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评价康复训练与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各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分别纳入常规护理之常规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之康复组,跟踪随访对比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与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7.0±10.7)分、(64.3±12.8)分、(74.4±11.1)分、(85.2±12.2)分高于常规组(45.6±11.4)分、(57.6±14.2)分、(65.1±17.5)分、(72.0±19.2)分,常规组感染率15.0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10.00%、并发合计例次率45.00%高于康复组2.5%、0.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落实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有助于促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风险。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医学;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除感染性关节疾病外,所有慢性髋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与大众需求的增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骨科常用术式,该术以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但疗效影响因素众多,康复训练对于缓解功能障碍、延长人工关节寿命、预防并发,进而全面增进疗效、改善患者长远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制定详尽的术前与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及护理,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4~89岁,平均(69.3±8.1)岁。纳入标准:①未合并有其它可致功能障碍、致死性疾病;②随访期间均存活,未脱离;③依从性良好,可配合研究;④一般状况较好,未合并髋部感染或神经肌肉型疾病;⑤择期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康复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合并症情况、文化水平、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护理,给予一般性康复指导,10~20min/次,1次/d,指导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无系统性的康复指导方案,提供功能锻炼手册,接受问询。
1.2.2 康复组
(1)术前康复指导与护理:择期手术,术前1周,有条件者(一般为非创伤性病变)可开展术前康复训练:①肌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足部背伸收缩训练,每个动作5~10s,每次15~20min,2-4次/d;床边伸屈膝训练,30minc/次,4次/d,平卧抬腿训练,抬腿30°,维持5~10s,缓缓放下患肢,15~20次/组,4组/d;②髋关节活动度锻炼,进行髋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运动;③行走锻炼,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拄拐办法。所有锻炼均需要有严格的适应证,在责任护士与康复医师陪同、监督下完成,同时进行术后、出院后康复宣教,提高患者早期康复、家庭康复能力。
(2)术后康复指导:①术后24h内,视原发病与患者身体条件,酌情开展肌力训练;②术后第1d,开展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肌力训练,髋关节活动度锻炼(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均需在拔除引流管后,可适当抬高床头);③术后2-3d,肌力训练,直腿抬高训练,髋关节活动度锻炼,视患者耐受开展,逐渐增加坐位训练,每组训练30min,2-4次/d;④术后第4-6d,肌力锻炼,4次/d,髋部屈曲训练,4次/d;负重训练,协助患者站于床边,健侧腿先着地,患肢外展、屈髋,他人协助微抬上肢,拄拐站起,初次下床先进行适应训练,时间不应长于20min,范围不可过大;⑤术后1周-3周,肌力训练,4次/d,髋部屈曲联系,4次/d;术后第2周,增加髋外展、内收训练,10~20组/次,2-4次/d,注意控制训练活动范围;负重训练行走,行走时先迈患肢,避免内外八字步;⑥术后3-12周,家庭锻炼为主,锻炼内容主要包括肌力训练、髋关节活动度训练、负重步行训练,每天至少30min行走锻炼,术后6周独立行走。训练指导遵循适度、循序渐进原则,通过院内陪护、出院后每个2周左右电话随访指导完成,了解康复训练落实情况。
(3)康复护理:①康复训练,遵循以上康复指导计划,开展康复训练;②心理护理:在康复期间,做好心理支持工作,对落实情况较好者给予支持鼓励,不断激发患者康复信心;③进行阶段性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及时答疑解惑,提高患者康复治疗依从;④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在术前即开展系统的宣教,提高家属协助康复训练的能力,术后通过现场指导提高家属操作能力,落实出院后康复训练。
1.3疗效判定
髋关节功能:以髋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价髋关节功能,主要依据包括日常活动、步态、穿袜等简单动作,坐姿有无畸形,下肢活动范围,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髋关节功能评价越好[2]。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
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常规与康复组第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第4个月,第4个月高于第2个月,第2个月高于第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
康复组感染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并发合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路径已基本成熟,内容主要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基本的健康宣教等,长期以来,因种种主客观原因,社会大众与医疗机构对康复训练一直不够重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部分医院与患者开始重视康复训练作用,但直至今日尚无标准的训练方法,且落实效果差强人意[3]。一般来说,术后康复训练开展越早越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而影响患者依从的主要因素便是认知、护理资源不足。本次研究中,康复组,通过术前有条件的给予康复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具备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为术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提供了条件,增强了患者依从,节省了人力。应注意的是,在术后康复训练时,对于每天至少1~2h左右的训练,多数患者普遍反映训练强度过大,抱有怨言,且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担心训练风险以及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都影响患者依从,开展训练指导时应加强心理支持与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激发患者信心。
参考文献
[1]薛丽华.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整体护理途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980-2981.
[2]戴碧茹,龙辉,付漂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护理及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02-2703.
[3]贾青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及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2):198-199.
