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地球上的各种灾难对生命的破坏正在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热爱生命教育。学校体育学科在技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为了健康,健康为了生命。体育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奠基工程,应该突出其生命教育功能,成为生命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1.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建立生命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融入教育,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应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学校体育课程也没有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安全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健康最终是为了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安全真正认识和领悟,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技术或健身的过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特色教学模式中,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追求。因此,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良好个性品质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个体作为体育教育资源的功能,使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还原,潜蕴的生命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
2.在体育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思想变化大,稍有不慎就会走上邪路。因此,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根据不同教材,安排运动项目时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应不同。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生命第一的观念。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时,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
3.在体育实践课中强化生命教育。
任何的说教都及不上让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去,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他们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实施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教学内容上,老师可以创设一些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使他们在险情来之前能组织有序的、互相帮助的,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得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自救互救的游戏,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上跑、跳、投等身体素质课时,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里到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根据情况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的脱离险区。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练习中长跑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灾难”现场,让学生进行逃生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逃生的能力。
4.狠抓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是我们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教师在体育课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心里、生理上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兴趣项目”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活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例如在短跑技术教学中,当掌握了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实践证明,人的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以及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无论学生练习什么项目都要达到预定的运动负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把生命教育渗透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生命教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形成正确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不是体育教师通过几节体育课所能完成的,它还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另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对症下药,以便取得更好的生命教学效果。
1.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建立生命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融入教育,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应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学校体育课程也没有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安全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健康最终是为了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安全真正认识和领悟,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技术或健身的过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特色教学模式中,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追求。因此,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良好个性品质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个体作为体育教育资源的功能,使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还原,潜蕴的生命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
2.在体育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思想变化大,稍有不慎就会走上邪路。因此,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根据不同教材,安排运动项目时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应不同。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生命第一的观念。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时,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
3.在体育实践课中强化生命教育。
任何的说教都及不上让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去,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他们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实施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教学内容上,老师可以创设一些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使他们在险情来之前能组织有序的、互相帮助的,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得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自救互救的游戏,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上跑、跳、投等身体素质课时,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里到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根据情况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的脱离险区。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练习中长跑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灾难”现场,让学生进行逃生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逃生的能力。
4.狠抓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是我们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教师在体育课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心里、生理上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兴趣项目”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活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例如在短跑技术教学中,当掌握了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实践证明,人的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以及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无论学生练习什么项目都要达到预定的运动负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把生命教育渗透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生命教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形成正确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不是体育教师通过几节体育课所能完成的,它还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另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对症下药,以便取得更好的生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