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优化升级。文章通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为例,以文创产业和科创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结合地方产业和地域文化,对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文章主要从系列课程重组、创新教学内容、云端教学、双师教学等方面来构建双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对其他院校改革升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文创产业 科创产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双方向 人才培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073-03
引言
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等都需转型升级,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人”的教育。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近况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学类专业,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早期称作装潢设计,后来称作平面设计,直到现在还有个别学校称作装潢设计专业。“其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1]”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给科创产业和文创产业带来勃勃生机,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如UI设计师,体验设计师,创意设计师等,这部分人才缺口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这些新兴行业有较高匹配度。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数字化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一年一个变化,行业迭代快,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更新换代,从申请到实施一般要2-4年,其过程繁琐,多层审批,迭代速度慢。文创产业,科创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网红经济,直播平台多元化的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提出新的需求。问题二:数字科技方向的课程缺乏系统性。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认知还停留在以纸质媒介为主体的平面设计。原有的课程设置满足原有市场需求,但对于欣欣向荣的文创产业和潜力无限的科创产业相关的课程却相对缺乏,虽然零星地设置了一两门此类相关课程,但与其他课程关联性少,数字科技方向课程缺乏系统性。问题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数字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纸质媒介(书籍、报纸)等单向的传播方式,PC端和移动端上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和前沿新锐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展示,如花瓣、站酷等网站以及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拓宽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数字化时代,学生注重矢口识的传播效率、师生间双向互动兴和课堂的趣味性,不再满足于单一课堂的教授形式,对课堂体验有更多的需求。问题四:数字信息类的老师相对缺乏。随着社会人才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催生出相关信息数字设计类的课程,但是此类相关的老师却相对匮乏。高校里年纪大的教师相对保守,相对此类课程更愿意教授原有课程;部分新老师从高校直接进高校,愿意教授此类课程,却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需求把控度相对不足;外聘相关有经验的行业人才教授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缺乏稳定性。高校很难招聘到教字设计相关的高端人才,原因在于互联网相关单位的工作薪资远高于高校,且具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二、明确新型社会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国内部分高校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认知还停留在平面设计,国外高校对于此专业的认知更加宽泛,认为将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传播出去的设计均可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传播媒介从纸质媒介到屏幕媒介,从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从单向到互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全国这么多所高校都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如何百花齐放,根据各自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各自竞争力。
课题组结合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势,寻找数字化背景下文创产业和科创产业的人才突破点,升级人才培养方向。为此课题组调研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国内外121所院校,其中包含国外院校16所,中国25个省,105所高校,包含10所双一流设计学院,如“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等[2]”,八大美院,各省本专业口碑比较好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在2019年调研中发现,调研的105所院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43所分方向,分出来方向(如图1所示)。最多分4个方向,如中国美院分东方工作室,品牌工作室,信息工作室,多维工作室(图2是课题组成员在中国美院多维工作室取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分方向呈现地域性特征,沿海地区院校基本分方向,分的方向也和地方经济产业与院校原本的师资结构紧密联系。江浙沪地区主要分平面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方向,广东深圳地区增加交互与界面设计、游戏设计,中部地区分品牌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部分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系列课程,如山东艺术学院挖掘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塑造具有区域化特点特色专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部分课程结合闽南文化。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位于绍兴,互联网经济对周边产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绍兴上虞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德孝文化、瓷源文化等都给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开发资源,这些都给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同学带来更多的机遇。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型社会数字化产业和地方文创经济产业发展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重组课程知识体系,提出并试行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双方向是指从传统和科技两个方向出发,传统方向指传统平面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培养新时代文化产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方向指信息设计,与科创产业前沿技术结合,培养新科技下对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按照“1.5+2.5”的学习模式(1.5是指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基础教学,2.5是指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到大四各自分方向学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第—次双方向人才培养试行是从2016级学生于2018年开始。