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英语学习的好坏,不能仅从词汇量,语法的掌握情况等去评判,而要从更高的层次,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去判断。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教授,更应包括这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的传播,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等文化特性。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正是通过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决定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结构。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限制了他的潜在语言能力的输出和使用。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某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得体地与该团体的人进行交际。这种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在中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和以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影响,中国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即“四会能力”,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未能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缺乏地道的使用英语语言的环境下,对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内容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了对英语语言误用错用情况的发生。
例如,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等特点。在英语的儿童读物或者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的形象,常常充当裁判的角色。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完全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人们不愿看到它或是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猫头鹰是要倒霉的。中文中有俗语“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如果学生不了解owl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误解误用。
再有,中国人面对他人的称赞时,为了表示谦逊,出于礼貌,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但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在同样的情景之下,他们的应答通常是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地说一句: “Thank you!”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人在面对赞扬与恭维时的应答习惯,以避免在中西方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1世纪,“全球化”(globalization)更成为经济学与社会学领域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因此语言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交际才显得格外重要,而外语教学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唯一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应该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要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让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教学,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逐渐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我国语言学习者中,交际能力形成的障碍是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适当导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学生对本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富强需要我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差异意识的习得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又要重视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并且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在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和外国友人交谈时不会再问诸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等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英语语言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关系,克服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向学生讲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比较鉴赏能力。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结合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应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文化信息导入对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某些文化信息可能成为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求知欲,打破纯粹的语言教学所带来的沉闷局面。从提高人才质量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主要是英美)文化知识,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教师应将英、美国度及其人民所习惯的传统语境置于教学之中,密切注意交际语言的真实性,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始终渗透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London: Rupert Hart-Davis,1921.
[3]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曹 平.文化的障碍[J].外语教学,1999,(2):62一65.
[5]陈 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杨丹丹(1983.02—),铁岭人,硕士研究生,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课题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基于文化导向的英文报刊教学模式研究》的国家级课题,项目编号:(GZGZ7611-22)。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等文化特性。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正是通过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决定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结构。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限制了他的潜在语言能力的输出和使用。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某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得体地与该团体的人进行交际。这种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在中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和以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影响,中国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即“四会能力”,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未能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缺乏地道的使用英语语言的环境下,对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内容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了对英语语言误用错用情况的发生。
例如,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等特点。在英语的儿童读物或者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的形象,常常充当裁判的角色。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完全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人们不愿看到它或是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猫头鹰是要倒霉的。中文中有俗语“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如果学生不了解owl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误解误用。
再有,中国人面对他人的称赞时,为了表示谦逊,出于礼貌,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但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在同样的情景之下,他们的应答通常是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地说一句: “Thank you!”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人在面对赞扬与恭维时的应答习惯,以避免在中西方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1世纪,“全球化”(globalization)更成为经济学与社会学领域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因此语言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交际才显得格外重要,而外语教学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唯一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应该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要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让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教学,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逐渐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我国语言学习者中,交际能力形成的障碍是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适当导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学生对本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富强需要我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差异意识的习得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又要重视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并且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在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和外国友人交谈时不会再问诸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等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英语语言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关系,克服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向学生讲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比较鉴赏能力。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结合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应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文化信息导入对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某些文化信息可能成为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求知欲,打破纯粹的语言教学所带来的沉闷局面。从提高人才质量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主要是英美)文化知识,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教师应将英、美国度及其人民所习惯的传统语境置于教学之中,密切注意交际语言的真实性,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始终渗透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London: Rupert Hart-Davis,1921.
[3]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曹 平.文化的障碍[J].外语教学,1999,(2):62一65.
[5]陈 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杨丹丹(1983.02—),铁岭人,硕士研究生,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课题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基于文化导向的英文报刊教学模式研究》的国家级课题,项目编号:(GZGZ7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