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要增加自信,学会换位思考,好产品全世界都需要。
制造业该怎么从数量走向质量?我之前带着这个问题,和一个由企业家、学者、记者等組成的50人团队,去国内4个城市,国外3个国家,共26家企业进行调研,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小村镇里能出大企业。
在荷兰埃因霍温,这个只有88平方公里,22万人的小城市,却出了一群世界级企业,比如飞利浦。瑞典虽然地方大一点,但离北极圈很近,人口也很少,他们的宜家公司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瑞士也是一个小国家,生产的手表在电子表、低价表的冲击下,还是屹立不倒;雀巢也是从一个小地方冒出来的,销售额900亿美元、30万就业人员,产品遍布80多个国家、拥有413座工厂,做到了全球布局。
这些现象引发我们进一步讨论:有什么东西是中国的企业家要把自己“摆进去”,并从反差中学习的?
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有了2点共识:
其一,这些企业因为国家小,国内市场很小,他们一开始就必须往外看。而中国刚好相反,国内市场很大,企业眼光和注意力都放到国内,一讲行业情况就是国内的行业情况,很少有讲全球怎么样的,而小国家以及他们的好公司却不这么想。
其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很多我们喜欢的东西别人欣赏不来。其实好东西是给全人类造的。很多优秀的小国家、小公司后来之所以变得那么大、那么强,起因就是他们一开始的想法不一样。好的产品不仅丹麦人需要,荷兰人需要,全世界的人也需要。
飞利浦最早是做灯泡、做照明的,后来做电子,现在主打医疗设备,一路走过来,已是百年老店。我们参观飞利浦的博物馆,进馆第一个标题写的就是“点亮全世界”,电灯泡仅仅是荷兰人觉得它好吗?那时候灯泡发明还不久,飞利浦就能做到第3大生产商。追根溯源,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好的产品是给人类造的。
小地方出好公司,条件就是“心”要非常大。我们做企业要突破一个观念:好产品不仅只有我们这个圈子才会享受,好产品全人类都需要。
过去我们这方面吃了太多亏。“China”这个单词也有瓷器的意思,我们的瓷器“出去”了,可是全世界最好的瓷器不是中国公司生产的。我们是茶叶生产、发明的国度,茶叶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饮品,但我们在酒店里看到最多的仍然是立顿茶,它的企业是联合利华,这家企业是双总部,一个在荷兰,一个在英国。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到了今天,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印刷机械设备企业,中国最好的公司只排到第6,前5家都是日本和德国的公司……
我觉得这可能是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古往今来,我们觉得国内“天下”已经很大,其实外面有更大的“天下”。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外国人也许不喜欢,这种认知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翻转。过去穷,加上近代发展曾经掉队,企业家出国低看自己一眼,我们吃的、喝的、用的怎么会引起别人注意呢?
但今天条件不同了。如今,我们有4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基础,许多原创产品有了进步的空间,即使产品不是我们的原创,也可把它做到更好。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成就都可以让世界不同薪资结构的人增加对中国的兴趣,增加对产品的感知。
这一次调研,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
第一,小地方的普通人,也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创大业。我们看这些强国的大公司,早年都是从农业文明一步一步地打上来的,中国的制造业完全有可能、有机会出现这样的企业。
第二,造出好产品,供应全人类。企业家视野不要窄,要增加自信,相信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的产品,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第三,企业一定要换位思考,让客户感知到我们的产品更好、更精、更专、更特别。说话很简单,可是怎么能猜到哪句话能打动他,这个学问不简单。不过,天下没有哪种学问是我们花了力气去总结理论、去实践而学不会的。
第四,产品要持之以恒登台阶,爬上坡,攀高峰。
第五,政府、企业、工商联、行业协会,老一代、青年一代要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个品质革命登顶的大本营。
制造业该怎么从数量走向质量?我之前带着这个问题,和一个由企业家、学者、记者等組成的50人团队,去国内4个城市,国外3个国家,共26家企业进行调研,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小村镇里能出大企业。
在荷兰埃因霍温,这个只有88平方公里,22万人的小城市,却出了一群世界级企业,比如飞利浦。瑞典虽然地方大一点,但离北极圈很近,人口也很少,他们的宜家公司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瑞士也是一个小国家,生产的手表在电子表、低价表的冲击下,还是屹立不倒;雀巢也是从一个小地方冒出来的,销售额900亿美元、30万就业人员,产品遍布80多个国家、拥有413座工厂,做到了全球布局。
这些现象引发我们进一步讨论:有什么东西是中国的企业家要把自己“摆进去”,并从反差中学习的?
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有了2点共识:
其一,这些企业因为国家小,国内市场很小,他们一开始就必须往外看。而中国刚好相反,国内市场很大,企业眼光和注意力都放到国内,一讲行业情况就是国内的行业情况,很少有讲全球怎么样的,而小国家以及他们的好公司却不这么想。
其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很多我们喜欢的东西别人欣赏不来。其实好东西是给全人类造的。很多优秀的小国家、小公司后来之所以变得那么大、那么强,起因就是他们一开始的想法不一样。好的产品不仅丹麦人需要,荷兰人需要,全世界的人也需要。
飞利浦最早是做灯泡、做照明的,后来做电子,现在主打医疗设备,一路走过来,已是百年老店。我们参观飞利浦的博物馆,进馆第一个标题写的就是“点亮全世界”,电灯泡仅仅是荷兰人觉得它好吗?那时候灯泡发明还不久,飞利浦就能做到第3大生产商。追根溯源,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好的产品是给人类造的。
小地方出好公司,条件就是“心”要非常大。我们做企业要突破一个观念:好产品不仅只有我们这个圈子才会享受,好产品全人类都需要。
过去我们这方面吃了太多亏。“China”这个单词也有瓷器的意思,我们的瓷器“出去”了,可是全世界最好的瓷器不是中国公司生产的。我们是茶叶生产、发明的国度,茶叶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饮品,但我们在酒店里看到最多的仍然是立顿茶,它的企业是联合利华,这家企业是双总部,一个在荷兰,一个在英国。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到了今天,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印刷机械设备企业,中国最好的公司只排到第6,前5家都是日本和德国的公司……
我觉得这可能是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古往今来,我们觉得国内“天下”已经很大,其实外面有更大的“天下”。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外国人也许不喜欢,这种认知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翻转。过去穷,加上近代发展曾经掉队,企业家出国低看自己一眼,我们吃的、喝的、用的怎么会引起别人注意呢?
但今天条件不同了。如今,我们有4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基础,许多原创产品有了进步的空间,即使产品不是我们的原创,也可把它做到更好。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成就都可以让世界不同薪资结构的人增加对中国的兴趣,增加对产品的感知。
这一次调研,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
第一,小地方的普通人,也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创大业。我们看这些强国的大公司,早年都是从农业文明一步一步地打上来的,中国的制造业完全有可能、有机会出现这样的企业。
第二,造出好产品,供应全人类。企业家视野不要窄,要增加自信,相信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的产品,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第三,企业一定要换位思考,让客户感知到我们的产品更好、更精、更专、更特别。说话很简单,可是怎么能猜到哪句话能打动他,这个学问不简单。不过,天下没有哪种学问是我们花了力气去总结理论、去实践而学不会的。
第四,产品要持之以恒登台阶,爬上坡,攀高峰。
第五,政府、企业、工商联、行业协会,老一代、青年一代要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个品质革命登顶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