从2年的试运行中来看,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能力和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两个方向缺少核心特色课程设置,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不扎实,科技方向尤为明显;第二,双方向专业选修课选课机制不成熟,不同方向选课人数相差很大;第三,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如何适应于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和互联网创新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第四,科技方向教学成果相对弱,此方向的相关竞赛和实践项目相对缺乏。课题组总结试行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注重基础课程建设,构建双方向特色系列课程。课题组在试运行中发现原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连贯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经常在本课程中学得挺好,但是在上后续课程的时候,没办法融会贯通。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第二课堂”。重视基础课程建设,积极进行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如院《图形创意》重点课程建设等。针对信息设计方向学生在排版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强基础课程如《版面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练习,打好专业基本功,为后续课程持续发力。
建立群课机制,构建双方向特色课程体系。平面设计方向:设置品牌策划、品牌视觉,品牌包装,视觉整合等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创产业结合,挖掘地域文化价值,探索文化产业与视觉传达设计新发展。信息设计方向:设置设计思维、动态传媒信息设计、移动界面设计、多维整合设计等系列课程,课程从科技创新产业出发,探索新技术和新产业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新方向。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建立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知识点和设计能力的上下连贯性,培养学生综合型的创新能力。合理安排两个方向相应的选修课程比例,具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多层次交叉性的选修课满足双方向学生学习需求。
(二)与时俱进的动态创新课程内容。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就业趋向也有所不同。学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形态、地域文化形态进行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内容开发,动态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双方向特色发展。如基础课程《招贴设计》中融入一些思政内容,2020年主题是疫情反思,注重培养学生身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图表设计》课程选题立足地方经济产业,紧随社会热点话题,2018年“图解上虞”,2019年“垃圾分类”,侧重学生信息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图解为基础,尝试多维的视角传达信息。信息设计方向特色课程《动态传媒信息设计》2019年探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MR全息影像等技术下在数字世界未来民间工艺的多种可能性,图3为发布在公众号上的课程小结;2020年“疫情防控专题设计”,通过动态信息图,动态海报、APP设计、交互设计的手段来阐述由“疫情”引发的吃穿住行等问题,用设计发声,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图4《疫情管理局》动态海报是学生在课程期间设计的,作品收集并梳理2020年1月至4月中国相关疫情防控信息,图解式倡导科学的防疫措施,体现疫情高效的动态管理。平面设计方向特色课程《视觉衍生品开发实训> 2019年设计的主题是心有所“鼠”,启发学生以一个较为宽广的跨界视野看待视觉衍生品设计行业的未来。图5为此课程框架,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让学生了解视觉衍生品的市场和开发流程,课程注重视觉图形和材料特性的有机融合(如图6学生课程作业《鼠表情杯垫》)。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团队集体备课,结合社会热点需求和项目需求,定制课程创新课程内容,课堂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反馈,动态优化课程。
(三)实践教学,产学研用联合互动。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缺乏契合度的问题,加强双方向各自的实践课教学,建设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特色实验室,如平面设计方向建立丝网印刷实验室,信息设计方向建立数字媒体实验室等。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基地等。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实践课程建立与地方特色小镇,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合作,从而发展各自方向特色。“产教融合[3]”,融实践教学于实际项目中,使教学更加接地气。如平面设计方向《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课程与2018年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建立相关合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使学生了解真实社会中的市场现状,提高综合设计实践能力。信息设计方向如《动态传媒信息设计》课程,以新科技下的项目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如图7在实验室体验VR);《交互设计》课程结合相关企业做APP原型开发,鼓励学生作品向相关产业转化。互联网移动教学,小组团队合作,真题真做,培养新科技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两个方向存在交叉和整合,“产学研联动,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4]”。
(四)优化教师梯队,加强双师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非常具有創新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双方向的师资建设是优化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证。数字信息设计相关的老师相对缺少,鼓励本专业教师升级转型,分批分阶段的使教师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平面设计方向:建议教师实地考察相关文创产业链。信息设计方向:建议教师考察、了解、学习相关前沿数字信息知识。同时双方向教师均可通过国际设计或教育工作坊,国内外设计行业前沿资讯的获取,在线课程的学习等多渠道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教学中对于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数字科技行业(如VR)人才的吸纳也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客串、讲座、座谈,工作坊等方式让具有设计工作经验的人来和专业教师一起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双师教学,如图8为印刷实践课聘请香蕉鱼书店的关老师和专业老师一起实践教学RISO印刷。
(五)优化双方向选谍机制,注重教学管理和评价。针对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不同方向人数悬殊的问题,调研了一些高校,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校分方向的时候需要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成绩后面的学生服从调剂。有些院校是根据专业成绩,成绩在前25%的具有优先选择权,其他同学参加考试和面试,也有高校是完全尊重学生自己意愿选择。课题组首先优化双方向的人数比例,然后在大二上的时候,做好全面的双方向选课指导,根据学生个人牛寺色,客观地引导学生选专业方向。
