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的强调教学进度;过分夸大化学学科的难度;把教材内容过度的深化延伸;不分梯度和层次过分增大练习的难度。这些均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畏难心理,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削减学习的信心,使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无效教学行为 畏难心理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91-01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存在着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而又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发现畏難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学生本身,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在学习中产生了困难。二是来自教师,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不科学的方法,产生相反的效果,结果“欲速则不达”。本文重点分析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而造成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结果使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教师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了解,盲目地强调教学进度,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基因”。
由于高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盲目地强调教学进度;而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掌握不够,因而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困难,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这等于做了一锅夹生饭,不仅对新知识不可能掌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使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这一点在必修一的学习中尤为凸显。例如,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在必修一的第二章就要学习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三化学新课标把以前旧课标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致使初三新课程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总量上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由于在初三知识的储备量不够,能力不足,许多学生不认识酸碱盐,不会写酸碱盐的化学式、不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知道什么是离子,不会写离子,故高一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时困难重重;初三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了解化合价的实质,学生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尤其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时确定不出电子转移的数目,许多学生第二章的学习只能囫囵吞枣,而在此形成的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二个结点(第一个结点在“物质的量”)上就望而生畏,一下就产生了“高中化学好难学呀!”的心理,从而就有了畏难情绪。因此,高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初三化学新课标,了解新教材,切实把握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接上高一新生时一定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有充分了解,对那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而在学习高中新知识时又需要的内容做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了解透,做好初三和高一的衔接。切忌在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时,盲目赶进度。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二、教师为强调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过分夸大化学学科的难度,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激素”。
有些教师由于害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重视度不够,过分夸大化学学科的难度,希望学生能够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学科很难学,自己是无法学好的,部分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使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给予及时疏导,指出只要认真学习,即使现在基础较差,同样是能够学好化学的。并且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学好化学的必胜信心。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时,我让同学把“暖宝宝”带在身上感受“暖宝宝”发热,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暖宝宝”会发热呢?学生的注意力即刻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为探究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与纠正和指导,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真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为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把教材内容过度的深化延伸,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深怕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窄,而把教材内容过度地深化延伸,忽视新教材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知识应以学生为本,呈现螺旋上升,突出思考交流和探究的新特点。如果仍然按照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一步到位,对化学知识的讲解面面俱到,常常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做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容易使学生认为化学知识过杂、过碎、过细、过多、过难而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结果使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有分寸,要深刻领会新教材设计的意图,运用新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创新,把化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过分增大练习的难度,是学生畏惧心理产生的“载体”。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往往设计一些难度很大,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思考题或练习题,这些题目没有梯度,不分层次。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上听明白了学会了,但却不会做题,化学知识的应用很复杂的畏难心理。这种心里不仅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一个打击,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是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兴叹”,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致使后期的课堂听讲不再用心,最终产生的后果是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逐渐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层次,设计题目时要呈现梯度,这样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正确解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可通过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方式或把难度大的试题单独提供给他们加以重点培养,以发展他们思维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以上方法均为无效或低效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重视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意图,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无效教学行为 畏难心理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91-01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存在着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而又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发现畏難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学生本身,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在学习中产生了困难。二是来自教师,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不科学的方法,产生相反的效果,结果“欲速则不达”。本文重点分析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而造成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结果使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教师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了解,盲目地强调教学进度,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基因”。
由于高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盲目地强调教学进度;而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掌握不够,因而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困难,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这等于做了一锅夹生饭,不仅对新知识不可能掌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使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这一点在必修一的学习中尤为凸显。例如,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在必修一的第二章就要学习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三化学新课标把以前旧课标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致使初三新课程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总量上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由于在初三知识的储备量不够,能力不足,许多学生不认识酸碱盐,不会写酸碱盐的化学式、不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知道什么是离子,不会写离子,故高一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时困难重重;初三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了解化合价的实质,学生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尤其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时确定不出电子转移的数目,许多学生第二章的学习只能囫囵吞枣,而在此形成的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二个结点(第一个结点在“物质的量”)上就望而生畏,一下就产生了“高中化学好难学呀!”的心理,从而就有了畏难情绪。因此,高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初三化学新课标,了解新教材,切实把握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接上高一新生时一定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有充分了解,对那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而在学习高中新知识时又需要的内容做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了解透,做好初三和高一的衔接。切忌在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时,盲目赶进度。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二、教师为强调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过分夸大化学学科的难度,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激素”。
有些教师由于害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重视度不够,过分夸大化学学科的难度,希望学生能够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学科很难学,自己是无法学好的,部分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使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给予及时疏导,指出只要认真学习,即使现在基础较差,同样是能够学好化学的。并且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学好化学的必胜信心。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时,我让同学把“暖宝宝”带在身上感受“暖宝宝”发热,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暖宝宝”会发热呢?学生的注意力即刻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为探究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与纠正和指导,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真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为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把教材内容过度的深化延伸,是学生畏难心理产生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深怕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窄,而把教材内容过度地深化延伸,忽视新教材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知识应以学生为本,呈现螺旋上升,突出思考交流和探究的新特点。如果仍然按照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一步到位,对化学知识的讲解面面俱到,常常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做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容易使学生认为化学知识过杂、过碎、过细、过多、过难而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结果使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有分寸,要深刻领会新教材设计的意图,运用新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创新,把化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过分增大练习的难度,是学生畏惧心理产生的“载体”。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往往设计一些难度很大,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思考题或练习题,这些题目没有梯度,不分层次。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上听明白了学会了,但却不会做题,化学知识的应用很复杂的畏难心理。这种心里不仅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一个打击,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是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兴叹”,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致使后期的课堂听讲不再用心,最终产生的后果是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逐渐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层次,设计题目时要呈现梯度,这样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正确解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可通过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方式或把难度大的试题单独提供给他们加以重点培养,以发展他们思维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以上方法均为无效或低效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重视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意图,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