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6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统计各项病原微生物占比,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最高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结果 全部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共计124例,其中志贺菌占比最高为50.81%,显著高于其它病原微生物,P<0.01;2~6岁组志贺菌感染率明显高于30d~2岁组,P<0.05。结论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称为志贺菌,且在2~6岁儿童中感染率更高,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预防志贺菌的感染发生,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关键词】 儿童 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R5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76-01
儿童腹泻病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分为非感染性腹泻与感染性腹泻[1]。其中感染性腹泻可分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两类,临床上可导致儿童腹泻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2]。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病原微生物,可为进一步正确治疗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此本院回顾性分析了16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细菌检验结果,现将具体检验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6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儿中男89例,女79例;年龄为30d~6岁,其中30d~2岁的31例,2~6岁的137例;病程为2~10d;全部患儿均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大便次数明显曾多、性状改变,部分患儿可见发热、脱水、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
全部患儿均行大便化验,采集患儿新鲜粪便置入无菌瓶中送检。以碱性的蛋白冻水、麦康凯以及沙保弱氯霉素为培养基,使用API、Vitek-32鉴定试剂同时鉴定化验[3]。取样后将样本种植于培养基中,以微生物荧光法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弯曲菌、沙门菌等细菌进行分离检验。
1.2.2 分析方法
將化验结果进行分类汇总,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计算各病原微生物占比,并将占比最高的与占比排名第二位的进行对比;将全部患儿根据年龄划分为30d~2岁组及2~6岁组,统计两组患儿中占比最高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
1.2.3 统计学方法
对比均采取卡方检验,分类汇总数据计算与对比检验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病原微生物占比
全部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共计124例,其中志贺菌占比最高为50.81%,经统计学检验,x2=20.9245,P<0.01,具有统计学明显性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当中,急性腹泻是致使儿童死亡的一项主要病因。WHO将急性腹泻列为全球性控制疾病。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繁杂多样,各地病原菌的检测范围不同,不同地区与季节各地的病原菌分布差异较大[4]。因此导致急性腹泻发生的病原菌种类研究已经成为本病的临床研究重点。通常认为可导致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轮状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志贺菌属感染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主要病因。志贺菌为人类感染细菌性痢疾的一项主要病原体,志贺菌属包括四个菌群,分别是为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及鲍氏痢疾杆菌,我国以鲍氏痢疾杆菌与宋内痢疾杆菌所导致的细菌性急性腹泻较为多见。人类与灵长类动物对志贺菌属病菌易于感染,主要感染途径多经口感染,潜伏期约为数小时至七天。志贺菌属所引起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疗效与预后均较良好。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易转为慢性腹泻。儿童中急性中毒性菌痢较为高发。志贺菌属以2周岁以上的儿童为主要感染对象,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小于2周岁小儿的体内仍留有自母体所获取的特异性抗体,并且乳汁中也含有分泌性抗体,这两种抗体可保护小儿降低感染的可能性。随着儿童年龄的逐渐增长,来自于母体的各类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弱尚不足以完全拮抗外来的病原体感染,因而导致了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腹泻。
鉴于志贺菌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情况,建议于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化验中将志贺菌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能够有效的加快确诊速度,预防临床误诊漏诊的发生,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有利于预防滥用抗生素。目前对于志贺菌感染导致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来收到有效阻断感染途径,预防志贺菌属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勤洗手,切断病菌传播的途径;杜绝食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食品;以依赖链霉素株所制作提取的多价活疫苗口服对于2~6岁易感患儿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组患儿中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与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20.97%与14.52%,感染率也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肠致病性埃希菌也是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重要的致病菌,本类细菌感染易发生于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肠道的正常菌群遭破坏的环境下,易转为迁延不愈的慢性腹泻[6]。胎儿弯杆菌的空肠亚种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均广泛存在,也是引发儿童细菌性腹泻一项重要病原菌。在30d~2周岁的儿童急性腹泻易发生于春秋两季,轮状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应于30d~2周岁的患儿治疗中引起充分重视。
总而言之,详细深入的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可为临床临床与治疗提供科学性指导,有利于高效、安全疫苗的快速研发。了解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控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晓红,范慧子,张志程,张佳慧,刘丽晓.儿童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7):1331-1335,1342.
[2]李培勇,苏汉良,刘洪军.2007年-2011年玛纳斯县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7):3444-3446.
[3]陆岩平.婴幼儿腹泻24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甘肃医药,2014,33(2):98-99.
[4]林奇龙,夏邦世,陈芬,陈琼娜,郑海斌.舟山海岛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8):1853-1854.