建立线下线上的教学资料的管理。利用云盘,规范线上文件管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前沿理论、设计案例、学生作品等)便于后续的教学。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的教学成果向社会、企业实际应用的转化率。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过程的详细记录,并进行多次的汇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进行成绩的测评,并将过程的汇报计入总评成绩。课程的评价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各个项目的过程评价(由专任教师、全体学生共同评价)。第二部分:成果展示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全体学生共同来评价),每次课程需要做课程作业展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广线上线下同时展览,点赞和留言也作为部分评价依据。第三部分:第三方评价机制,社会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将作为加分环节(由作品录用或是设计比赛成绩等来决定)。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教学可持续发展。 (六)云端教学和项目制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学形式不在局限于线下课堂。如MOOC、微课等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概念不断涌现[5]”,超新学习通,网易公开课等平台给线上教学提供了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同时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让在线直播教学和交流更加便捷。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课程的不同性质,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教学(如图9动态传媒信息设计云端直播课堂截图)。云端教学分直播课、录播课、互动课等几种形式,具体云端教学流程如图10所示。例如钉钉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直播的同时具有录播功能,直播结束后课程录播视频支持移动端和PC端无限循环回放(如图11),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录播课需提前录制相关课程视频,并把课程视频和教学资料上传到相关云端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打卡学习,此类课比较适合理论类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大部分专业课适合线上线下联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课里的理论教学可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直播课的形式,结合线下设计练习和线上课程作业讨论,如用钉钉会议平台,支持多人模式交流讨论,跨越时空的界限。云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模式[6]”,加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双向能动性。
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市场调研一创意草图一设计创作一设计制作等多个环节。在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的课程中融入项目制教学,以项目引导为主的个性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去体验市场,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的碰撞、设计创作和成品制作。教学成果注重项目的落地性,需阶段性的进行项目阐述,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结语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科技创新产业为双方向切入口,注重双方向系列特色课程的开发,动态创新课程内容,双向并行,双向并重。在创新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同时融入项目制教学,提倡双师教学,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研究成果对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项目(jg20180478)。
参考文献
[1]明兰,廖建军数字化时代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Zl):150-152
[2]巫漾.从网络舆隋看“包豪斯百年”在中国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 (10):12-15
[3]李正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探究[J].设计,2017 (09):94-95
[4]孙毂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 (05):8-11
[5]李若辉.基于“互联网+”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研究[J].设计,2018 (13):94-95
[6]罗瑞兰.以数媒专业为例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问题[J].设计,2017 (21):76-77.
关键词:文创产业 科创产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双方向 人才培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073-03
引言
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等都需转型升级,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人”的教育。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近况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学类专业,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早期称作装潢设计,后来称作平面设计,直到现在还有个别学校称作装潢设计专业。“其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1]”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给科创产业和文创产业带来勃勃生机,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如UI设计师,体验设计师,创意设计师等,这部分人才缺口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这些新兴行业有较高匹配度。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数字化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一年一个变化,行业迭代快,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更新换代,从申请到实施一般要2-4年,其过程繁琐,多层审批,迭代速度慢。文创产业,科创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网红经济,直播平台多元化的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提出新的需求。问题二:数字科技方向的课程缺乏系统性。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认知还停留在以纸质媒介为主体的平面设计。原有的课程设置满足原有市场需求,但对于欣欣向荣的文创产业和潜力无限的科创产业相关的课程却相对缺乏,虽然零星地设置了一两门此类相关课程,但与其他课程关联性少,数字科技方向课程缺乏系统性。问题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数字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纸质媒介(书籍、报纸)等单向的传播方式,PC端和移动端上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和前沿新锐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展示,如花瓣、站酷等网站以及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拓宽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数字化时代,学生注重矢口识的传播效率、师生间双向互动兴和课堂的趣味性,不再满足于单一课堂的教授形式,对课堂体验有更多的需求。问题四:数字信息类的老师相对缺乏。随着社会人才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催生出相关信息数字设计类的课程,但是此类相关的老师却相对匮乏。高校里年纪大的教师相对保守,相对此类课程更愿意教授原有课程;部分新老师从高校直接进高校,愿意教授此类课程,却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需求把控度相对不足;外聘相关有经验的行业人才教授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缺乏稳定性。高校很难招聘到教字设计相关的高端人才,原因在于互联网相关单位的工作薪资远高于高校,且具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二、明确新型社会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国内部分高校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认知还停留在平面设计,国外高校对于此专业的认知更加宽泛,认为将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传播出去的设计均可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传播媒介从纸质媒介到屏幕媒介,从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从单向到互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全国这么多所高校都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如何百花齐放,根据各自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各自竞争力。
