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了就一定能立吗?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外需萎缩后的产能过剩,一味的去产能换来的可能只是更低水平的均衡,经济转型将更为困难。
不破不立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旅人,担子越来越重,此时不如放下包袱休整一下,然后再轻装前行。过去几年的政策刺激带来了债务上升、房价上涨等诸多负担。此时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容忍短期经济增长下滑,让市场出清,从而换来长期的健康增长。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不少人认为经济增长差一点也没关系,对稳增长政策持敌视的态度。
但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下来了之后,中国经济真的就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行了吗?换言之,破了之后就真的能立吗?
破而后立不能仅凭良好的愿望。破之后能立,一定是在破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之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障碍得到了突破。这样,经济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阻力在于外需萎缩之后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大部分企业效益低下,挣扎于破产的边缘。也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政府需要刺激国内投资需求,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产能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外需没有大幅复苏之前,只有通过对产能的摧毁,让产能与需求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取得平衡,经济才能重装出发。这就是许多人所期待的市场出清。但市场真的能通过这种短时间的调整而出清吗?出于三个原因,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相当巨大,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去得干净的。1998到2002年我们经历了5年的通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而当时在朱总理的带领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去产能。限产压锭、国企改制、下岗分流都是当时的流行词。但长达5年的去产能并未重塑宏观经济的平衡,最终依靠加入WTO,才走出了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远高于彼时。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现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也占到了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的17%,比同期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高出了7个百分点。而在1998年,这两个比例之间的差距不足3个百分点。当年的3个百分点都没法在5年内解决,又怎么能指望现在在短期内处理掉规模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呢?
第二,在经济破下去的时候,经济结构未必能够得到优化。按道理,国有企业因为经济效益明显不及民营企业(目前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回报率仅有4.6%,还不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回报率的一半),应该在经济的下行中首先被去产能,从而将资源释放给更有效率的部门。但在过去几年的经济下行中,国企却因为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反而表现出了比民企更强的韧性。
在2013年下半年资金价格的明显抬升中,民营企业因为承受不了高利率,融资需求趋于萎缩。反倒是国企背靠政府,更能承受高的融资成本,在社会融资中所占比重不降反升,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偏向国企。这表明,在经济下行中,中国经济结构并非是在改善,反而是在恶化。这样,自然不能指望破下去之后能够立起来。
第三,不能低估去产能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冲击。去产能说起来是轻飘飘的几个字,但落实在现实中,就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而且去产能有自我加速的倾向,企业倒闭会引发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导致更多企业破产。因此,一旦进入去产能状态,不管是老产业、还是新经济,在需求萎缩的冲击下都难以独善其身,经济转型就更加难以实现。
所以说,不破不立是个伪命题。中国经济如果真破了,我们将迎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以及持续的大量失业。因此,破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经济增长不破的情况下,努力推进结构转型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月度预测第三名
不破不立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旅人,担子越来越重,此时不如放下包袱休整一下,然后再轻装前行。过去几年的政策刺激带来了债务上升、房价上涨等诸多负担。此时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容忍短期经济增长下滑,让市场出清,从而换来长期的健康增长。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不少人认为经济增长差一点也没关系,对稳增长政策持敌视的态度。
但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下来了之后,中国经济真的就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行了吗?换言之,破了之后就真的能立吗?
破而后立不能仅凭良好的愿望。破之后能立,一定是在破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之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障碍得到了突破。这样,经济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阻力在于外需萎缩之后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大部分企业效益低下,挣扎于破产的边缘。也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政府需要刺激国内投资需求,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产能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外需没有大幅复苏之前,只有通过对产能的摧毁,让产能与需求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取得平衡,经济才能重装出发。这就是许多人所期待的市场出清。但市场真的能通过这种短时间的调整而出清吗?出于三个原因,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相当巨大,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去得干净的。1998到2002年我们经历了5年的通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而当时在朱总理的带领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去产能。限产压锭、国企改制、下岗分流都是当时的流行词。但长达5年的去产能并未重塑宏观经济的平衡,最终依靠加入WTO,才走出了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远高于彼时。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现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也占到了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的17%,比同期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高出了7个百分点。而在1998年,这两个比例之间的差距不足3个百分点。当年的3个百分点都没法在5年内解决,又怎么能指望现在在短期内处理掉规模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呢?
第二,在经济破下去的时候,经济结构未必能够得到优化。按道理,国有企业因为经济效益明显不及民营企业(目前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回报率仅有4.6%,还不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回报率的一半),应该在经济的下行中首先被去产能,从而将资源释放给更有效率的部门。但在过去几年的经济下行中,国企却因为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反而表现出了比民企更强的韧性。
在2013年下半年资金价格的明显抬升中,民营企业因为承受不了高利率,融资需求趋于萎缩。反倒是国企背靠政府,更能承受高的融资成本,在社会融资中所占比重不降反升,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偏向国企。这表明,在经济下行中,中国经济结构并非是在改善,反而是在恶化。这样,自然不能指望破下去之后能够立起来。
第三,不能低估去产能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冲击。去产能说起来是轻飘飘的几个字,但落实在现实中,就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而且去产能有自我加速的倾向,企业倒闭会引发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导致更多企业破产。因此,一旦进入去产能状态,不管是老产业、还是新经济,在需求萎缩的冲击下都难以独善其身,经济转型就更加难以实现。
所以说,不破不立是个伪命题。中国经济如果真破了,我们将迎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以及持续的大量失业。因此,破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经济增长不破的情况下,努力推进结构转型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月度预测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