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查阅、实验对比等方法,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可以使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效果显著提高,对传统力量训练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1、前言
在体能类运动项目中,力量训练的水平可以决定运动成绩的水平。现在,力量训练包括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是指在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手段。它的内容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耐力力量等力量素质。核心力量训练是最近几年竞技体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核心力量就是指位于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群在神经肌肉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克服外界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在运动时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人体重心位置、协调上下肢用力,使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动作出现经济、协调、节能、流畅的特点,并且符合该运动项目的运动专项运动链的力量能力[1]。它几乎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联系。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到实践对它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现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理论研究分析较多,实验研究较少。特别是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实验验证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效果和作用,供同行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实验对象选取江西省赣县中学的16名男中长跑运动员。年龄平均为15岁。把他们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国内外与核心力量及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通过访问有关训练的专家、教练,为本研究文提供指导。
2.2.3实验法:本实验为期24周,在进行实验前1周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在同一条件下的下肢最大力量、肌肉蓄积弹性能能力、力量耐力、速度—力量、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和12分钟跑的成绩测试;在实验进行到第12周中期和第24周结束时再对上述被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方法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训练时间都是每个星期的一、三、五的下午,实验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力量的训练。两个组的训练由同一教练组担任,训练时间、条件保持一致。
2.2.3.1实验组训练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及身心特点和核心力量训练的分类,青少年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我们选取的练习为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因为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练习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练习,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开始时的身体训练。本研究把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定为24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的静力性练习,时间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桥、俯卧成桥、侧成桥、俯撑腿臂平伸、单腿撑桥等练习;第二阶段是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的动力性练习,时间也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单腿抗阻屈髋、抗阻踏板练习、持球“伐木”、仰卧交叉打腿、仰卧举腿等练习[2]。
2.2.3.2对照组训练内容
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传统力量训练中本研究采用循环力量训练法,具体的方法是:俯卧撑—蹲跳—收腹两头起—原地高抬腿—撑臂收腿—跳跃[3]。
2.2.3.3被测试内容
1)下肢绝对力量:运动员腿蹬或下蹲的最大负荷重量[4]。
2)肌肉蓄积弹性能的能力:用原地快速连续纵跳成绩间的差异表示。二者间的差异越大,说明肌肉弹性能储备和利用能力越好[4]。
3)速度——力量素质:用原地纵跳的高度,表示下肢的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4]。
4)力量耐力:以运动员20%下肢最大力量杠铃重量,所能蹲起的次数为运动员力量耐力评定指标[4]。
5)核心力量:以运动员负重仰卧起坐10次所能完成的杠铃重量为其核心力量评定指标[5]。
6)核心力量耐力:以1分钟内运动员仰卧两头起的完成次数为运动员核心力量耐力评定指标[5]。
7)核心爆发力:以运动员负重仰卧起坐1次所能完成的杠铃的极限重量为核心爆发力的评定指标[5]。
8)核心稳定性:以闭眼单腿站立的时间为核心稳定性评定指标。
9)耐力素质:以运动员跑12分钟所通过的距离为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评定指标。
测试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11.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在实验前我们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实验前各测试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各项测试指标虽然略有差距,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性是每个测试者开始时都具有的。我们把实验运动员看做是一个整体,在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比较时,我们把实验组的左单腿支撑与对照组的左单腿支撑相比,实验组的右单腿支撑与对照组的右单腿支撑相比。
3.2实验12周后,实验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2)。实验组在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训练。受试者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3项测试指标的成绩虽然比实验前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力量耐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6项测试指标的成绩比实验前有所提高,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其中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耐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中的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由实验前显示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的不具显著性差异。
3.3实验12周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对照组在经过12周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指标速度力量比实验前虽然略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8项测试指标比实验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最大力量、12分钟跑、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其中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与实验前一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3.4实验24周后,实验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实验组经过12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和12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动力性练习后。实验组的各项测试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各项测试指标的具体提高幅度又有不同。测试指标速度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8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5项测试指标性显著性差异高于12分钟跑、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最大力量3项测试指标。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由实验前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5实验24周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5)。由表5可知,对照组经过24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后,各项测试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尽管各项测试指标间提高的幅度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7项测试指标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最大力量、速度力量2项测试指标。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与实验后一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3.6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12周后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6)。由表6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12分钟跑、核心力量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虽然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虽然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核心稳定性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和力量耐力。其中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由实验前显示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的不具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与实验前一样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3.7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24周后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7)。由表7可知,实验组在测试指标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高于对照组,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测试指标速度力量的提高比实验组更多,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储存弹性能的能力3项测试指标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实验组,且统计结果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在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中,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经过2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两腿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对照组经过24周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左、右两腿间的差异性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
4、结论
4.1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都能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传统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力量耐力、速度力量、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的能力比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更明显;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中长跑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4.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青少年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应在稳定条件下先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静力性练习,训练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有了一定的核心力量基础再过度到稳定条件下的动力性练习,然后才能进行不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抗阻练习。
4.3在训练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平衡、协调能力方面,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具有更好的效果。
4.4传统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基础,核心力量训练并不能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4.5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时,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综合运用,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2]魏晓燕,刘行明.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08,24(1):57-60.
[3]田麦久,刘建和.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3.
[4]李雯娟.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及评定方法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247,249.
[5]彭云钊,秦子来,王攀,等.武术专项力量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2-65.