课题组结合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势,寻找数字化背景下文创产业和科创产业的人才突破点,升级人才培养方向。为此课题组调研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国内外121所院校,其中包含国外院校16所,中国25个省,105所高校,包含10所双一流设计学院,如“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等[2]”,八大美院,各省本专业口碑比较好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在2019年调研中发现,调研的105所院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43所分方向,分出来方向(如图1所示)。最多分4个方向,如中国美院分东方工作室,品牌工作室,信息工作室,多维工作室(图2是课题组成员在中国美院多维工作室取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分方向呈现地域性特征,沿海地区院校基本分方向,分的方向也和地方经济产业与院校原本的师资结构紧密联系。江浙沪地区主要分平面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方向,广东深圳地区增加交互与界面设计、游戏设计,中部地区分品牌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部分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系列课程,如山东艺术学院挖掘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塑造具有区域化特点特色专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部分课程结合闽南文化。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位于绍兴,互联网经济对周边产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绍兴上虞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德孝文化、瓷源文化等都给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开发资源,这些都给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同学带来更多的机遇。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型社会数字化产业和地方文创经济产业发展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重组课程知识体系,提出并试行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双方向是指从传统和科技两个方向出发,传统方向指传统平面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培养新时代文化产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方向指信息设计,与科创产业前沿技术结合,培养新科技下对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按照“1.5+2.5”的学习模式(1.5是指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基础教学,2.5是指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到大四各自分方向学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第—次双方向人才培养试行是从2016级学生于2018年开始。从2年的试运行中来看,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能力和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两个方向缺少核心特色课程设置,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不扎实,科技方向尤为明显;第二,双方向专业选修课选课机制不成熟,不同方向选课人数相差很大;第三,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如何适应于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和互联网创新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第四,科技方向教学成果相对弱,此方向的相关竞赛和实践项目相对缺乏。课题组总结试行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注重基础课程建设,构建双方向特色系列课程。课题组在试运行中发现原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连贯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经常在本课程中学得挺好,但是在上后续课程的时候,没办法融会贯通。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第二课堂”。重视基础课程建设,积极进行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如院《图形创意》重点课程建设等。针对信息设计方向学生在排版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强基础课程如《版面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练习,打好专业基本功,为后续课程持续发力。
建立群课机制,构建双方向特色课程体系。平面设计方向:设置品牌策划、品牌视觉,品牌包装,视觉整合等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创产业结合,挖掘地域文化价值,探索文化产业与视觉传达设计新发展。信息设计方向:设置设计思维、动态传媒信息设计、移动界面设计、多维整合设计等系列课程,课程从科技创新产业出发,探索新技术和新产业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新方向。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建立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知识点和设计能力的上下连贯性,培养学生综合型的创新能力。合理安排两个方向相应的选修课程比例,具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多层次交叉性的选修课满足双方向学生学习需求。
(二)与时俱进的动态创新课程内容。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就业趋向也有所不同。学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形态、地域文化形态进行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内容开发,动态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双方向特色发展。如基础课程《招贴设计》中融入一些思政内容,2020年主题是疫情反思,注重培养学生身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图表设计》课程选题立足地方经济产业,紧随社会热点话题,2018年“图解上虞”,2019年“垃圾分类”,侧重学生信息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图解为基础,尝试多维的视角传达信息。信息设计方向特色课程《动态传媒信息设计》2019年探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MR全息影像等技术下在数字世界未来民间工艺的多种可能性,图3为发布在公众号上的课程小结;2020年“疫情防控专题设计”,通过动态信息图,动态海报、APP设计、交互设计的手段来阐述由“疫情”引发的吃穿住行等问题,用设计发声,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图4《疫情管理局》动态海报是学生在课程期间设计的,作品收集并梳理2020年1月至4月中国相关疫情防控信息,图解式倡导科学的防疫措施,体现疫情高效的动态管理。平面设计方向特色课程《视觉衍生品开发实训> 2019年设计的主题是心有所“鼠”,启发学生以一个较为宽广的跨界视野看待视觉衍生品设计行业的未来。图5为此课程框架,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让学生了解视觉衍生品的市场和开发流程,课程注重视觉图形和材料特性的有机融合(如图6学生课程作业《鼠表情杯垫》)。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团队集体备课,结合社会热点需求和项目需求,定制课程创新课程内容,课堂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反馈,动态优化课程。