【摘要】目的:评价康复训练与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各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分别纳入常规护理之常规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之康复组,跟踪随访对比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与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7.0±10.7)分、(64.3±12.8)分、(74.4±11.1)分、(85.2±12.2)分高于常规组(45.6±11.4)分、(57.6±14.2)分、(65.1±17.5)分、(72.0±19.2)分,常规组感染率15.0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10.00%、并发合计例次率45.00%高于康复组2.5%、0.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落实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有助于促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风险。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医学;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除感染性关节疾病外,所有慢性髋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与大众需求的增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骨科常用术式,该术以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但疗效影响因素众多,康复训练对于缓解功能障碍、延长人工关节寿命、预防并发,进而全面增进疗效、改善患者长远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制定详尽的术前与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及护理,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4~89岁,平均(69.3±8.1)岁。纳入标准:①未合并有其它可致功能障碍、致死性疾病;②随访期间均存活,未脱离;③依从性良好,可配合研究;④一般状况较好,未合并髋部感染或神经肌肉型疾病;⑤择期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康复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合并症情况、文化水平、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护理,给予一般性康复指导,10~20min/次,1次/d,指导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无系统性的康复指导方案,提供功能锻炼手册,接受问询。
1.2.2 康复组
(1)术前康复指导与护理:择期手术,术前1周,有条件者(一般为非创伤性病变)可开展术前康复训练:①肌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足部背伸收缩训练,每个动作5~10s,每次15~20min,2-4次/d;床边伸屈膝训练,30minc/次,4次/d,平卧抬腿训练,抬腿30°,维持5~10s,缓缓放下患肢,15~20次/组,4组/d;②髋关节活动度锻炼,进行髋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运动;③行走锻炼,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拄拐办法。所有锻炼均需要有严格的适应证,在责任护士与康复医师陪同、监督下完成,同时进行术后、出院后康复宣教,提高患者早期康复、家庭康复能力。
(2)术后康复指导:①术后24h内,视原发病与患者身体条件,酌情开展肌力训练;②术后第1d,开展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肌力训练,髋关节活动度锻炼(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均需在拔除引流管后,可适当抬高床头);③术后2-3d,肌力训练,直腿抬高训练,髋关节活动度锻炼,视患者耐受开展,逐渐增加坐位训练,每组训练30min,2-4次/d;④术后第4-6d,肌力锻炼,4次/d,髋部屈曲训练,4次/d;负重训练,协助患者站于床边,健侧腿先着地,患肢外展、屈髋,他人协助微抬上肢,拄拐站起,初次下床先进行适应训练,时间不应长于20min,范围不可过大;⑤术后1周-3周,肌力训练,4次/d,髋部屈曲联系,4次/d;术后第2周,增加髋外展、内收训练,10~20组/次,2-4次/d,注意控制训练活动范围;负重训练行走,行走时先迈患肢,避免内外八字步;⑥术后3-12周,家庭锻炼为主,锻炼内容主要包括肌力训练、髋关节活动度训练、负重步行训练,每天至少30min行走锻炼,术后6周独立行走。训练指导遵循适度、循序渐进原则,通过院内陪护、出院后每个2周左右电话随访指导完成,了解康复训练落实情况。
(3)康复护理:①康复训练,遵循以上康复指导计划,开展康复训练;②心理护理:在康复期间,做好心理支持工作,对落实情况较好者给予支持鼓励,不断激发患者康复信心;③进行阶段性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及时答疑解惑,提高患者康复治疗依从;④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在术前即开展系统的宣教,提高家属协助康复训练的能力,术后通过现场指导提高家属操作能力,落实出院后康复训练。
1.3疗效判定
髋关节功能:以髋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价髋关节功能,主要依据包括日常活动、步态、穿袜等简单动作,坐姿有无畸形,下肢活动范围,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髋关节功能评价越好[2]。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
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常规与康复组第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第4个月,第4个月高于第2个月,第2个月高于第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
康复组感染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并发合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路径已基本成熟,内容主要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基本的健康宣教等,长期以来,因种种主客观原因,社会大众与医疗机构对康复训练一直不够重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部分医院与患者开始重视康复训练作用,但直至今日尚无标准的训练方法,且落实效果差强人意[3]。一般来说,术后康复训练开展越早越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而影响患者依从的主要因素便是认知、护理资源不足。本次研究中,康复组,通过术前有条件的给予康复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具备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为术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提供了条件,增强了患者依从,节省了人力。应注意的是,在术后康复训练时,对于每天至少1~2h左右的训练,多数患者普遍反映训练强度过大,抱有怨言,且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担心训练风险以及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都影响患者依从,开展训练指导时应加强心理支持与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激发患者信心。
参考文献
[1]薛丽华.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整体护理途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980-2981.
[2]戴碧茹,龙辉,付漂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护理及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02-2703.
[3]贾青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及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2):198-199.