关键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1、前言
在体能类运动项目中,力量训练的水平可以决定运动成绩的水平。现在,力量训练包括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是指在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手段。它的内容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耐力力量等力量素质。核心力量训练是最近几年竞技体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核心力量就是指位于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群在神经肌肉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克服外界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在运动时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人体重心位置、协调上下肢用力,使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动作出现经济、协调、节能、流畅的特点,并且符合该运动项目的运动专项运动链的力量能力[1]。它几乎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联系。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到实践对它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现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理论研究分析较多,实验研究较少。特别是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实验验证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效果和作用,供同行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实验对象选取江西省赣县中学的16名男中长跑运动员。年龄平均为15岁。把他们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国内外与核心力量及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通过访问有关训练的专家、教练,为本研究文提供指导。
2.2.3实验法:本实验为期24周,在进行实验前1周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在同一条件下的下肢最大力量、肌肉蓄积弹性能能力、力量耐力、速度—力量、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和12分钟跑的成绩测试;在实验进行到第12周中期和第24周结束时再对上述被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方法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训练时间都是每个星期的一、三、五的下午,实验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力量的训练。两个组的训练由同一教练组担任,训练时间、条件保持一致。
2.2.3.1实验组训练内容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及身心特点和核心力量训练的分类,青少年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我们选取的练习为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因为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练习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练习,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开始时的身体训练。本研究把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定为24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的静力性练习,时间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桥、俯卧成桥、侧成桥、俯撑腿臂平伸、单腿撑桥等练习;第二阶段是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的动力性练习,时间也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单腿抗阻屈髋、抗阻踏板练习、持球“伐木”、仰卧交叉打腿、仰卧举腿等练习[2]。
2.2.3.2对照组训练内容
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传统力量训练中本研究采用循环力量训练法,具体的方法是:俯卧撑—蹲跳—收腹两头起—原地高抬腿—撑臂收腿—跳跃[3]。
2.2.3.3被测试内容
1)下肢绝对力量:运动员腿蹬或下蹲的最大负荷重量[4]。
2)肌肉蓄积弹性能的能力:用原地快速连续纵跳成绩间的差异表示。二者间的差异越大,说明肌肉弹性能储备和利用能力越好[4]。
3)速度——力量素质:用原地纵跳的高度,表示下肢的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4]。
4)力量耐力:以运动员20%下肢最大力量杠铃重量,所能蹲起的次数为运动员力量耐力评定指标[4]。
5)核心力量:以运动员负重仰卧起坐10次所能完成的杠铃重量为其核心力量评定指标[5]。
6)核心力量耐力:以1分钟内运动员仰卧两头起的完成次数为运动员核心力量耐力评定指标[5]。
7)核心爆发力:以运动员负重仰卧起坐1次所能完成的杠铃的极限重量为核心爆发力的评定指标[5]。
8)核心稳定性:以闭眼单腿站立的时间为核心稳定性评定指标。
9)耐力素质:以运动员跑12分钟所通过的距离为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评定指标。
测试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11.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在实验前我们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实验前各测试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各项测试指标虽然略有差距,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性是每个测试者开始时都具有的。我们把实验运动员看做是一个整体,在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比较时,我们把实验组的左单腿支撑与对照组的左单腿支撑相比,实验组的右单腿支撑与对照组的右单腿支撑相比。
3.2实验12周后,实验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2)。实验组在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训练。受试者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3项测试指标的成绩虽然比实验前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力量耐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6项测试指标的成绩比实验前有所提高,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其中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耐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中的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由实验前显示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的不具显著性差异。
3.3实验12周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对照组在经过12周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指标速度力量比实验前虽然略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8项测试指标比实验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爆发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最大力量、12分钟跑、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其中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与实验前一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3.4实验24周后,实验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实验组经过12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和12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动力性练习后。实验组的各项测试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各项测试指标的具体提高幅度又有不同。测试指标速度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8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5项测试指标性显著性差异高于12分钟跑、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最大力量3项测试指标。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由实验前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5实验24周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5)。由表5可知,对照组经过24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后,各项测试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尽管各项测试指标间提高的幅度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7项测试指标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最大力量、速度力量2项测试指标。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与实验后一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3.6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12周后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6)。由表6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12分钟跑、核心力量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虽然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虽然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核心稳定性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和力量耐力。其中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由实验前显示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的不具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与实验前一样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3.7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24周后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7)。由表7可知,实验组在测试指标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高于对照组,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测试指标速度力量的提高比实验组更多,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储存弹性能的能力3项测试指标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实验组,且统计结果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在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中,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经过2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两腿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对照组经过24周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左、右两腿间的差异性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
4、结论
4.1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都能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传统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力量耐力、速度力量、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的能力比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更明显;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中长跑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4.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青少年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应在稳定条件下先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静力性练习,训练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有了一定的核心力量基础再过度到稳定条件下的动力性练习,然后才能进行不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抗阻练习。
4.3在训练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平衡、协调能力方面,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具有更好的效果。
4.4传统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基础,核心力量训练并不能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4.5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时,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综合运用,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2]魏晓燕,刘行明.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08,24(1):57-60.
[3]田麦久,刘建和.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3.
[4]李雯娟.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及评定方法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247,249.
[5]彭云钊,秦子来,王攀,等.武术专项力量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