为此旅游系团委在系党总支指导下经过反复酝酿,于2011年1月报请系党政和院团委批示,决定在工学交替基地率先成立临时团支部,开始实践在工学交替单位开展团建创新工作,得到了系领导、上级团委和企业三方肯定。
  (3)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为此,教研室非常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先后推出“工学交替教师巡视规定”、“工学交替学生守则”、“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1]总的思路是把工学交替运行在一个规范制度化平台上,做到有据可查,这也是旅游系工学交替能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在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避免产生分歧。
  3.实施形式探索
  工学交替在实施时应结合具体校情和企情,实施形式和方式百花齐放各异,本专业进行了如下探索:
  (1)重视工学交替宣传。首先是出版工学交替简报。为及时总结工学交替经验,旅游系于2011年布置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负责筹集出版《工学交替简报》,将开展工学交替的内容、经验进行反映、总结、提炼。此举受到了学生、老师、企业的广泛认可,连院领导都认为旅游系的《工学交替简报》是一个创举,对于全院正在开展工学交替的系部都能起到借鉴作用。
  在旅游系网站开设“工学交替”板块。2011年1月开始,旅游系新开设了一个“工学交替”板块,专门报道系里工学交替。从开设之初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向这个板块投稿,内容涵盖工学交替方方面面等,凡是与工学交替相关做过的工作上面都有报道,目前已成为旅游系工学交替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2)关心实习生切身利益。关注实习生切身利益不但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引起系部高度重视。学生实习时面临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管理方式,学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其实影响学生对实习认识的很多是现实问题,比如轮岗问题[2]、与实习待遇相关的实习补贴、加班、伙食、住宿问题及实习期间人际关系问题等。
  在这些方面,由于各实习点情况不同,导致学生在实习点待遇比较时心理不平衡,总喜欢用自己酒店短处和别的实习点长处比较,结论自然是令她们感觉沮丧,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3]另外,虽然学生身在酒店,但仍属在校学生,故四六级考试、毕业信息采集、专接本以及考工报名费等问题,有个别情况也需要学生的集体行动。
  在实践中旅游系对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在联系工学交替实习点的时候,工学交替开始前提前联系酒店和即将去实习的学生见面会,酒店就学生关心的问题现场答疑,并就学生关注在酒店允许范围内进行协商,这也是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一个锻炼,有效缓解了实习中学生关切问题对实习态度的干扰。
  此外,对系部而言,涉及“工学交替”学生事情需特事特办,不用都亲自办理,让学生安心实习。
  (3)注重实习生人文关怀。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与系里主管学生工作分团委合作,从选演员到选节目、排练节目、借服装等形成送文艺节目“暖风”到国贸酒店,排练了时长1.5个小时总计13个文艺节目。由于都是系里学生自己演,大家都认识,受到酒店和学生欢迎。酒店当天给所有学生调休观看文艺节目。节目结束后,酒店当即表示给系文艺部一定奖励,并希望将这个形式坚持下去。
  和系领导一起到实习酒店看望学生。2011年1月,实习学生过年不能回家,几个主要系领导和教研室老师在大年初三、初五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在酒店的实习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良好效果。
  (4)注重增强实习生的荣誉感,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2011年4月,由酒店教研室牵头,负责筹备旅游系2010年度工学交替优秀实习生表彰大会,对前期09酒店31、34班的21名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邀请酒店和院系主要领导参加,增加了实习生的荣誉感,也增进了大家对工学交替的认可。
  举行结业典礼。在2011年1月和7月,教研室先后两次邀请系领导到张家港国贸酒店出席新老生工学交替“结业典礼”,这是酒店与系部进行工学交替深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老生工作给予表彰,对新生入职进行鼓舞,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取得成效
  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广
  全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首开于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现已在全系的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以及文秘专业推广实施。
  2007年,院里在旅游系召开了工学交替座谈会决定将经验在全院推广,现在全院每届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要求不少于连续8周的工学交替,这也是对教研室工作最大的肯定。
  2.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端人才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较高,得到单位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具有较好声誉。学生录取分数线呈增长趋势,使招收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
  其中有些佼佼者,如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苏州香格里拉餐饮部服务主管、无锡锦湖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苏州电视台旅游节目主持人等成为学生楷模。
  3.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成绩优异
  参加大赛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比赛中选手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扩大了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和行业的影响。
  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较强。近4年先后参加三次全国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5次、三等奖三项,还获得优秀组织奖2次。2013年第三次参赛也荣获高等院校组(含本科院校)优秀团队奖,团体总分跻身全国旅游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三、工学交替建议
  如何结合各自情况开展有成效的工学交替,结合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旅游系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在工学交替时间、专业认知实习、职业能力拓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今后的工学交替应结合各地学生和酒店实际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
  工学交替必须动员全系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例如旅游系就成立了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组,由系主任挂帅,这样能保证系里对工学交替出现问题时及时响应,扩大工学交替的正能量,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
  3.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
  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能够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化覆盖,有效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保障了团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将分团委力量介入到实习中,改变过去“工学交替”由教研室单独进行势单力孤的弊病。
  4.积极丰富工学交替内涵
  工学交替内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比如办工学交替简报、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重视制度建设、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及时表彰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工学交替的内涵。
  当然,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机制不健全、某些师生及家长理念差异,[4]酒店对学生管理理念与学生工学交替实训理念有距离,加之酒店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及教研室管理工作还有待于深化,造成了“工学交替”效果与系部理想的效果还有距离,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宏.高职酒店专业工学交替突发事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9).
  [2]张宏.苏州经贸酒店专业“工学交替”中学生培训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1,(2).
  [3]许莲.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负效应——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轻工业,2011,(6).
  [4]李云.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运用——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