(三)实践教学,产学研用联合互动。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缺乏契合度的问题,加强双方向各自的实践课教学,建设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特色实验室,如平面设计方向建立丝网印刷实验室,信息设计方向建立数字媒体实验室等。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基地等。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实践课程建立与地方特色小镇,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合作,从而发展各自方向特色。“产教融合[3]”,融实践教学于实际项目中,使教学更加接地气。如平面设计方向《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课程与2018年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建立相关合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使学生了解真实社会中的市场现状,提高综合设计实践能力。信息设计方向如《动态传媒信息设计》课程,以新科技下的项目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如图7在实验室体验VR);《交互设计》课程结合相关企业做APP原型开发,鼓励学生作品向相关产业转化。互联网移动教学,小组团队合作,真题真做,培养新科技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两个方向存在交叉和整合,“产学研联动,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4]”。
(四)优化教师梯队,加强双师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非常具有創新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双方向的师资建设是优化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证。数字信息设计相关的老师相对缺少,鼓励本专业教师升级转型,分批分阶段的使教师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平面设计方向:建议教师实地考察相关文创产业链。信息设计方向:建议教师考察、了解、学习相关前沿数字信息知识。同时双方向教师均可通过国际设计或教育工作坊,国内外设计行业前沿资讯的获取,在线课程的学习等多渠道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教学中对于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数字科技行业(如VR)人才的吸纳也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客串、讲座、座谈,工作坊等方式让具有设计工作经验的人来和专业教师一起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双师教学,如图8为印刷实践课聘请香蕉鱼书店的关老师和专业老师一起实践教学RISO印刷。
(五)优化双方向选谍机制,注重教学管理和评价。针对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不同方向人数悬殊的问题,调研了一些高校,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校分方向的时候需要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成绩后面的学生服从调剂。有些院校是根据专业成绩,成绩在前25%的具有优先选择权,其他同学参加考试和面试,也有高校是完全尊重学生自己意愿选择。课题组首先优化双方向的人数比例,然后在大二上的时候,做好全面的双方向选课指导,根据学生个人牛寺色,客观地引导学生选专业方向。
建立线下线上的教学资料的管理。利用云盘,规范线上文件管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前沿理论、设计案例、学生作品等)便于后续的教学。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的教学成果向社会、企业实际应用的转化率。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过程的详细记录,并进行多次的汇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进行成绩的测评,并将过程的汇报计入总评成绩。课程的评价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各个项目的过程评价(由专任教师、全体学生共同评价)。第二部分:成果展示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全体学生共同来评价),每次课程需要做课程作业展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广线上线下同时展览,点赞和留言也作为部分评价依据。第三部分:第三方评价机制,社会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将作为加分环节(由作品录用或是设计比赛成绩等来决定)。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教学可持续发展。 (六)云端教学和项目制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学形式不在局限于线下课堂。如MOOC、微课等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概念不断涌现[5]”,超新学习通,网易公开课等平台给线上教学提供了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同时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让在线直播教学和交流更加便捷。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方向课程的不同性质,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教学(如图9动态传媒信息设计云端直播课堂截图)。云端教学分直播课、录播课、互动课等几种形式,具体云端教学流程如图10所示。例如钉钉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直播的同时具有录播功能,直播结束后课程录播视频支持移动端和PC端无限循环回放(如图11),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录播课需提前录制相关课程视频,并把课程视频和教学资料上传到相关云端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打卡学习,此类课比较适合理论类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大部分专业课适合线上线下联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课里的理论教学可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直播课的形式,结合线下设计练习和线上课程作业讨论,如用钉钉会议平台,支持多人模式交流讨论,跨越时空的界限。云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模式[6]”,加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双向能动性。
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市场调研一创意草图一设计创作一设计制作等多个环节。在视觉传达设计双方向的课程中融入项目制教学,以项目引导为主的个性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去体验市场,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的碰撞、设计创作和成品制作。教学成果注重项目的落地性,需阶段性的进行项目阐述,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结语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双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科技创新产业为双方向切入口,注重双方向系列特色课程的开发,动态创新课程内容,双向并行,双向并重。在创新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同时融入项目制教学,提倡双师教学,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研究成果对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项目(jg20180478)。
参考文献
[1]明兰,廖建军数字化时代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Zl):150-152
[2]巫漾.从网络舆隋看“包豪斯百年”在中国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 (10):12-15
[3]李正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探究[J].设计,2017 (09):94-95
[4]孙毂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 (05):8-11
[5]李若辉.基于“互联网+”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研究[J].设计,2018 (13):94-95
[6]罗瑞兰.以数媒专业为例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问题[J].设计,2017 (2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