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尽管面临着增长下行的压力,但由于有着13亿人内需大市场的突出优势,有着全社会消费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有着人口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只要坚定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要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就有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一、以释放13亿人市场潜力奠定中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随着13亿人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倾向的不断改善,以及消费释放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内需市场的潜力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一)消费需求规模巨大
  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10年为15.7万亿元,2013年达到23.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3%。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总额距离迅速缩小。2007年我国消费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13%,而到2012年迅速提高到27.20%,翻了一倍;在人均消费水平上,2007年我国相当于美国的29.67%,2010年提高到47.20%。保守估算,到2020年,我国消费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乐观估算,有望达到50万亿—60万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
  (二)巨大的消费潜力将带来有效投资的广阔空间
  这既有利于短期内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利于形成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例如,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对健康、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如果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从当前的5%左右提高到美国2009年17.6%的水平,按2012年经济总量估算,将需要2.6万亿元新增投资;再例如,要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量新增投资。仅治理首都的大气污染,未来5年就需要2000亿—3000亿元,加上社会投资,接近1万亿元。
  (三)内需潜力有望支持7%的中速增长
  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最大的战略优势。只要45万亿—50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加上引致投资需求,我国内需潜力有望达到百万亿元。由此,将奠定我国7%左右中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二、以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有效释放内需潜力
  有增长潜力并不表明一定会有现实的增长。释放消费潜力,重在加快经济转型,改变投资主导的增长方式。
  (一)在资源配置上,尽快实现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决定的转型
  尽管行政主导资源配置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扭曲市场、抑制需求、造成不公平竞争等弊端也日益凸显。实践表明,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增长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为此,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回归市场决定性作用,尽快改变资源配置由行政主导的局面,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在市场主导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形成有为政府,以此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在增长动力上,尽快实现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
  在资本短缺的历史阶段,投资主导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长期实行投资主导,不可避免地带来全面性、长期性的产能过剩。加快消费主导转型进程,其突破口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转型,使投资建立在真实消费需求上,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
  (1)推进投资结构转型,加大有消费需求的投资。加大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益性项目投资,加大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投资,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2)推进投资主体转型,让社会资本成为投资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竞争性领域,明确国有企业退出的基本思路,把国有资本重点配置到公共服务领域。
  (3)在竞争中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竞争和风险的约束作用。弱化政府对金融等特定行业的国家信用担保,强化消费者主权,发挥消费者“货币选票”在市场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消费对投资的引导。
  (三)在城镇化上,尽快实现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
  城镇化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问题在于,与行政主导、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当前城镇化有着比较突出的“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为重要任务、以土地批租为重要手段”的特点。出路在于加快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并为实现人的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
  (1)把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突破口,到“十二五”基本解决60%左右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2)尽快破解户籍制度改革难题,重点是改变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让传统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3)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提高各项公共服务统筹层次。
  (4)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社分开,社区自治,把社区打造为提供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平台。
  三、在释放市场活力中夯实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实现35年的快速增长,直接受益于培育市场、放松市场管制带来的经济活力,受益于一大批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家的活力。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活力,创新创业空间巨大,只要理顺体制机制,就能有效释放这些市场活力,进而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一)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加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机制活力,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1)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对垄断产业实行结构重组,形成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2)打破管制、放开价格。尽快形成企业自主定价的机制,实现价格决策主体的转换,由政府定价转变为企业定价。
  (3)打破干预、强化竞争。优胜劣汰,要通过市场竞争决定。
  (4)打破分割、统一市场。重点是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二)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市场经济的活力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本的活力,而社会资本的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安排
  (1)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以此稳定社会资本的预期。
  (2)重点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全面开放。
  (3)强化社会资本的产权保护,对侵犯社会资本产权的事件进行重新审查。
  (4)全面清理与市场决定相冲突的法律法规。
  (三)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真正把市场活力建立在创新创业基础上
  (1)全面放活市场,打破准入限制,以保障创新创业自由。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
  (3)尽快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资本市场等体制机制,如鼓励风险投资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力破坏时间导致的电网运行事故逐年增多,其中因大型机械触碰或靠近高压线路造成的电网及人身事故占大多数,已成为威胁电网安全运
变电运维一体化具有传统运维管理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为检修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电力检修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为理想,极大的保障了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然而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不创新,就死亡。”比尔·盖茨也曾说:“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长江后浪推前浪,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源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创新,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许多古老的建筑始终屹立在中国的国土上。古建筑代表了中国悠远的历史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古建筑能够很好的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们数千年来在建筑上的各种建筑艺术和技巧。当前,许多古建筑均多多少少的受到了损失,因此,对古建筑的修缮要求愈来愈高,并且要维持建筑物的原貌和尽量修复其原貌。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施工;技术要求  1、我国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类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浇模板施工技术的含义,对现浇模板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建筑施工中现浇模板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浇模板;施工应用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再只是满足于其实用价值,对建筑的美观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现浇模板施工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房屋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建筑工程外观方面
水电站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水电站的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各种设备事故.水电站的设备事故会对电网安全运行
改革开放以米,我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2012年,我国消费贡献率为55.0%,投资贡献率为47.1%。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贡献率7.9个百
【摘要】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发展。本文对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技术  如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但难题也很多。在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倾斜、下沉、不均匀沉降等问题,他们可能源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无论出现哪个方面的问题,必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工作进度,甚至是影响建筑质量。其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1991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规定自199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1年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20周年之际,吊诡的是,在这样一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散热冷却方式,详细介绍了微槽群复合相变冷却技术(MGCP)的工作原理,探讨了微槽群复合相变冷却技术应用于变压器冷却的可能性,并分析了基于微槽群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