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健全的今天,我国城乡却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老人”这个词应运而生,“留守老人”所带来的赡养、精神抚慰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沉重的话题。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