[5]汪海英,王琳.细菌感染性腹泻常用药物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1(3):100-101.
[6]桑敏.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02-102.
【关键词】 儿童 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R5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76-01
儿童腹泻病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分为非感染性腹泻与感染性腹泻[1]。其中感染性腹泻可分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两类,临床上可导致儿童腹泻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2]。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病原微生物,可为进一步正确治疗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此本院回顾性分析了16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细菌检验结果,现将具体检验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6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儿中男89例,女79例;年龄为30d~6岁,其中30d~2岁的31例,2~6岁的137例;病程为2~10d;全部患儿均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大便次数明显曾多、性状改变,部分患儿可见发热、脱水、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
全部患儿均行大便化验,采集患儿新鲜粪便置入无菌瓶中送检。以碱性的蛋白冻水、麦康凯以及沙保弱氯霉素为培养基,使用API、Vitek-32鉴定试剂同时鉴定化验[3]。取样后将样本种植于培养基中,以微生物荧光法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弯曲菌、沙门菌等细菌进行分离检验。
1.2.2 分析方法
將化验结果进行分类汇总,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计算各病原微生物占比,并将占比最高的与占比排名第二位的进行对比;将全部患儿根据年龄划分为30d~2岁组及2~6岁组,统计两组患儿中占比最高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
1.2.3 统计学方法
对比均采取卡方检验,分类汇总数据计算与对比检验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病原微生物占比
全部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共计124例,其中志贺菌占比最高为50.81%,经统计学检验,x2=20.9245,P<0.01,具有统计学明显性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当中,急性腹泻是致使儿童死亡的一项主要病因。WHO将急性腹泻列为全球性控制疾病。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繁杂多样,各地病原菌的检测范围不同,不同地区与季节各地的病原菌分布差异较大[4]。因此导致急性腹泻发生的病原菌种类研究已经成为本病的临床研究重点。通常认为可导致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轮状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志贺菌属感染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主要病因。志贺菌为人类感染细菌性痢疾的一项主要病原体,志贺菌属包括四个菌群,分别是为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及鲍氏痢疾杆菌,我国以鲍氏痢疾杆菌与宋内痢疾杆菌所导致的细菌性急性腹泻较为多见。人类与灵长类动物对志贺菌属病菌易于感染,主要感染途径多经口感染,潜伏期约为数小时至七天。志贺菌属所引起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疗效与预后均较良好。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易转为慢性腹泻。儿童中急性中毒性菌痢较为高发。志贺菌属以2周岁以上的儿童为主要感染对象,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小于2周岁小儿的体内仍留有自母体所获取的特异性抗体,并且乳汁中也含有分泌性抗体,这两种抗体可保护小儿降低感染的可能性。随着儿童年龄的逐渐增长,来自于母体的各类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弱尚不足以完全拮抗外来的病原体感染,因而导致了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腹泻。
鉴于志贺菌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情况,建议于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化验中将志贺菌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能够有效的加快确诊速度,预防临床误诊漏诊的发生,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有利于预防滥用抗生素。目前对于志贺菌感染导致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来收到有效阻断感染途径,预防志贺菌属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勤洗手,切断病菌传播的途径;杜绝食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食品;以依赖链霉素株所制作提取的多价活疫苗口服对于2~6岁易感患儿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组患儿中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与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20.97%与14.52%,感染率也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肠致病性埃希菌也是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一项重要的致病菌,本类细菌感染易发生于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肠道的正常菌群遭破坏的环境下,易转为迁延不愈的慢性腹泻[6]。胎儿弯杆菌的空肠亚种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均广泛存在,也是引发儿童细菌性腹泻一项重要病原菌。在30d~2周岁的儿童急性腹泻易发生于春秋两季,轮状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应于30d~2周岁的患儿治疗中引起充分重视。
总而言之,详细深入的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可为临床临床与治疗提供科学性指导,有利于高效、安全疫苗的快速研发。了解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控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晓红,范慧子,张志程,张佳慧,刘丽晓.儿童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7):1331-1335,1342.
[2]李培勇,苏汉良,刘洪军.2007年-2011年玛纳斯县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7):3444-3446.
[3]陆岩平.婴幼儿腹泻24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甘肃医药,2014,33(2):98-99.
[4]林奇龙,夏邦世,陈芬,陈琼娜,郑海斌.舟山海岛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8):1853-1854.
[5]汪海英,王琳.细菌感染性腹泻常用药物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1(3):100-101.
[6]桑敏.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